9

从此以后,老石匠每天雷打不动的事就是拄着拐棍,慢慢地走到石碾边,坐在旁边的一块石头上,佝偻着身子,冬天更是缩成一团,默默地看着碾子,往往一坐就是老半天,天快黑时,才慢慢地走回家。坐在石碾前的老人的身影,如同凝固成了一座石头做成的雕像。家里人明白他对碾子的感情,就顺着他的意儿,有时,连中午饭都是石匠女人给他端出来,让他在碾子旁边吃,反正也就在家门口。

石碾好像也如同老人一样,经过这几十年的沧桑风雨,伟岸的身躯也佝偻了,蒌缩了,变形了。石碾已经多年不再使用,失修多年的碾框,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的侵蚀之下,逐渐腐朽,几乎要从碾磙上脱落下来了,当年穿在碾框中的碾棍,不知谁弄走当柴烧了还是干什么用了,也早已没了踪影。用三块石头组合成的异常稳固的碾座,长满了苔藓,随着地基变形,也向一侧塌陷了,碾座上的碾盘,也随之倾斜。整盘碾子,都蒙着厚厚的灰尘,间或有蜘蛛在上面结上凌乱的网,当年每天都有无数的脚步踏过的碾道,此时已经长满了没膝的荒草,有的已经超过了碾盘,甚至,不知什么时候,碾道里还长出了两棵小榆树,再过几年,石碾怕就会永远埋没在这荒草树丛之中了。

村头的石碾,与成天坐在石碾前的老石匠,组成了一幅非常统一的画面,老碾无语,老石匠无言,彼此默默对视,相看两不厌,似乎要化为永恒的雕塑,永远相伴,不离不弃。

这样的日子又过了不知多少年,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有的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外面工作;有的到山外打工去了,时间长了很多人也在外面安了家,孩子们也大都跟着父母到外地上学,整个村子,一年四季都是冷冷清清的,没有多少人气。只有过年的时候,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回家住上几天,村里才会热闹一段时间。此时的枣林凹,不用说村头的这盘老石碾,即使钢磨、粉碎机等现代化的机械,也派不上用场了,村子里为数不多的这几个人,所吃的米面,都是直接从镇上的超市里买来的。

时光流逝,这样的日子又不知过了多少年。

有一年夏天,老石匠在省城读大学的孙子,回家乡度暑假。同孙子一块儿来的还有他的两个大学同学,其中一个似乎还是他的女朋友。城里的孩子,见了什么都觉得稀奇,尤其对于村头的这盘碾子。其中有位学历史的,更是对这老碾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拍了几长照片,发到了网上。想不到,几天后,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新闻记者、艺术家、雕刻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作家……他们通过发布石碾的照片的网站,得到了拍石碾照片的大学生的联系方式,再通过这位学生,找到了枣林凹来。

他们坐着轿车,来到枣林凹。这些戴着太阳帽,胸挂相机的学者们,从各个角度,给碾子拍了无数的照片。

“很有价值啊,终于找到它了,众里寻它千百度啊……”一位学者双手将照相机举过头顶,一条腿跪在地上,一条腿弓起,姿势摆得很专业很虔诚,一边给石碾拍照,一边兴奋地感叹着。

…………

“太绝妙了,太伟大了,想不到在这荒山野岭的地方,居然保存着如此伟大的艺术——真正伟大的艺术在民间啊!这样的石头,真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非人力可为;可碾子上的这些线条,这些图案,又是那样的巧夺天工……”一个雕刻家,一边抚摸着石碾,一边赞叹。

…………

“老爷子,您同石碾站在一起,来,让我们给您作张画,这可是太好的素材,这样原生态的艺术作品,一定能轰动全世界……老爷子,您扶着碾子站好了,对,坚持一会儿,让我们给您画下来,您与您的碾子,必将在艺术史上万古流传……”几个绘画系的大学生,指点着老石匠这位近百岁的老人,让他按照他们的要求,摆出各种姿势。老石匠像个木偶,听任他们的摆布,他们让他怎样,他就怎样。

…………

“我要为枣林凹的这个石碾写一篇专题报道,题目就叫《枣林凹神奇石碾大揭秘》,并附上照片,明天就发在我报的头版头条,后天全国各大报刊就会争相转载,小小枣林凹,必将引起全中国的关注……”一位新闻记者,一边拍照片,一边兴奋地说。

…………

“嗯,的确很有价值,石碾的原料的确是史前时期形成的五色石,由此证明,女娲炼五色石并非完全是神话,神话尽管离奇,也必须是有现实基础的,不可能全是空穴来风……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断定,这块石头的出现,必然会引起地质学界的革命——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戴着一幅眼镜的地质学教授一边用尺子测量着,一边向身边的学生讲着。

…………

“很好,这个石碾特别有代表性,尽管石碾在中国农村非常多见,但这盘碾子却有着比其他碾子更有价值的地方,这盘碾子对于研究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生发展与变迁,以及社会风俗、社会文化史,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历史学教授,一边拿着放大镜观察石碾,一边对他旁边的研究生说。

…………

最后,新闻记者、艺术家、地质学家、历史学家们聚集到一块,一起议定,立即向政府提议,要求对这盘极具价值的石碾保护起来,因为枣林凹发现国宝级石碾的消息,早已经通过网络,在社会上传播开来,这样价值连城的宝物,现在随时都有被盗的可能。

省文化局、文物局的领导们,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陪同下,也来到了枣林凹,小小枣林凹,第一次有这么高级别的官员光顾。

领导们下了轿车,来到石碾前,随行的秘书拍了一些照片,其中一个留着大背头挺着将军肚的领导,站在石碾前,指手划脚地作了一番指示。旁边一个电视台记者,扛着摄像机,为领导录像。村民们站得远远的,并没有听清这位领导到底说了些什么。

然而,枣林凹喧闹了一阵子,很快又归于沉寂了,经常到老碾前转一转的,仍然只有老石匠一个人,老碾离不开老石匠,老石匠离不开老碾,有老碾的陪伴,老石匠心里就踏实,就有了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