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球,古时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卫星。

月球可能形成于约45亿年前,有人推断,它形成于地球与火星般大小的天体“忒伊亚”之间一次巨大撞击所产生的碎片,在地球外围聚集而成,这属于大碰撞起源说——月球起源的众多假说之一。

由于月球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肉眼就能观测到许多细节,因而,古今中外都有关于月亮的描述,“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前半句直接写月亮,后半句也与月亮有密切关系。

因为距离近,所以可以在月中寻“桂子”,而且在桂树下还寻到了“玉兔”。除了月球,其他任何天体,人们都不可能在地球上凭肉眼对之进行如此细致入微的观察。

由于月球在天空中非常显眼,再加上规律性的月相变化,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如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哲学思考,历法编制,文学艺术和风俗传统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编制如中国的阴历,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至于与月亮有关联的文学艺术成就,那就更加丰富多彩,璀璨夺目了,以古诗词为例,我们即可举出无数首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当年武亦姝在古诗词比赛中,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传令环节中,有一期飞花传令的主题字是“月”,进入成年后,并不怎么常看电视的我,却恰好看到了她当时的表现。当她第二次说到“明月几时有”按规定必须重新说出另一个带“月”的诗句时,她说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连说了几个带有“月”的诗句。我在赞叹带“月”的古诗词之多时,更为小姑娘在这方面深厚的造诣及敏捷的反应能力叹服。

后来,我试着从网上搜了一下包含“月”的中国古典诗词,本来知道会很多,但搜索的结果仍然使我吓一跳,因为那一次,我居然搜出了2544个页面,每页20条,总共50880条。

即使如此天量的搜索结果,也肯定并不是全部。

包含“月”的中国古典诗词,如天上的繁星一样,群星灿烂,各有千秋。它们宛如晶莹剔透的珍珠,又像最清纯可人的美女,每句都美得那么令人惊叹,那么令人爱不释手,那么震撼人的心灵,那么令人倾倒,那么令人迷恋。

其中,《诗经·陈风·月出》让我感到一种辽远空旷、深邃浩渺的意境,如千万年前,一位绝世佳人,与我有一场心灵之约,千万年后的我,相隔重重的时光之幕,亦能感受到她的存在,能进行心灵的交流,却无法与她携手相拥,只能发出一声莫名的叹息,行文至此,我不由地将这首诗的全文照录于下: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纪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首诗流传下来了,给后人带来无限美的享受,但这首诗的作者的名字,因为时代的关系,却早已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估计再也无法寻觅得到了。

接下来我必须提到的一首包含“月”的诗,是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说这是一首包含“月”的诗是不够恰当的,实际上,这是一首专门写月的诗,而且写到了登峰造极,无法超越。

起句“春江潮水连江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开始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优美而又宏大的画面,显得气势磅礴而又神秘深邃。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简单直白,似将我们寻常所见随口道出,却又充满哲理,令人叹服。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一句几乎可以看作是作者通过写“月”来表达对哲学的终极思考,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终极性拷问。这样的句子,估计只有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勉强做到在哲理上与其相颉颃,但其意境显然要逊色一些。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的修辞手法,令人叫绝,几个动词“徘徊、卷、拂”也用得妙极。

……

古人能够写出如此之多,又如此妙不可言的含有“月”的诗句,我想,除了古人超常的智慧和文才之外,一定还有其他原因,单是智慧和文才是解释不了的。因为今天的人们,按说也不傻不笨,卫星都上天了,登月也早已经实现了,超级计算机都造出来了,能够进入海洋深处的潜水艇也制造出来了,可谓既能够“上九天揽月”,也可以“下五洋捉鐅”,咋说都比生活在中世纪的古人强得多吧。

我想,原因之一可能是,古人的生活节奏缓慢,他们不像今天的人们这样浮躁,优美隽永的古诗,需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慢慢地体察、思考、酝酿,而后才能像喷泉一样喷涌而出。

其二,我觉得与古人对月球缺乏科学的认识也可能也有一定关系。神秘的东西,才能更加引起人的想象;朦胧才能产生美。从地球看月球,无论是新月还是残月,无论是“白玉盘”还是“月似钩”,我们总觉得它是异常美好的,它的“阴晴圆缺”也与我们人生的曲折际遇相契合;它的深邃、辽远,也容易引发我们对她的想象——在这里,我不由地使用了“她”,而不是它。这种感觉,在古人眼里应该尤其强烈。然而,在现代人眼中,尽管她仍然显得那么美好,但基本的科学常识,却早已使我们明白,月球上遍布环形山,崎岖不平,昼夜温差极大,而且根本没有什么桂花树、玉兔和嫦娥;人如果真去了,如果不携带必须的设备,分分钟就会死亡。现代诗人们面对这样一个糟糕透顶的生存环境,还如何发思古之幽情,还如何因望月产生丰富的想象?还如何产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优美情感?就像生物学家,因为明白蝴蝶是由丑陋不堪的蛹变成的,也就很难再去赞美它们的美丽,道理是一样。

看来,人世间最为优美的诗文,是注定只能在生活节奏缓慢的中古世纪,在科学不够昌明,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农耕社会才能产生。

今晚,面对中秋的满月,想到将要失去的家乡,我不由回忆起在我的人生路之上,多少次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在月夜中,吟诵古人的怀乡诗,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在我二十六岁那一年,因为在老家毫无出路,我随一位亲戚远走塞外,到呼和浩特市谋生。在这个城市,我度过了四年多的时光,四年多的时间,我由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进入而立之年的中年人。

我是秋末从阜平出发,来到呼市的,初到这里,没有什么工作可干,我只好进入工地打工。后来,由于这个工地需要一个下夜人(守夜人),这个冬天我没有回老家,就在工地过的年。过年前后,对家乡倍感思念,恰好这段时间,呼市一带下了一场大雪,这段时间,在孤寂的夜晚,望着雪霁之后月光照耀下的银白色的大地,我不由吟诵起了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二年,我通过一番艰苦的努力,考上了呼和浩特市管理干部学院,由一个农民工成了一位成人高校的大学生。八月底入学,不久,就是中秋节了,这天晚上,我没心思吃月饼,我已经离家近一年之久,我坐在学校的操场,望着天空的一轮明月,对家乡,对家乡的亲人的思念,分外强烈,觉得无论哪里,都不如自己的家乡好,我不由吟出了李白的名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心灵是有所寄托的,即使身在万里之外,天涯孤旅,然而心中有一故乡在,那种飘泊感顿时就有了归属。乡愁虽苦,却心有所依,苦味中蕴含着希望,就像一个风筝,即使飞得再高,总能回到大地,就像流浪的儿童终究能回到母亲的怀抱。

然而,今晚的这个中秋节,却是我与故乡最后的诀别之夜,从此以后,我将成为真正的游子,我连品味乡愁的资格都会失去,这对于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对一个对故乡怀着深厚感情的人,该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