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遇险 蒲陂津乘筏
桑蓊救人 凤栖驿观花
公元211年,汉献帝建安十六年五月,王熙终于得到了表哥的同意,随同他到涉城去拜会张仲景。卫汎带王熙去拜会张仲景,有一个会令师父张仲景十分高兴的由头。啥由头(理由)?王熙给师父送《汤液经法》。这《汤液经法》在当时是一部甚为权威的医籍。书的原名叫《汤液经》。公元50年前后,汉光武帝刘秀的建武末年,刘秀令太医院方士在32卷《汤液经》的基础上,补充390余条,并细分出《本草经》《脂胪药录》《平脉辨证》等四种医籍,取名《汤液经法》。《汤液经法》算是一部官修的医典,那时候印刷术尚未发明,《汤液经法》基本上是简刻,流传于世的少得可怜。连张仲景也只听说过有这部医籍,但没有见过。
王熙的《汤液经法》是哪里来的?王斌花高价买回的。王斌这个生意人是很细心的。他原本想王熙接他的贸迁生意。自打昌邑、金壶岭几件事后,就完全打消了念头,认为王熙的志向在岐黄。于是外出留意,凡与儿子王熙兴趣有关的东西,不管花多少钱都买。譬如,高价买回蔡侯纸。这部《汤液经法》是他在安平国一个贸迁朋友家里发现的。安平国的所在地在今天河北冀州市的冀州镇,那里是个侯国的都城,有《汤液经法》就不足为奇。《汤液经法》买回后,王熙多少是看不懂,卫汎一看,喜得不得了。师父张仲景正准备写一部《广汤液经》,苦于没见过《汤液经法》而发愁。王斌买回的《汤液经法》虽是残简,但总算是原典。卫汎便告诉王熙要想去拜见张仲景,就要带上这部《汤液经法》。王熙当然同意。于是卫汎、王熙带着《汤液经法》离开了上党,到河东老家与师弟郗胜相会。走到半途中的左邑,即今天的山西闻喜县桐城镇,与师弟郗胜不期而遇。郗胜:告诉卫汎,河东郡的皮氏县(今山西河津市)、河北县(今山西苪城县)、猗氏县(今山西临猗县)及卫汎的老家安邑正流行天行病。天行病就是由伤寒引起的瘟性疾病,传播甚烈。
卫汎当机立断,将王熙拜托给郗胜,带到郗胜的老家潼关躲避疫情,他自己要赶回安邑老家施药救民。
到潼关必须要经过浦陂津渡黄河。
这蒲陂津是当时黄河上四大最著名的渡口之一。因位于蒲陂县而得名。汉代的蒲陂县属司隶州的河东郡。古渡口在县之西北,是陕西、山西之间黄河上的重要渡口,也是一处十分险要的军事要塞。故址在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西蒲州。
位于山西永济县西蒲州的蒲陂津古渡口为何险要?险要到什么程度?三言两语还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今天的永济县蒲州渡口上的一副长联倒是把蒲陂津的历史、方位、险要阐述得淋漓尽致。当然,汉代还没有对联这种文化体裁,这是一幅现代楹联大家的杰作,从中可以看出蒲陂津渡口当年的大气磅礴之势和今天的辉煌壮观之景。全联如下:
挟上古长风,破蛮荒以启先河。万里奔腾励志,宏开境界:衔赤日书怀,越瀚漠淘沙,走金城蓄势,抵中流立柱。摇篮内父性激昂,母性缠绵,拓光辉足迹,传承鼎鼐,蓝田奠定根基,丁村哺育灵魂,丝路飘扬旗帜,任国脉生生不息;看戏水雎鸠,溅起清波,登楼鹳雀,放飞梦想,拉纤船夫,融入夕烟,更兼壶口惊涛拍岸,永济铁牛列陈,龙门锦鲤化仙,百般浪漫卷狂澜。浩浩矣、汤汤矣,过峡纳川,喷雪蔚霞,奏铿锵韵律,猛击洪钟朝海去;
籍雄州竹简,留坦荡而垂史册。千秋砥砺铺宣,力振家邦:钦伏羲画卦,敬女娲抟土,欣李耳说经,悦神马献图,巨著间鸿篇典雅,短篇洗练,敞广博胸扉,俯仰乾坤,尧祖推崇禅让,舜帝谋求稼穑,禹王治理江山,铸丰碑默默无言;引忧民子美,携来椽笔,出塞季凌,谱就华章,举樽太白,吟成绝唱,尚有高桥傲骨临空,大坝英姿锁雾,电站奇葩夺目,九曲和谐撑伟业。洋洋兮、洒洒兮,超凡脱俗,拿云攫石,毓厚重人文,频增胜概对天歌。
这幅长达330个字的长联,对蒲陂津渡口雄奇险要的刻画入木三分。
自古有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之险水中生的说法。1800年前的蒲陂津渡口,没有今天的汽渡、轮船、快艇之类的交通工具,甚至大型木船也很少。最常见的是大排、竹筏、羊皮筏。在浊浪滚滚的黄河中,过渡的危险可想而知。文献记载,蒲陂津渡口,历史上差不多十天半月就会发生一次翻船事故。王熙的嗣父王斌就曾在蒲陂津死里逃生过三次。卫汎在蒲陂津遇险的记载就有五六次。他的著述手稿《小儿颅囱方》《妇人胎藏方》等都是在蒲陂翻船中丢失的。公元230年,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卫汎过蒲陂津渡口时遇上龙卷风,皮筏翻沉他溺水而亡,这些都是后话。眼下在蒲陂津过渡的是卫汎的师弟郗胜带着王熙。
王熙是第一次坐羊皮筏,也是第一次过黄河,虽说他年龄不大,见识不少,可过黄河的经历让他终身难忘。那天一上羊皮筏,离开岸边不到片刻,羊皮筏就开始颠簸,行驶到河中心,一阵浊浪横空而起,把王熙吓得是三魂掉了二魂,惊恐中,他忘记了啼哭,也啼哭不出来,口中吐得一塌糊涂。眼看皮筏就要靠岸了,没有想到,一阵旋风呼啸着将皮筏卷入了河心,再一阵呼啸,羊皮筏就转了几圈,口朝下,底朝天,王熙就人事不知。
卫汎知道郗胜、王熙在蒲陂津翻沉遇险是半个月以后的事。当他和王熙嗣父王斌赶到蒲陂津时,师弟郗胜的遗体已被郗胜家人领回了潼关。可王熙呢,生不见人,死未见尸。卫汎与王斌沿着黄河下游边寻找边打听,终于在离蒲陂津四十余里处的一个漩涡滩涂发现一堆衣服,与王熙生前的穿着十分相像。此时离王熙溺水已经过了两个多月。只有衣物,不见任何尸骨,不用说,尸骨不是被野狗兽类吃了,就是被浪卷走了。二人含悲忍痛,在发现衣服滩涂的山坡上挖了一个坑,将那堆王熙的衣物埋了,立了块石头,请匠人刻上“高平王熙衣冠冢”七个字,就返回了上党。
王熙真的淹死了吗?没有死。真的死了,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谁来整理?还有《脉经》谁来完成?那王熙到哪里去了呢?他被人救起了,救到桑棺寨去了。
桑棺寨,位于黄河西岸的陕西境内,属终南山余脉。离蒲陂津渡口仅三十余里。
桑棺寨以盛产桑树而得名。所谓棺,就是做棺木的棺。古代人的欣赏水平及嗜好与今人不同,今人喜欢的木头是什么红木、株木、梨花木、黄杨木。古人喜欢的第一木为桑木。民间有一桑二槐三檀四柳、五株六枣七松八柏、九桂十枫之说,讲的是桑树作木材名列第一。以桑木作的棺材为上上之材,实实难得。桑棺寨,桑棺寨,桑棺寨的棺材最难买。
将王熙救上桑棺寨的人,正好也姓桑,名蓊。这就叫无巧不成书,无酒不成席。桑蓊的祖上乃西汉时期赫赫有名的御史大夫桑弘羊。桑弘羊是汉武帝刘彻最宠信的大臣之一,他出身商人世家,洛阳人氏。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任大司农丞计吏,后任大司农中丞,治栗都尉令,大农令等职。别看这些今天读起来有些拗口的官职名,在当时那可是了不得的职位。汉武帝登基不到十年,就令桑弘羊参与制定推行盐、铁、酒专卖政策。此后桑弘羊又建议并起草了设均输、平淮官,抑平物价等一系列经济政策,改革了多年未有解决的商人谋取巨利之弊端,使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源源不断,滚滚而来,为汉武帝后期巡狩赏赐等无度挥霍提供了财源保证,深得汉武帝赏识。
桑弘羊的经济改革皇帝是喜欢,可老百姓受不了。为啥呢?国为官价盐为独家经营,霸市而卖,价格昂贵,质量低劣,盐的苦味都没有去掉。以铁犁为主的农具更是质地粗劣,既不实用又不得不用,老百姓就开始躲避生产,使不少田地荒芜,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地方官员把这些账呀都算在了桑弘羊的头上,民谣骂俚语咒,矛头都指向桑弘羊。汉武帝刘彻很精明老到,病危临终前,将桑弘羊改任为御史大夫,并嘱其与霍光、金日殚共同为新皇帝汉昭帝辅政大臣。汉昭帝刘弗陵也很有手腕,一坐上皇帝位,就平息天下百姓之怨,将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全部翻了个儿。可桑弘羊不同意怎么办?汉昭帝就借用桑弘羊的对手霍光之手,以争权乱政之罪名将桑弘羊杀掉。尽管当时汉昭帝没有诛杀桑弘羊的三族,但霍光借题发挥,假诏而为,将桑家的直系差不多都斩草除根。
这桑棺寨的桑蓊乃当年桑弘羊与一名漏网小妾遗腹子的后代,也是桑弘羊唯一的嫡传子孙,论辈排序为桑弘羊的第十二世孙。桑弘羊的悲剧使桑家的后代再也不愿入朝做官侍奉君王。桑家人大半都返归祖业重入商界,到了桑蓊祖父这一代开始,改行钻研岐黄之术。桑蓊的父亲桑菘医术高超,在东汉末年的医林人物中,与华佗的老师治化道长齐名。司马懿的曾祖父司马量时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太守,与桑菘十分友好,有一年司马量患重病派人将桑菘接至豫章治病。病愈后,司马量未经桑菘许允,向朝廷举荐了桑菘。桑菘知道后甚为恼火,为了不破祖制,桑菘偷偷离开了豫章,先是到赣南龙虎山隐居,后返回庐山与董奉为友。最后死于庐山,至今庐山灶君崖上桑菘墓迹犹存。
桑菘进豫章城时,儿子桑蓊就留在了庐山。父亲去世后,桑蓊就拜董奉为师,在庐山种药栽杏,施术济民,甚是惬意。
司马量举荐了桑菘,朝廷很快下旨,要桑菘入太医院。桑菘不辞而别,弄得司马量十分尴尬。皇上诏书一到,司马量交不了差险些背了个“欺君罔上”的重罪,幸亏朝中至交甚广,替他在皇上面前说情,才背了个降职另用的处分。司马量实际上也知道桑菘就隐居在庐山,但先错在自己,又念及朋友情分,没有向朝廷告发桑菘的隐居地。桑蓊长大后,担心朝廷追究其父的罪责找到庐山,连累师父及师弟,遂离开了庐山,肆意而行,寻师访道,与张仲景等医林人物私交甚好。后改名换姓在北海相杜密处作了几年的医官。汉灵帝刘宏建宁二年,即公元169年,北海相杜密因“党锢之祸”自杀后,桑蓊就隐居桑棺寨50余年,年近百岁,童颜黑发,爬山过岭不逊青年。
也是王熙的福大命大,造化大,遇上了桑蓊,换了别人,别说一条小命,十条命都要没救。以桑蓊的话说,他与王熙前世有情,今世有缘,后世有愿。凭啥这样说?说出来你不信不行。桑蓊上桑棺寨50余年,仅下过两次山。一次是十年前,河西之地流行天行病,那惨状令铁石心肠人也会流泪。桑蓊自制了一批药物,亲自下山施治,使不少人死里逃生。王熙遇险的这一天,清晨,桑蓊忽发奇想,要下山到凤栖驿去看桂花。凤栖驿为河东、河西两郡之间的一处古驿站。驿站里有一株相传千年的古桂花树,桂花盛开之时,满树繁花飘香十余里,方圆几十里的民众每到花开时都会携老扶幼去观赏。桑蓊要到凤栖去看桂花,那倒真是件稀奇事,他上山几十年,从不喜好赶场看热闹。再说,桑棺寨里上百年的桂花树也有好几棵,眼下正是桂花盛开之季,桑蓊的住处栖蓊居天天都闻到桂花香。
临下山时,桑蓊嘱咐随行人多带些草药下山。几十年来,桑蓊坚持不懈地施药济民。他将采集的草药制好后,一两个月就派人送到山下的里保家,公开发给当地民众。里保是汉代地方基层的管理机构,相当于今天的村委会、居委会。每逢季节转换桑蓊就要派弟子到里保巡诊问疾。桑棺寨山下的百姓倒是有福之人,沾了桑蓊不少光。方圆几十里老老少少不知道桑蓊大师的人没有几个。桑蓊下山了,这个消息一传开,人们奔走相告,三五成群地等候着,给桑蓊送吃送喝,送鸡送蛋的络绎不绝,把两个随行挑药的脚力累得不行。看看离凤栖驿不到几里路,已经闻到了凤栖驿站桂花的花香味了,桑蓊突然要抬他的椅脚停下来。什么是椅脚?椅脚与车夫、轿夫差不多,古代“夫”是一种官职。你一个抬轿抬椅子的敢称夫吗?车夫、轿夫基本是宋代以后的事。宋代之前都称“脚”或者“力”。车脚、车力、轿脚、轿力。桑蓊坐的是大椅子,故而称椅脚。
下了坐椅,桑蓊手抚白髯,深深地嗅了嗅远处的桂花香味后,把手一挥:“凤栖驿的桂花香已经闻到了,回转,回转吧!”就这样,桑老爷子半途而返,回到黄河边,已快日落西山了。这才发现已经在黄河里泡了一天一夜的王熙。如果桑蓊直奔凤栖驿,王熙必死无疑。经过桑蓊的紧急抢救,已昏迷多时的王熙终于有了生命迹象。上了桑棺寨,调养了十余天,王熙又活蹦乱跳,恢复了原有的伶俐。桑蓊与王熙一交谈,就喜欢上了王熙。有一天,王熙无意中发现桑蓊的栖蓊居,居然有一套他十分想看,却从未见到的《神农本草》,高兴得又蹦又跳,缠着桑蓊讲《本草经》。
桑蓊见王熙的岐黄天赋如此深厚,心里萌生了要将平生所学都传给这孩子的念头。这天晚上,桑蓊打开他的密室,搬出几个大箱子,木箱一打开,王熙惊呆了。箱里装的什么?全是医籍。有《桐君采药录》《灵枢》《中藏经》《难经》《汤液经》《金匮真言论》等。这些医籍有一多半王熙都没有听说过。小家伙看着这,摸着那,眼睛瞪得比酒盅还大。饱经沧桑的桑蓊从王熙看医籍的刹那间,就知道了自己的选择百分之百没有错。从此以后,天天给王熙讲医籍,谈医理,论医道。如饥似渴的王熙学习十分刻苦,每天手不释简,不懂就向桑蓊请教。这一晃就是大半年时光了。到了盛夏之季,桑蓊有意让王熙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与神奇。一天,桑蓊将王熙带到一片桑林中,问王熙知道不知道桑树的作用。王熙回答桑叶可以养蚕,蚕结茧,茧织上等丝绸,桑椹十分好吃,桑叶可以煎水洗澡发汗。他小时候母亲曾用桑叶煎水给他洗澡发过汗。
桑蓊微微点头赞赏地说道:“王熙,你知道的还真不少。”
王熙连连摇头:“俺知道的太少了。师父,你在这桑棺寨几十年了,你又姓桑,这桑的知识,谁都没有你知道的多。你教教俺吧,让俺也长长见识。”
“好!”桑蓊摘下一片鲜嫩的桑叶塞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嚼起来,将桑的神奇、桑的神秘一古脑儿倒给王熙。
《典术》记载,桑是箕星的精华。何为箕星?箕星就是形状像簸箕的星座。也就是说,桑是天上的星座之物。虽不是什么神木,但绝对不是一般的树木。桑树的功效最为神奇,对人的功用特别大。桑有女桑、桋桑、壓桑、山桑之别。桑有椹者称为桅。桑叶小而枝条长的叫女桑。山桑与桑树相似,其木材适合做弓弩。壓桑则适合于制作乐器。
桑树的药用价值也是其他树木难以相比的。桑根的皮,皮中白汁,桑果、桑枝、桑柴灰都是药,能治很多病,包括奇杂之症。以桑皮为例,桑的皮,其味甘辛,可升可降,是阳中之阴药;其味甘,可固守气虚的元气,而补虚;其味辛可泻有余的肺气而止咳嗽。桑白皮还有降气活血,通利大肠,治消渴尿多。桑白皮外用,捣泥外敷可治蛇咬,蜈蚣、蜘蛛咬伤。用桑白皮抽丝,做成细线可用于缝合外伤,再涂上热鸡血可生肌复原。神医华佗用以缝合外伤的神秘之线就是用桑白皮制成的。桑白皮煮水洗头,可使白头复黑,桑白皮中的黏液可使脱眉重生。桑叶、桑枝、桑柴灰皆是治百病之药。可治消渴、生乌发、解盅毒、疗风疮、明眼目、润肺气、生津液、祛寒痹、除内热、降肺火、灭顽疮、解腹胀。
桑之神奇,神在要掌握要领,否则神药也是毒药。如露出土面的桑根名称马领,是为毒根,杀人无诊。从树旁穿行出土的名曰伏蛇,也有大毒,但可治心痛之症。若用伏蛇治心痛病,须用十年以上桑树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