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风雨人生>风雨人生 第十二章

风雨人生 第十二章

日月如梭,转眼到了一九六九年的中期,国家形势已趋于稳定,两派争斗基本消失。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再一次轰轰烈烈展开。工业战线取得快速发展,模范先进人物层出不穷;农业生产也进入大干快上的快车道,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只是国家底子薄,轻工业生产还相对落后,尤其农作物必用的化肥一直不能自主生产,只能靠少许进口,自己能够生产的也只有工序较为简单的氨水。

说起氨水来,它的肥效倒是很好,缺点是易于挥发,运输、储存也很困难,这给生产队出了一个大难题。但老百姓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再难也得想办法使用。因为氨水的确是种好肥料,它既能疏松土壤增强土壤肥力,也能灭菌杀虫,好处很大。那些最早使用氨水的地块比起不使用氨水的地块亩产平均增加二三百斤,成绩显著。

泉水大队最早尝到使用氨水的好处,所以支部书记曹知礼决定大量购买氨水,并着手修建氨水池,以便储存更多的氨水。

氨水效果虽好,可由于国家经济实力有限还不能大批量生产,对农村只能限量供应,不是谁家有钱就多供应谁,没钱的就不给。而是穷村有国家照顾,给与相应扶持,也让他们用上氨水,不能把他们落下不管。尽管如此,富裕大队还是好一些,因为本身有钱可以多购买一些。有鉴于此,曹知礼便召集各生产小队队长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尽快组织人力物力修建氨水池,要求一个生产小队至少修建一个能储存五千斤氨水的氨水池,保证做到常年不断氨水。

会后各生产队迅速行动起来,又是整地基,又是上山拉石块,准备大干一场。不过砌氨水池是个细活,也是一个技术活,不是人人都可以干的,必须是石匠师傅才干得了。最起码的要求砌氨水池子的石块必须打打磨成方块形,表面一定平滑,这样砌垒池子的时候才能做到严丝合缝,方便以后内壁涂抹水泥和沥青。

一个月后五个生产小队的氨水池全部竣工,接下来就是购买氨水。当时国家能生产氨水的化肥厂很少,一个地区也就两三家,并且相距很远,就是选择距离最近的氨水厂也有一百多里路。还有,拉氨水也不是随便什么器皿都能用的,是有专门的氨水囊、氨水罐。氨水囊最常用。大点的氨水囊一个能装一千多斤,小点的也能装三四百斤。大氨水囊用马车拉,小氨水囊用地排车拉。这样要灌满一个氨水池,马车排车一起上至少也要往返两三趟。每一趟都需要一两天的时间,人畜都很辛苦。可就是这样拉氨水的活仍然是个抢手活,一般人还真干不上。原因是每出一趟差都有一元钱的补助,工分照拿不误,所以人们都争着干。

其实这活并不好干,一是要求拉氨水的人必须年轻力壮,二是要腿脚利索,能跑路,还得跑得快。尽管这样,第五生产队的两个小青年还是出事了。

那是九月初三的事。凌晨四点多钟,人们还没有起床,五个生产队拉氨水的车队就出发了。大队会计陈启武带队。去时一路平安无事,就在返回的路上第五生产队的两个拉排车的青年人出事了。

出事的原因是排车下山岗的时候一个车轱辘突然爆胎,也许是车轱辘轧到了尖锐的石头造成的。由于车上的氨水囊是软的,地排车爆胎后失去平衡氨水囊便向一边倾斜,结果连车带人一下翻到山沟里。氨水囊正好压在驾车人的身上。

一行的人们见状赶紧刹住车迅速跑下山岗抢救被压在氨水囊下面的青年人。还好,由于氨水囊是软的,青年人即使被压在了下面也没有生命危险。糟糕的是由于氨水囊是橡胶皮做的经不住硬物攮扎,就在氨水囊滚下山坡时被裸露的石块扎破,氨水顺着裂缝流到了青年人的脸上和嘴里。

人们都知道氨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氨,腐蚀性很强,氨水只要流到皮肤上很快会出现红斑,更何况流进人的嘴里。此刻青年人脸色蜡黄,呼吸急促。人们见状一时慌了手脚,不知咋做是好。就在人们着急时会计陈启武突然有了主意,他命令近前的几个青年人赶快上路挪出一辆地排车来,抓紧拉着病人送附近医院急救。

几个手脚麻利的青年人很快爬上路面快速挪出一辆地排车,然后把病人抬上车子飞速送往医院。还好,经过医生一段时间的抢救病人睁开了眼睛。他的眼睛没大碍,只是喉管被呛了一口氨水,音带受症,暂时说不出话来。再后来医生又发现病人断了两根肋骨,不过情况也不是多么严重,其他部位没有什么大毛病。人们都松了一口气。

病人暂时住在医院里,留下一个人陪护,其他人离开医院继续赶路。

就这样一场意外让泉水村人吃惊不小,人们开始议论纷纷,都说以后不要再去木石氨水厂拉氨水了,去那里不方便,路途遥远,且大多是山路,容易出现意外。此次事故就是一个警告,如果往后继续去木石拉氨水谁也不敢保证不出大事。

支书曹知礼也想到了这一层,一天他召集大小队干部开会专门研究购买氨水去哪里合适的问题。

曹知礼说:“氨水的确是个好东西,撒到地里庄稼就会增产。可眼下运输成了大问题。这两年拉氨水都是去木石,可这次出现了事故,人们便不再赞成去那里购买,说去木石尽管路途近了些,可爬高走低险象环生,不小心就会出事,不能再去那个地方了,应该换个去处,比如去夏镇。你们都发表一下意见,说说今后购买氨水去哪里合适。”

二队长李代说:“我的意见是去夏镇,尽管路程远了些,可路好走呀,一马平川,省时省力。就是多走个三十里二十里的,来回一趟也不比去木石多费劲儿。起码走路安全,不出事故。”

五队长说:“去夏镇路太远,给社员的补助费要增加不少,不划算。”

一小队队长说:“你还讲划算?这回就是你们队社员出了问题,人们才想着改变路线。你最没资格讲划算。你的社员不出后遗症还好,一旦出了后遗症,你一辈子得给他照顾,那样划算吗?我同意去夏镇,不再去木石。去夏镇跑一趟多用半天时间有什么?只要社员不怕累,愿意去,多花几毛钱的补助算什么?再说了,这钱又没给外人,给了本队的社员,还哄得他们高兴呢!”

听到人们的发言曹知礼说:“好吧,既然你们都同意去夏镇,那咱们今后购买氨水就不再去木石了。说实在的,木石真的不能再去,走一趟太累,路上还不安全。”

人们统一了意见,决定今后购买氨水一律去夏镇,再不去木石。尽管路程遥远,可人们都赞成去夏镇,每次出差排不上号的青年人还不高兴呢!

那年月老百姓单纯善良,没有谁算吃亏账。不论干什么事社员们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社会气氛一片祥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