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河从大山里流出来,绕着七里坪转了个弯,就像是不舍这片浅丘地,缓缓地向前流淌。
七里坪上的村民,祖祖辈辈就生活在群山之中,一些生活的必需用品,盐巴、肥皂等,要走十几里小路去新场供销社购买。
遇赶场天,村民们把自己收获的包谷、红苕、青菜、萝卜担去卖,换来的钱买回自己农作和生活所需要的东西。
这里没有公路,如果要到县城,就要经新场,再翻过博望山,步行三十多里路,到了县城才有公路通往千里外的省城。
多少年来,七里坪的村民就这样平静的生活在群山之中,辛勤劳作,一年又一年,岁月就这样和安宁河水一样在这片土地上安静地流过。
直到有一天,一场浩大的运动掀起的滔天浪潮,把一群省城的小青年推到七里坪这偏远的地方,才开始搅动了这里的平静。
省城下乡到新场的知青们在公社又分往各大队、小队,七里坪去了二十几个,有男生有女生。
到公社领他们的队长姓李,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瘦高个。
听公社文书介绍,李队长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因受了点伤,回国治疗后就退伍返还家乡务农,至今,他的头部还留有一块美帝的炮弹皮。
从新场到七里坪一路上,知青们对这位父辈一样的李队长,提出了不少的问题。打仗吓人吗?怕不怕?脑袋头有弹片还痛不痛?七里坪山高不高?种些什么?去住啥房子?
七嘴八舌,李队长都是笑眯眯地向大家介绍回答。
听到给大家准备的是新盖的土墙草房,就在七里坪茶林旁边,二十几个都安排住在那里,男生一排住房,女生一排住房,相踞不远,主要干茶林里的活,除草施肥修枝采茶,不用下田栽秧打谷,知青们显得有点高兴。
边走边说,十多里路很快到了。
眼前,数不清杉树、楠竹在藤蔓与灌木间伸展着各自高大的枝干,溪水流淌,泉水叮咚,不时还有雀鸟在空中飞过,传来悦耳的啼叫声。
山里的景色,是从小在省城长大的知青们难得看到的。
“你们看,那就是我们七里坪的茶林。”李队长抬手指向前面。
在不高的山坡上,一层层梯地生长着排排青青的茶树。
坡下平缓的田野里,种植的稻子和包谷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摆,像跳舞似的。
一户户农家小院的屋顶上,淡淡的炊烟随风飘散,空气中弥漫着不知名的阵阵花香。
好一幅田园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