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益北原>序:析道

益北原

2021-04-22 21:56532038
本书由鹿阅读进行电子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序:析道

《夕阳花》

慨叹青葱少女,岭上红颜,眉目如月,君见兮俏色经年。两抹茜素红,一抹揉碎残阳,一抹染透了辽原。

奈何浮沉旧事,秋水云天,竹春风袖,卿去兮轻歌不现。两朵夕阳花,一朵绽放时光,一朵惊艳了心弦。

一部五十多万字的小说可以一气呵成,一篇几千字的序却让我举笔踌躇,不知该从何着笔。我一直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为了生计劳命奔波,谁又能静下心来读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呢?更何况通读两遍、三遍、抑或是无数遍,直到读懂悟透这部作品,这个似乎更难。但我一直相信,一部至真至纯的好作品,一定会走进读者心里。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够传承。所以我一直尊崇能认真品读自己作品的人——他们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导师。

有种感觉妙不可言,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冥冥中觉得自己似乎曾经历过,这种感觉亦真亦幻,令我惊诧莫名,百思不得其解,我便将这种感觉解释为梦境,或许曾经梦到过这一幕情景,只不过在醒来之后忘却了。这个解释似乎更合乎情理。每次出现这种幻觉,耳畔总会回旋起一种声音,提醒我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蓦然想起了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并以此行事,这些人要么成为了疯子,要么成就了传奇。

我想我是听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了,我不想成就传奇,更想成为一个疯子。我想用文字疯狂描绘这种声音。文字的确是一种妙音,它在我的灵魂深处翩舞,如跳跃的琴键,流淌出充满灵性的音符。循着这种声音,捕捉着这些文字生灵,我用它们在我的灵魂深处构筑了一座飘渺虚幻的空灵殿堂。于是,一部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运笔而生了。

作品完成,当我纠结于为这部小说命名的时候,似乎又听到了那种声音,脑海里随即铺展开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澄空白云,以及澄空白云之下的那片黄澄澄的麦浪;麦浪随风,金波万里,一望无垠;麦香钻进鼻孔,沁入肺腑,令我为之陶醉。我陶醉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脑海遽然蹦进了三个字——益北原。

益北原,益都北方的这片平原。它到底有多大,益都之北,鲁中之北,在我心里它无限宽广。我挚爱着这片肥田沃土,立足冢子岭北眺,似乎看到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躬耕、生存、挣扎,他们的苦与乐、生与死,牵动着我的喜怒哀乐。我不敢摛翰振藻,更想站在人性的立场上,用最质朴、最平实细腻的笔调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阳春白雪的故事……字字临摹着益北原,我的眼前展开了一幅三维画卷。画卷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川,都在我眼前立体凸现;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都在我心底淋漓再现。

《益北原》就像是在我心底反复熥烙的一张烙饼,已经烂熟于心,虽然未加品尝,但我已经咀嚼到其中深味。本小说故事情节精彩纷呈,诸如:翁婿斗角、师徒暗战、夫妻相仇、公媳枪杀、父子反目、兄弟互残、神秘劫数、绒花命运……各种酷刑描写,场景残忍逼真,诸如:梳洗刑、鼎熥刑、遮门帘,挖舌根,砍头刑……风土人情浓厚强烈,诸如:耙车轿、捻红钱、虎头轿、纸糊棺、扁担轿、板凳运、牵引犁、水龙灌……地域特色独特新颖,诸如:冢子岭、走马站、掐脖树、金斗山、棺材岭、烈马地、髻髻岭、胡林谷、铛铛庙、蛤蟆窝、蜜蜂树、臧台台……人物身份错综复杂,诸如:八路军、游击队、地工、国军、保安团、保乡团、还乡团、宪兵队、警察署、日军、汉奸、土匪、红枪会、奸细……英雄豪杰轮番登场,魑魅魍魉粉墨亮相,螽蟁蟊蠹勾心斗角,这些所有的人物汇聚交织,墨染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民国益北原的长画卷。

我极尽重墨力求还原当年益北乡的真实,在那个兵荒马乱军阀混战的年代,益北原一片荒芜。这本是一片肥田沃土,丰厚所产足以养活这片土地上的万千生命,可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哀鸿遍野?我描述着那种境况,甚至任灵魂幽荡于那个年代,切身体验生活在恐怖笼罩之下的人们的心理感受,我也感受到了那种恐怖——那种“性微命贱”的恐怖。

小说主人公凤桂是我的姥姥。望着姥姥生前居住过的土屋,雪泥鸿爪,勾起我万千思绪……姥姥在我的意念中活泛跳跃,像益北原棺材岭顶上的那只灵燕,春归筑巢,冬冷南飞,娇滴滴的生命惹人怜爱。然而,她所承受的苦难不是我能想象的,她是个心理强大的女子,强大得让我无比膜拜,与她外表给我的感觉近乎两个极端。金无足赤、壁有瑕疵。天底下没有完美的人和事物,所认为的完美只是对它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凤桂依是如此,她有七情六欲,心里也藏着真爱。在那个婚姻包办的封建社会里,她把‘从一而终’奉为圭臬,甚至把这种理念传承给她的儿女。然而,她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真爱的追求。

刘青玉同样是小说中的一号人物,提到刘青玉就不能不提到小说中的诸多细节:刘青玉的二哥刘汉玉被鬼子追杀,刘汉玉本来想到刘青玉家避难,但他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走过刘青玉家门口时还将地上遗留的血渍擦洗干净,正是他的细心使刘青玉一家人逃过了一劫;李政泽同样被鬼子追杀,他毫不犹豫地敲响了刘青玉家的院门。正是他这个危险举动,让刘青玉全家险些遭到鬼子屠门。刘青玉对这件事讳莫如深,所以当后来原正义要他加入那个党派时,他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了,这是他当时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刘青玉有些小聪明,也有他的大道义。攻打炮楼立功之后,原正义问他要什么奖赏,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粮米。在他心里,粮米远比虚套的功勋要实惠得多。功勋看不见摸不着,而粮米却能让他们一家人填饱肚子。他的大道义朴实无华,就是一家人能活着。刘青玉在凤桂指使下干了一桩震惊益北乡的轰轰烈烈的大事件,拆了祖传老宅,挪了象征着他和凤桂的婚姻的燕窝,从而破了他家近二百年的“镇宅元气”。然而,刘青玉无怨无悔,因为拆老宅挪燕窝是为了盖新房,为了了却他毕生的宏伟壮志——给儿子们成家立业,延续世代香火。当祝凤桂操持着接连盖好了四栋房舍之后,他最终撒手人寰。他的死恰恰说明儿子们以及这个家在他心中的重要性。刘青玉谨小慎微地活了一辈子,释放压力的方式就是喝酒,醉酒后就胆大包天,什么事都敢做。人必须要有一个释放点,没有释放点就没有爆发点。没有爆发点的人生苍白空洞,也不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发生。

益儒先生是个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一直活过花甲重开,是整个益北原最长寿的一个老人。他是一个人,也是一种灵魂,更是一种精神,对整部作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正因如此,我给他冠以了“益北原”第一大姓氏:益。“北”姓我给了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而“原”姓我给了本小说中象征着“正义”的原正义。几易其稿我都不吝重墨描写,力争让益儒先生在这部作品中有血有肉地活泛起来,使《益北原》更富深度,更具逻辑性和可读性。益儒先生所做的诸事虽匪夷所思,但又无可厚非。我觉得他并非虚无缥缈,其实就切实存在于现实中,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边。他的存在对于每个人的未来愿景是一种支撑——一种活下去的支撑。什么是活着?只为了喘口气吃口饭?这无外乎苟延残喘!其实人活着只是一种意态形势,活着的时光总显得无比短暂,而只有死后的岁月才会无限漫长。那么,活着就不只是喘口气吃口饭,更是为了生命之外的无限光辉……

杨丰智的生与死给了我一种启迪,世间能做出惊天动地之事的人,往往就是那些沉默寡言的人。他是小说中一个及其普通的小人物,天性懦弱,闻融敦厚,没有什么宏观的大思想、大主义、大信仰。他只想经营好他的小家,和爱妻幼子平平安安过生活。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极小的愿望都不能实现,当日寇杀死他全家,当这个男人目睹惨烈一幕的时候,他崩溃了。之后他彻底反思了自己的人生,醒来时已经不再是杨丰智,或者说不再是胆怯懦弱的杨丰智,随后做了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推着酒缸去了炮楼,企图引酒烧死鬼子。然而,益北区地下组织的“偷梁换柱”,使他的壮举成为一个笑谈。他的报仇计划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只身入虎穴,这种胆识并不是每个男人都能具备。所以我给杨丰智下了一个定论,他是整个益北乡最有骨气的男人。

小说中的原正义一生光明磊落,最终却死在来良贵的阴谋之下。一生忠于革命的民族英雄,落得如此结局让人扼腕叹息。提到来良贵,引据《左传》中的一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可以概括。此句本来应对的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的一个打不破的怪圈儿,也可适用于处世箴言,须知人生在世,得势倏忽,颓败突然,只有保持一颗盛不骄衰不馁的平常心方乃人生大道。然大奸大恶的来良贵不止害死原正义,还亲手开枪打死发妻,间接害死生父,导火索是他的结发妻子高灵芝。提到高灵芝就不得不提到她家收藏的那把驳壳枪。此枪虽一弹未射,却害死了祝金桂、史洪生、徐会议、高长国、以及冢子岭众匪十余条性命。而那把枪射出的第一发子弹,要的竟是它的主人高灵芝的性命。高灵芝的下场是必然的,正所谓:种其因得其果。来良贵坏事做绝,却披上了正义的伪衣,甚至官居高位,但这种虚伪毕竟见不得光,亦不会久长,收他性命的只有苍天。

来良贵的命运劫数使我想到了两个字:天道。何为天道?人生天地间,世间芸芸众生,皆求荣华富贵,是为上进之心,乃人之本初;上者,奋勇直上,往往一事无成;“上”字若加一竖,即为“止”,意为:上进之时,能上能止,方可成事;“止”上盖一横,此字谓之“正”。所盖之横为天,意为:一个人即使做到行止有术,亦难逾苍天。正义即为天意,正道即为天道。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益北原》付梓之际,恰逢幼子降临人世,遂起名:刘一正。惟愿其健康成长,一身正气。正直做人,浩然坦荡。

——刘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