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穿到宋朝中状元>第十八章 贡院门前看闹剧

第十八章 贡院门前看闹剧

楚华的记忆中,隐约有着自己当年高考的场景,一群群考生走进戒备森严的考场,通道两侧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占满了不同身份的监考人员,考生要出示准考证,并检查各种备考用品后才能进入考场。一间考场不超过20名考生,考生都是单独一张考桌。小考场内不低于5名监考老师。那种状态常常让神经脆弱的考生感到巨大的压力。

对于古代的科举考试,虽没有生命切身体会,倒也在各种史料上略知一二。走进贡院考场前是要搜身的,每个考生只能在一间间小格子里考试,考试时间很长,吃喝拉撒睡都不能离开,吃喝都要考生自己带食品进去,条件好的备有食盒。

卓韵彩因为楚华要以她弟弟卓韵慧的身份参加这次大比,做了充足准备,专门给他定制一身蛋壳青的袍子,还有繻巾,靴子,又给他找了个书童,进考场前备了个食盒,在东京的著名食楼配了各色点心。

楚华由书童送到贡院入门处,那里居然一间人头攒动,大家簇拥着在入口排队等着进入的考生队伍。在那里布满了如狼似虎带着哨棒和腰刀的衙役,那些考生在穿过两排气势汹汹衙役时,双股颤颤,似乎气都喘不上来。

再看考生的年龄,让楚华有点哭笑不得,小的尚未及冠,老的白发飘飘,大有祖孙同考的感觉。不由再次激发了楚华的记忆。想当年,自己那一届不也是有着如此相似的情况吗?同届考生小的时18、9应届的高中毕业生,老的是十年前老三届的毕业生,最大的考生已经40岁了。

楚华心绪很宁静,很自信,不慌不忙跟在考生队伍后面朝里走,忽然入口处一阵骚动,紧接着是几个衙役的骂声与呵斥,换夹着棍棒打在身上的响动。

“你敢夹带!拉出来!”

“小子,是不是皮肉痒了?这种事情也敢做?”

“你小子玩了,三年不得参加科举。”

“噼啪……”

一个考生被搜出在靴子里藏了夹带,当场拖出去一顿棍棒昏死过去,上来几个衙役拖到了一旁交给学宫的官员,任何要等级学籍,取消资格,三年内不得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突如其来的意外引起人群一阵骚乱,送考人群中传出各种议论。

“真是造孽啊,挨了一顿打,还要取消三年考籍。”

“没有办法啊,年年都有作弊的考生,考取功名可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总会有人铤而走险。”

……

考生队伍中有几个脸都发白了,排在楚华前面的一个考生,脸色苍白,一只手死死捏住自己衣袍的门襟,浑身像筛糠一样。两个一直在监视考生的衙役走过来,一对鹰眼紧盯着那个考生,厉声问道:“里面藏了什么东西?”

那考生捏着门襟的手抖起来,颤颤巍巍回答:“没有……东……西”

“没有东西你怕什么?”

“我……我……没有”

“没有什么?”

“没有……怕……”

“没有怕你抖什么?”

“我……我……”

那考生忽然推开衙役转身要跑,另一个衙役伸出哨棒,他一个狗啃泥趴在地上。一个衙役上去把他翻个身,一把拉开他的手,扯开那件衣袍。那衣袍的内衬上居然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楷。两个衙役举起哨棒劈头盖脸朝他打去,打得他在地上满地打滚。

“别打了,疼死了。”

一阵鬼哭狼嚎,声音渐渐平息,两个衙役也打累了像拖死狗一样把他拖到了一边。

人群中再次议论纷纷。

“又是一个,每次大比都要抓出几个。”

“次次抓回回有,没办法,总有那些读书不上心,想走歪门邪道的人。”

“看他年纪已经老大不小,怕是几次落榜,才想出这种办法了。这一下子来年不用想了。”

……

楚华冷漠地看着这一切,无论什么时候的考试,似乎都是无法回避“作弊”这个字眼,总有人喜欢用这种不入流的法子铤而走险。楚华讨厌这种人渣,对这种人挨打没有丝毫的同情。考试就要凭真本事,怎么能搞这种下三滥的手段,白白丢读书人的脸。

贡院门前的闹剧不断上演,前前后后至少有十余个考生被搜出了夹带,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真让人大开眼界,有的在食盒的点心里夹带,有的把夹带裹在发髻里,有的在自己手臂上写满了行楷,更叫人不由得掩目难看的是,居然把夹带塞进肛门内,写在裤裆里,真实无奇不有。

楚华不由得心中叹息,看上去这大宋的学风实在叫人不忍目睹啊。楚华皱着眉走过了验身这一关,他器宇轩昂不卑不亢心态平和,不慌不忙穿过了那些如狼似虎瞪着考生的衙役,走进了属于自己的那个考棚格子,然后闭目养神等待考题发下来。

话说那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倒也并非碌碌无能之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算挨得上古代著名的能君之一。一统江山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杯酒释兵权。他担心再发生诸如自己这种武将,利用兵权夺取政权的故事在自己部下中发生,开始实行文治天下的政策。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帝王之位,也很重视文治,。为此,他很重视科举考试,亲自出了一道策论的科考题目“天下和安”,要看看举子们会写点什么出来。

楚华打开卷题,看着“天下和安”四个字,不由得心中暗自揣测思量了一番。到不知这策论的题目是哪位高人所出?“天下”二字不提了,后面的 “和安”二字大有深意。北宋那是五代十国诸雄乱世争霸后的统一者,其功在史上不可抹杀。然北宋靠杀伐定下江山之后,国家需要的是和平和稳定。第一次科举,就拿出这道考题,可见君主有一定的心胸和气度,也体现了北宋即将实施的国策。看上去赵光义是打算借着科举看看天下举子可有合心的能臣了。

楚华有了主意,合目开始打腹稿,然后研磨,提起笔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楚华是过来人,对大宋前后历史洞若观火,自然是知道大宋政策的利弊。老实说历史才是做大的作弊器,楚华是掌握历史的人,捎带手就把北宋前三百年,数得明明白白。也把北宋未来三百年捋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