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父亲的民国十八年>第二章 生死大逃亡 (2)

第二章 生死大逃亡 (2)

相徬;老爷楼显得孤独一些。

然而,老爷楼却也宏伟高大,气势磅礴,看那雕梁画柱的成色,它的建筑要比佛爷殿晚的多,老爷楼西边五十米之处,通往村庄住户一个三岔路口,却有一座香火旺盛的山神庙相依,这样佛爷殿和老爷楼就形成对称的角度,和东边突出去的周公庙,表面上形成了互相遥望,三足鼎立之势。

再说,就在周公庙对面有一条通往半山人家的深沟,在深沟的中间又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一条路是通往北边的住户人家,一条路是通往一个道观,道观的院子很大,一转圈有五六洞神仙,早些时候也有住庙的道士。在三岔路口上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座小巧玲珑的三层楼格局的魁星楼,地势非常险恶,无人敢攀登。就在杉杉沟东坡上面的柏树林里还有一座歇马店。

却说,仅仅只有二三百户人家的村庄,大小寺院道观庙宇就有八处之多,想必牛寺庙村的村名,也是因为寺庙过多而得名,只是这个牛寺庙的“牛”字真叫人费解?因为全村仅仅只有一户牛氏人家。大概可能是因为姓牛的来的最早吧!

每年的正月十六有个庙会,要唱三天四晚上的秦腔戏和皮影戏,庙会的晚上都要打花,过去没有现在的五彩烟花,是用沙罐罐装上铧铁,在火炉上烧红化成铁水,在由胳膊有劲的壮汉,抡起大木杠子,瞅准目标用力打下,随着“喷”的一声爆响,溅起万朵银花满天飞,美丽极了——这在金陵川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这里还有一个热闹的季节,那就是每年的夏收期间,会有成百上千的甘肃人,到我们这里赶场割麦子。也有附近的塬上的人,也参与这个行列,因为平原地区麦子黄的比较晚,他们也赶场割麦子,赚钱看热闹。

从我们白王两家的打麦场,到街道的尽头,全都是麦客,真是有点人山人海,人满为患的感觉。

我们两家大门前的打麦场,和古戏楼前的场地,也就成了云集麦客最多最集中的中心场所。

所以,我家经常有麦客进去的要水磨镰刀、要开水喝药,这样一来二去,也认识的麦客不少。这些赶场的麦客里面,还有不少人顺便做一些买卖,他们带的最多的是麻鞋,有男人们大小不一的一色麻鞋,也有小孩子穿的五颜六色的漂亮花麻鞋,还有不少卖麻的麦客,就是妇女们挑选拉鞋底用的那种好麻皮,这是甘肃的特产,陕西的稀罕货物,也有人带五味子、野葡萄,可能还有好多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的稀罕货物。

此时,便有十里八乡的村民来这里赶早场叫麦客,有一个叫麦客的人过来,会立刻被十几二十个人围住,讨价还价搞价钱。

有时候麦客之间,这一帮人和那一群的人,为抢生意还有打起来的情况,麦场也有管理人员出面调解定价钱。

逛麦场是小孩子最开心、最高兴的时候,三五成群的手拉着手,在人簇中到处穿梭瞎逛,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小麻鞋吸引得眼花缭乱,看看这个,摸摸那个,高兴的不亦乐乎。

也有每年都来这里割麦子的熟人,被叫去割麦子时,行李东西带着不方便,就寄存我家或者附近的熟人家里。

从甘肃到陕西来割麦子周期漫长,需要一两月的时间,有的时候找不到活,或者天阴下雨干不成活,就没有饭吃,带干粮蒸馍会坏的。炒熟的青稞豌豆磨的干炒面那就不同了,放多长时间也不坏!

大婆每天早上做饭的时候,都要用瓦盆晾半盆白开水,供老年体弱的麦客喝药吃炒面用。

也有人要半盆水磨镰刀,只要一端在院子,立刻会招呼来五六个同伴,甚至更多的人进来磨镰刀,院子里出出进进乱哄哄的都是麦客。

每年赶麦场的时间,大概最多也持续十来天到半月之久,就会转移到别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