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傻妻》告一段落,觉得少些什么,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我是从不看都市剧的,喜欢好的抗日雷剧,好的谍战片,偶尔看看偶像剧,那会让我的心保持年轻。
还有几个坑,都说让填上,填哪个呢?
白龙寨,当时想献给抗战胜利六十五周年的,误了,可是心里就有一种情结,国之灾难,民族之辱,我的国人是如何在铁蹄下燎生,我的祖上也因那战争改换了门庭。
爱看,还一样的,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如自己写给自己看。
我说要写抗日的了,小朋友说我不爱看,电视电影的我都不看,我说那是因为他们写的不好,小朋友乐了,我就喜欢你这样。
写吧,一部与所有演过的完全不同的抗日故事。
献给我个人的拳拳爱国爱民心,献给我爷辈的抗日,献给我们永远不可忘却的民族之恨。
写出来如何,也只有写出来才知道,丝柳下笔后,完全不受了自己所控,以上人物,只是设想,很多时候,或者也偏了所想。
到时见谅。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1895年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5年,日本取代沙皇俄国,攫取了租借辽东半岛和南满铁路等权益。不久,日本把辽东半岛改称“关东州”,设立殖民统治机构“关东都督府”,把驻扎在东北。取名关东军。
1914年,日本攫取了德国在山东的殖民地利益,侵占了青岛和胶济铁路。
1915年,日本以武力相威胁,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在战乱纷扰了近百年的旧中国大地上,东三省在枭雄张作霖十余年的治理下,没受到其它内乱外患过多的破坏,算是中国的风水宝地了,因此,闯关东就成了康熙字典里没有的词儿,整个华北华南华中地区活不下去的人都挑着担子闯关东,担子的一头儿挑着破家什,一头儿挑着尚不能走路的小孩子,一手牵着大孩子,胳膊被小脚的女人紧紧抱着。闯,关东,那是闯,闯得过去,一家人逃了活命,闯不过,客死他乡。
沈阳城,那时叫沈阳,是整个东北的中心,是有钱人眼中的繁荣之地,是闯关东的人可以讨得活命之地。
沈阳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因为政局的相对稳定,还有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迅速发展起来。所以沈阳市有钱的人也就多了去了。但无可厚非的,沈阳市里最出名的大财东,还是郑府的郑世强郑老爷。
这不仅在于他的世记钱庄、金铺、米店,都是最赚钱而且掐得住民生和国民政府经济命脉的行业,而且他早在甲午战争前就和日本人做货物生意,用船队运货,他的日本朋友每年都到家里做客,东洋人带来的小玩意儿,寻常的老爷们是用金银买不到的,这还不算,就这几年,东洋人一批批进入,盖的小洋楼让人大开眼界,而他们则对老爷们祖祖辈辈用过的夜壶都感兴趣,这且不算,有几家老爷的工厂,被洋人大资金买下,人家的生产量和利润成几倍几十倍的增长,这还且不算,东洋人的势力更是如日中天,据说那枪啊炮的,听都没听说过,枪打靶子一打一个准儿,炮轰楼台,象面粉似的都能轰成沫儿。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讲,和东洋人套上近乎,大大的好处,多多的好处,所以郑老爷的地位,因为和东洋人有了生意,整个东北无人能望其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