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沐雪>序:雪花开始

沐雪

2023-02-03 18:13106599
本书由鹿阅读进行电子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序:雪花开始

世间很多事起于机缘巧合,而落在相会必定有时 。我与又 洛素未谋面,也很可能相逢而不相识 。但是对于这个名字,却 并不陌生 。作为报社主要领导和《兵团日报》的《国学兵团》栏 目的创始人,这个栏目我是每期必看,并且都会认真核阅 。又 洛常常投来稿子,而且多是古文,其中《建党九十八周年赋》《建 军赋》我还专门作过修改 。我曾向编辑打听,才知又洛是位不 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在办公厅任职,国学底蕴深厚,诗词赋俱 佳 。从此,我开始关注这个名字,并希望有机会认识这位年轻 人 。又洛在书中第四章第三篇《元礼仙舟行色好 子猷雪棹去 心轻》中引用了《世说新语》里面“宾主不交一言”的故事,对于 文章的赏鉴,就像王徽之和桓子野那样,是一种纯粹的欣赏或 喜欢,就像书中所说:“这是一种多么高级的友谊! 这是一种多 么神圣的相交! 一切只因为音乐,一切只为了音乐……这样的 欣赏是干净的、清爽的、纯粹的、高贵的、脱离低级趣味的,也是 属于那个名士时代的永远的纪念。”这样说来,对于又洛,也算 是早已熟知了 。这次又洛请我作序,我当然欣然应允了。

中国拥有悠久灿烂、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强大推动力 。作为当代人,其日常思维方式、行为 举止、价值追求,或多或少都会打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烙印 。现 在喜欢国学喜欢古文的人日渐增多,在年轻人中“汉服热”“古 风热”渐渐兴盛,又洛就是这样一个颇为喜欢古文的年轻人,这 一点在《沐雪》这本书中也可以充分显现 。这是一本角度比较 有趣的书,整本书围绕一个“雪”字来写,仅从形式上来看,雪开 六瓣,书分六章,在全书 65 篇文章中,每个章节每篇文章都用一 句历代诗人吟咏“雪”的诗句点题开篇,用心之细致,布局之周 详,由此可见一斑 。这又是一本充满感情的书,字里行间可以 看出对于“雪”的喜爱和思考,既有流于心声的清词丽句,也有 旖旎绚丽的华彩篇章,更有翔实丰富的文献史料,尤其是很多 诗句点缀其间,既增加了文章的灵动感,又产生一种阻力之美 , 以防止陷入平易流滑,使人初读之下有一种人为设置的“拗折” 阻力,细细咀嚼,却是别有一番耐人寻味的余韵悠长,是在保持 形式美的情况下做到了兼顾内涵美的。

全书虽然以“雪”为题,却并不仅仅局限于就“雪”论“雪”, 而是以雪为圆点和中心,向文史哲各个方面挥发拓展 。历代诗 人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雪”的,所以虽然以历代咏雪诗句 作为篇名,但是每一篇都是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而且历代咏雪 诗众多,作者也在这其中作了有意筛选,以类聚,以群分,分别 归入不同的章节中 。此书在化用前人诗句时尽量做到了“锻炼 无痕”,而在行文落笔中常常会闪现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比如生 活的品质与追求,人际交往的价值与尺度,生命的意义与追逐, 皆有可圈可点之处 。从“晚来天欲雪”到“终南望余雪”,六个章 节可以用“盼雪”“赏雪”“品雪”“悟雪”“边雪”“融雪”来概括,章与章之间是递进而流动的,情感的浓度是由无到有,由浅到深, 由悟言一室到策马边关,由涓涓细流到茫茫江河,最后戛然一 声,雪融文终 。文中的雪,有文人雅趣,有将相胸襟;有儿女情 长,有英雄热泪;有莼鲈之思,有卫霍功勋 。雪中的文,有西方 哲思,有诗意栖息,有儒学理念,有道家风骨,有禅宗逸趣 。又 洛找到了一种传统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讲, 《沐雪》使传统文化的形态实现了丰富和再造,书中的雪已经不 再是简单的古人眼中的自然的雪,又洛赋予了它多姿多彩的现 代生活和当代人特有的社会和哲学思考,使我们能够畅游在传 统与现实之间,在传统中感悟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伦理思考、价 值观念和时空想象,在现实中又看到古人的传统习俗,生活方 式、思维方式和精神图腾,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又洛 虽然年轻,但涉猎广泛,功底深厚,他因枝以振叶,沿波以讨源, 书中确有真知灼见,不时闪烁出智慧之光。

由于用典和诗性的诠释,书中的语言多了几分典雅整饬, 但作者取譬用事信手拈来,遣词造句巧慧得体,尽量使那些古 典的思绪在表述出来的时候,显得通俗易懂,做到“语不甚深, 言不甚俗”。就像明代谢榛《四溟诗话》里品论《古诗十九首》那 样“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从中,可见又洛对传 统文化的独到感悟以及超出常人的文字驾驭能力,这是坚持博 览笃学所致的境界。

在今天,随着的物质生活日渐发达,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要 求也日渐提高 。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智慧,寻找属于那个时代的 精华又能启发和激励当代,并且能够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中 华新文化,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又洛在这方面作了可喜的探索 。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可忘怀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 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无疑具有十分 积极的意义。

这本书有青春之感和青年之思,在意识、情感、精神、性格 方面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年轻人特有的活力、远大的襟怀和 生活的情韵,体现出又洛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对于写作,又洛 是敬畏的、热忱的,也是勤奋的,希望又洛以此为起点,以更大 的敬畏、热忱和勤奋,创作出更多的形式新颖、思想深刻、读者 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王翰林 2020年 3 月于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