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4)

在韩同生的喝喊下,郭安屯把民兵召集起来,先把院里乱哄哄的女人和孩子们撵出去,只把农会里的人和民兵留下。农会里的人和民兵实际上就包括了卧马沟所有的青壮年男人。留下来的人开始在院子里忙碌起来。

整整一夜上房院里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他们盘粮点物查箱清柜为明天分配浮财做准备。

天明后,人们看见在坡顶的崖口上站着郭福海一家人。他们在九丈高的崖口上站了整整一夜,在他们头上身上凝结了一层白白的霜花,他们像泥塑石雕一样和那苍老荒凉的崖口浑然成为了一体。

郭福海领着他的拴娃和月儿在枪响之后跑上这九丈高的崖口,就再没有挪动。他不敢离开卧马沟,他舍不得离开卧马沟,他不甘心离开卧马沟。站在这坡顶最高的崖口上能俯瞰到整个卧马沟,能俯瞰到他的上房院,能俯瞰到河滩里那一洼一洼用石头砌了护坡的平展肥沃的土地。站在这九丈高的崖口上能看到他几十年经营过的一切。

郭福海站在崖口上等待着,等待着天明,等待着命运的奇迹,等待着被命运的捉弄。

天明后,他等到的是被扫地出门的无情决定。扫地出门,天啊。倾刻之间郭福海就失去了一切,那立着的房子,躺着的地,那哞哞哀叫的骡马牛羊,那几辈子积攒下的殷实家业,就都不再属他所有,它们一夜之间就成了贫下中农的胜利果实。天啊,倾刻之间郭福海一家就成了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的穷人。他们除了匆忙穿戴出来的一身衣裳之外一无所有,连一根针,一条线,一根吃饭的竹筷子都没有了。郭福海一夜之间衰老了几十岁,他挺直的腰杆佝偻了下去,脸上不服人的刚毅果决,被一夜的寒风冷霜吹打的没了一点踪影。他鼻子里吊着一根清鼻涕,抖抖嗦嗦地站在这崖口向下看着,看着……

下面则是另一番欢腾的景象,卧马沟全村的人再次涌进上房院,来搬取已经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经过一夜的清点分类,现在郭福海家所有的东西正作为浮财被人们分掉。像是逢集赶会一样,人们在上房院里进进出出,抬箱子搬柜子,牵牛赶马,盘粮灌米忙得不可开交。

人们在上房院里搬腾了一天,郭福海和他的拴娃月儿站在寒风凛冽的崖口上,呆呆地向下看了一天。在上房院、在皂角树下的场子上或无论是在谁家的场院里,只要抬头向上瞅看一眼就能看见崖口上立着的这一家三口。

农会里有个贫农协会,李丁民是贫协组长。李丁民是真正的苦出身,他不到十岁就出去给财主家沟里割草坡上放牛,十三岁上打短工,十五岁上就扛起长工。啥样的苦啥样的罪都受过,他也给本村的财主郭福海扛过活,他在郭福海家却没有受到过虐待。说心里话,李丁民对郭福海是心存感激的。所以现在他对郭福海也是宽容的,甚至还有点同情。李丁民平常沉沉寂寂地不大爱说话,但他心里有主意。

李丁民肩上扛着刚分下的一袋黄澄澄的麦子走出上房院的大哨门,抬头就看见立在崖口上的这一家人。他摇摇头轻言轻语地独自说:“真和戏文里唱的一样:今天还是锦袍蟒缎高堂玉马,明日就是住寒窑捧瓦罐……”说着他垂下脸去不再向上瞅看。

天黑后,李丁民站在自家窑门前的场院里,先朝下看一眼,下面黑黑麻麻的都瞅看不清那盘延上来的路径,再扭头朝上瞅一眼,似乎还能看到直挺挺地立在崖口上的那个人影。李丁民转身回到窑里,对抱着儿子坐在炕上守着一堆分回来的东西的女人说:“我上去一下。”女人接着问:“还在崖口上立着哩?”显然他们说的是郭福海。在李丁民扛回来第一袋粮食的时候,就给他的女人说起了站在崖口上的一家人。水仙,李丁民的女人叫水仙,她就软软地说了一句:“牺惶死了,这一家人以后咋活呀。”她就想到崖口上去看看他们。“别去,现在不是时候。”白天李丁民挡住女人不让上去,现在他要上去。李丁民从箅子上搬起两个猪肝一样的黑馍,往胳肘窝里一挟,充着手就要出门。“慢着些。”水仙轻缓地叫住男人。李丁民回过身,疑惑地看着水仙。

水仙腾出一只手,从炕上的一堆杂物里抽出一条厚实的棉被,这条棉被连同这炕上的一堆杂物都是今天才分回来的浮财。“把这条被子给他们拿上去,他们没有吃的,也没有盖的,寒冬腊月黑风苦冷的,冷冻和肚饥一样的难熬。”水仙比李丁民想的还周全,李丁民想到的只有饥饿,水仙还想到了寒冷。李丁民把水仙抽取出来的棉被耷在肩上微微猫着腰走了。

崖口上有一口早就被人弃用的连窑面都没有的废窑。天黑前耀先在坡上拽了一捆蒿草,把它铺在没门没窗连窑面都没有的黑洞洞的废窑的窑底。先把月儿连拉带劝地哄进去,他想让父亲也进去避避风歇歇身。父亲不吃不喝在那寒风凛冽的崖口上站了整整一天一夜了。但是他劝不动父亲,父亲像是长在崖口边上的那棵剌杜梨,任是他拉任是他劝就是不动,只是时不时地喃喃上一句:“招呼好月儿。”每听到父亲这句让人心碎的喃喃,耀先都要回身进窑里去看看坐在蒿草堆里哆嗦成一团的月儿。

耀先每进来一次,月儿总是要拉扯啜泣地再不想让他离开。她一个人在这阴冷黑暗的窑里害怕呀。耀先不得不在月儿身边坐一坐,再在父亲身后站一站。尽管他也冻的牙关打战,饿的两眼发黑,但这是两个至亲至爱,丢舍不下的人呀。

天早就黑透了。耀先再一次从黑漆漆的窑里出来,来到依旧直蹶蹶立在崖口边上的父亲身边,他这回是下了决心要把父亲拉劝回窑里去。“爹,”耀先才喊出一句,还没来的及说出其它的话,就看见弯弯的道儿上,上来一个黑乎乎的人影,“谁 ?”耀先颤着声问了一句。有人在这个时候上这个地方来,不能不引起他的惊慌和恐惧。

“稍着。”李丁民压低了嗓音冷冷地说一句。

一直端立在崖口边,不声响的郭福海终于慢咧咧地回转过身,说了一句话:“是丁民?”

“是我,叔,这崖口上风大,咱进窑里说话。”李丁民说话的同时伸出手扶住郭福海的一条胳膊。耀先也不失时机地扶住爹的另一条胳膊,附和着说:“爹,丁民哥上来看你来咧,咱进窑里和丁民哥说话。”

郭福海这才在李丁民和儿子的搀扶下,迈着僵硬的步子蹒蹒跚跚地进了连窑面都没有的窑洞。在蒿草堆里缩成一团的月儿,移挪一下依旧瑟瑟抖动的身体,腾让出一块地方让爹坐下。

李丁民抖动一下身体,把搭在肩上的棉被取下来扔在坐在蒿草堆里的月儿身上。浑身冻的结了冰似的月儿像得了宝贝一样赶紧扯开被子盖住身子,在盖自己的同时没有忘记把爹的双腿也盖住。“拴娃这是两个馍。”李丁民从胳肘窝里掏出两个带着他体温的黑面馍递给耀先。

耀先接了馍也赶紧向爹递去,说:“爹,丁民哥拿馍上来了,你快吃上一口吧。你一天一夜没吃一口东西了。”“让月儿吃,月儿也是一天没吃一口。”“这还有,你快拿上吃吧。”耀先把一个干硬的黑馍递到爹的手上,然后把剩下的另一个黑馍掰开给月儿递过去,说:“月儿你也吃吧。”

在看不见脸的黑暗里,一家人手上捧着李丁民送上来的黑面馍嚼吃起来。吃着吃着月儿就又哭泣起来。圪蹴在黑暗里再没有说话的李丁民哀叹一声,悄声地说:“好着哩,人总算没有出啥事。四十里马沟那一个村的地主没有受整,不是挨鞭子,就是挨棍子,还有挨刀丧命的哩。好着哩,好着哩,人没受整就好着哩。”

“丁民,郭家三辈子不忘你的恩德。”郭福海猛然介说出一句话,因为声音有些大,把李丁民也吓了一跳。“不说这话,不说这话。我走咧,明黑我再上来给你们拿些吃的和盖的,等风头过去就好了。”李丁民微猫着腰走了,他不能在这崖口上多停。肚子里填了一点食,一家人偎在蒿草堆里,合盖着李丁民悄悄送上来的一条棉被,慢慢地睡着了。

耀先蠕动一下身体就感觉到被子里少了爹那树杆一样僵硬的身体,他一个激灵坐起来,在微明的晨曦中他看见爹又直个蹶蹶地立在崖口边上了。

郭福海在这个能俯瞰整个卧马沟的崖口上站立了好几天,他眼皮底下的卧马沟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变化是以他的家庭的毁灭为发端的。站在这九丈高的崖口上,亲眼目睹了自己家庭的毁灭,他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看着不再属于他的上房院,看着被人们从后院窑里牵赶走的那一群骡马牛羊,看着河滩里一洼洼平展肥沃的土地里插起的界碑,看着河叉上被贴上封条的水磨房,看着挂着三十六个水斗矗立在青石彻岸的河边的水车不再吱吱呀呀地转动……看着这一切,郭福海的心像是被扎了一千个窟窿一样破碎的不成样子。站在崖口上的几天对郭福海来说就是经受了一个世纪的磨难,是苦不堪言的。但是当他伸展开双臂,像一片枯黄的树叶从这九丈高的崖口上飞飘下去的时候,他感觉到的却是美妙和幸福。

他是在一片彩虹一样的七彩云霞覆盖住眼前的卧马沟之后迈出脚去的,他看见眼前升起一座令人眼花缭乱的五彩缤纷的虹桥,在桥的那头更是一片闪烁着耀眼金辉的七彩祥云,在飘渺的祥云里他看见了许多故去的亲人:有他贤慧的妻,有他慈祥的娘,有他勤劳一生的爹。啊,那不是天堂吗?他惊喜地一声大叫,伸展开双臂朝天堂里的亲人扑去……

听到一声凄厉的怪叫,耀先月儿奔出窑来,他们的爹已经摔死在崖口下的土场上。他把自己都承受不住的苦难留给了他的拴娃和月儿,把这苦难让他们去背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