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世界,朗朗乾坤。
河东中条山下的一间小屋里漆黑一片。
屋外凛冽的大风劈头盖脸地刮着,如刀子一般,割得我的脸生疼钻心。
我的心里很是烦躁。最近,每当夜幕降临,我就感到自己是前所未有的孤寂。在灯火阑珊的街头,我看着周围人来人往,却觉得自己孤独得无法呼吸。我的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和我作对。
在孤独的夜晚,我常常一个人坐在窗前,望着无尽的星空。我想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是怎样的,却总是找不到答案。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心中的孤独和无助就会像潮水般涌来,让我感到无比寂寞。
然而,就在我绝望无助的时候,一天晚上,我忽然梦见屋外瓢泼大雨铺天盖地而下,煞是骇人,不觉我双腿一蹬,从梦中惊醒,再往外看时,却只见一抹血色自下而上冲破了天空,将天空整个染成了绛红色。
那一刻,好像是一股神秘的力量将我唤醒,使我羞得无地自容,我只觉得自己突然之间苏醒了一般,知道自己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过下去了,我要超越自己,远离这叫人窒息的朗朗乾坤。
某年某月某日。
我整理好了行囊,离开了故土,我希望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游学中去。
一路上长途跋涉,风餐露宿,我身体上虽然受尽了苦难和折磨,但是一路上却也增长了不少的见识,可惜都是离不开功名利禄四字的平庸之事,很是叫我失望。
后来经过泰山,我为了一解胸中憋闷之气,遂将行囊寄于寓所,在天刚刚亮的时候,独自去登山攀高去了。
清晨的泰山,雾气升腾,笼罩着整个山脉。微风拂过,雾气中透着一丝神秘的气息,让人不禁感到些许的不安。山间的青苔上泛起一层水汽,仿佛是被天地凝结成的迷雾。
太阳刚刚冉冉升起,刺眼的光芒透过云层洒落下来,映在山脉上。
山谷里,仿佛隐藏着无数秘密,等待着有缘人去发现。远处的瀑布轰隆作响,溅起的水花在晨雾中闪烁着微光,宛如仙境。
细细的水雾漂浮在空中,形成了一幅幻影般的画卷,如梦境一般迷离而美丽。
山顶上的云雾缭绕,让人无法看清楚山顶的全貌,更添了一丝神秘感。
待我欲下山的时候,猛然间只觉得眼前飘忽朦胧起来,不久,只见一位苍首白须老者在不远处出现。
他披着一袭长袍,随风飘舞,神秘的图案隐隐约约地显现在长袍上。他的长发在风中飘荡,宛如黑色的瀑布,散发着一种神秘的魅力。
突然间,一阵刺骨的寒风吹来,我的眼睛中闪过一丝寒光,仿佛在昭示着某种预兆。只见他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感受着秋风的吹拂,这一刻,我仿佛融入了山间的宁静之中。
随着风声的渐渐加大,山间的云雾也变得越发浓密。我感到一股神秘的力量开始在周围凝聚,我紧闭双眼,用心去感知这股力量的来源。
突然,一道神秘的光芒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睁开双眼,只见山间的云雾仿佛被一股无形之力撕裂开来,露出一个通向未知世界的入口。
我心中一动,毫不犹豫地走进了光芒的入口。在我踏入的一刹那,我感到自己仿佛离开了现实世界,进入了一个神秘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我看到了一些奇幻的景象:有高耸入云的巨龙在山巅盘旋,有闪烁着神秘光芒的宝石在地下若隐若现。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与魔法的世界中,心中不禁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
我长时间地在这个神秘的领域中徜徉,直到一道光芒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将我带回了现实世界。
睁开了眼,我回头望去,只见那老者已经飘然站在了我的面前。
我忙向老者打躬问候。
老者也欠身还礼,笑道:“贵客哪里人氏?我看你眉宇之间夹杂了颇多怨气,可否与老朽倾倒一二?”
“我乃河东小生,人称蒲柳先生,只恨自己空有满腹才华,郁郁而不能得志,是以胸中积郁了不少的怨气。”
老者笑问:“以何为生?”
我苦笑答:“无以谋生,码字混饭而已。敢问老者何方人士?我看你不是那混沌之人。”
老者笑答:“我乃来无踪,去无影是也,四海为家,我看你码字为生也是谦虚之词,想必有些才学,而今我有一件好事,须你绞尽脑汁,也许能飞黄腾达,也未可知,不知你意下如何?”
“若得老者吉言,有半点成就,也不枉我半生苦闷,终能施展抱负。”
完了,我只见老者从他的褡裢里面取出了一卷书,递到了我的手上。
我接了那书一看,封面上书了三个大大的篆字,乃《素女经》,我不解其意,懵然看着老者。
老者道:“《素女经》乃是中国古代颇重要的一本房事学著作。算起来也可能是在战国至两汉之间完成的,唐代以前,中国曾流传过《素女经》《玄女经》《玉房秘诀》《玉房指要》《洞玄子》等许多房中学术名著,可惜因为我国假道学家太多,有眼不识金镶玉,将其视为污秽之作,在五代及北宋以后就已经失传。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著作却早已流传到了日本,因而在该国尚保存着部分中国古代房中著作。日本人丹波康赖于公元982年编成《医心方》30卷,其中第28卷就摘录和引述了上述房中著作。可见日本人之追求真理胜于那些假道学家了。后我游历日本,抄录此书,欲使之益与天下苍生,奈何阻力太大,数次出版均半途而废,今你若能巧施机变,使得此书传播天下,不怕你不能功成名就。”
我打开了那书,随便翻看了几页,果然是前所未闻的好书,当下便告辞老者,也顾不上回到寓所取东西了,心急火燎地便回了河东。
几天苦思冥想之后,我忽然心生一计,何不将这些《素女经》上的秘籍穿插到小说里,使得读者于趣味故事里汲取精华,不也是好事?
于是我历经数年翻阅资料,终发现贵妃杨玉环的情事于此颇有暗合,于是便假借“风流贵妃杨玉环”之事,广布《素女经》之远播,但愿能瞒过那些假道学家的火眼金睛。
在此声明,读者看此奇书万莫从“风流”二字着眼,只看我如何瞒天过海,将《素女经》中精华文字让贵妃之事逐一释解开来。
话题繁琐,下面我们有请风流贵妃杨玉环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