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由来的正史和野史
——小镇传奇之一
小镇于1885年建镇。开平煤矿开凿以后,为了把煤运到天津,便挖了一条煤河。煤河在1881年春开挖,同年8月竣工。因胥各庄地势较高,流沙严重,煤河到此止步,无法再挖,所以人们又把胥各庄称为“河头”。于是,清廷又修建了一条自唐山至胥各庄运煤的铁路。1885年铁路从胥各庄向芦台延展,次年完成,称唐芦铁路。因为路程较长,途中要在小镇建一车站,所以就有修路工人在此居住,后又招来商贩形成街坊,还有九省十八县的外来人口居住,聚成小镇。小镇因为西面有一大村唐坊村,此处又是煤河的第五道桥所在地,因而被称为唐坊桥。下面,我就给各位述说一下小镇由来的正史和野史。
先说正史。话说唐廷枢要在唐山建煤矿,当务之急就是要寻一条运煤的通道。他几经考虑,最后决定通过水路运煤,因此便挖了一条煤河。有了煤河以后又修了铁路,所以才有了小镇。在这里,我要详细讲一讲运煤之前原初寻找运煤通道的几种方案,否则也就没有小镇的诞生。
自开平煤矿开矿后,面临的就是煤炭外运问题。起初唐廷枢原计划是想走土路运输,即走小镇南面的王兰庄的官道。说起这王兰庄,可是大大有名。这是因为王兰庄村北有一“菱角泊”,出产著名的胭脂稻,这稻米是给皇帝进贡的。清代在此有“营田指挥史”,有专职官员掌握种植,负责种收,专供朝廷。为何这里产的稻米叫胭脂稻?这是这稻米粒的顺纹带有紫红色的米线,如胭脂色。这胭脂稻也俗称为“三伸腰”,即此米回锅三次,仍清香盈口,味道不变,只是米粒一次比一次长,如同新煮一样,而且每回锅一次,米粒就伸长一段,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三伸腰”。此米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几处描述。如第七十五回中,说贾母所吃的“红稻米粥”,就是胭脂稻。可唐廷枢哪里知道,如果秋冬时节,这里的道路还比较硬实,到了夏季雨水多,加之此处地势低洼,土为黑黏土,人踏进去,很不容易拔出脚来。唐廷枢见此也只好作罢。他在给李鸿章的报告中指出:芦台至王兰庄之间地势低洼,尤其是夏季经常下大雨,道路泥泞,甚至路面被水淹没,这“需垫高筑坚,颇费工程”。于是他又打算修建一条开平至涧河口的铁路。他向李鸿章呈报了《察勘开平煤铁矿务并呈条陈情形节略》,在其中《论由开平至涧河口筑铁路情形》一节,详细介绍了铁路修筑计划。如果从地理位置上看,涧河口是开平进入渤海湾的最近路线,也是运煤的最佳方案,但因为耗资巨大,加之铁路必经之地大半系旗地,也只好作罢。后来他又发现距矿井二里有一小河可以直通陡河,若挖深拓宽,则可行水运直达海滨。经过勘察和调查发现,挑河的成本高、工期长,还会影响河流沿线农田的灌溉,于是此案又未成行。后来“在地方官员的号召之下,宁河县张文印等63名乡绅、滦州稻地镇田可永等37名乡绅联合呈报情况。他们的意见,是由叠道沟挑河至芦台,这样农田得以灌溉,商货得以流通,盐煤两项大宗货物转运也不成问题”(蔡建忠:《丰南涧河口运煤路的弃用之谜》)。这唐廷枢乃是一个务实之人,岂能轻信他人之言,他需亲自调查一番才行。因为这一地段东高西低,利于水运。他与洋人技师携带工具进行了测量,并冒着倾盆大雨看雨水的流向,果然滚滚雨水向西流,他所得出的结论与乡绅的建议基本相符,于是决定挖河,通过河道运输,并上报李鸿章。这李鸿章“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同意了唐廷枢的胥各庄至芦台阎庄的运河、胥各庄至煤厂车路的组合运输方案。李鸿章还特别批准,荒地不需要付钱,民间土地按市价买卖。为确保顺利推进,李鸿章命候补同知郑焕协助唐廷枢工作”(蔡建忠:《丰南涧河口运煤路的弃用之谜》)。于是清廷议定由胥各庄到阎庄开挖一条35公里长的河道,引蓟运河水运煤。1881年3月,人工挖河的工程开始,“引芦台河水入内”,同年8月竣工。据唐廷枢的上报给朝廷的情况中说:“煤河工程造价11.5万两白银。该河长70里,共占地约6500亩,其中官地1500亩、民间高粱地5000亩。沿岸占地面积3732亩。河底宽1.5丈,河面宽6丈,深1丈。两岸河沿3丈以外筑堤,堤高4尺,宽5丈。河边插柳当作纤道,离堤4丈处种树为河界。”这就是煤河的基本状况。
对于煤河的状况,其中清末文人张焘所著的《津门杂记》写得最为详细:“开平在津城东北二百里,其地多山,近滦州、永平,山产煤铁甚富。自光绪初年招股设局,本银一百余万。仿洋法以机器开掘煤矿,所出煤质极为精美,可与洋煤并驾齐驱。价值又廉,销路又广。况章程颇善,机器甚精。现在日可出煤五百余吨。将来更当日新月盛,取之不尽,用之不绝,是真中国之利也。目下已开新河一道,规模大廓,气象一新。运煤之火轮车络驿于途。该处曩日为萧瑟荒村,现已成为大市落矣”。“开平煤河,起建十桥,均由督办唐景星观察酌定。每隔十里建筑一座,禀由李傅相(即李鸿章)赐以嘉名,附近居人皆欢喜无量。第一桥名利涉,在芦台至宁河大道;二曰通津,在裴庄子;三曰济众,在大田庄;四曰拱辰,在赵鸡翎庄;五曰咏唐,在唐坊;六曰履泰,在泰来号;七曰望丰,在侉子庄;八曰汇通,在胥各庄;九曰阜民,在王家河;十曰庆成,在唐山煤井南。”由此可见,这十座桥是由唐廷枢禀报,恭请李鸿章命名而定的。当地人将这十座桥分别以序号而不是以原定名称称其桥名,叫作“×道桥”。如小镇的咏唐桥就被称为了五道桥,也被称为“唐坊桥”。建了五道桥后,小镇便有了人家。后来唐胥铁路延伸到芦台,五道桥边又修建了一个小车站,称唐坊站,于是人便多起来,汇集了九省十八县的人,形成小镇。因有“五道桥”,小镇被人称为“五道桥”。是时,河道舟楫通行,铁路火车飞奔,小镇楼阁林立,人烟密集。那时的《丰润县志》曾对当时的胥各庄的盛况有过这样地描述:“煤河在胥各庄二里许,光绪七年开平矿务局挑浚,为运煤计也。东自胥各庄起西至宁河县之芦台上,长约七十余里,宽十数丈,引芦河之水,随潮汐上下,设闸储蓄,波平浪静,四时不涸,商艘客船,樯密如林,来往洋轮疾于奔马而起,浚之处名曰河头,方圆数十亩,波水澄清。两岸洋楼花坞目不暇赏,稍西桥旁,列肆鳞比,人烟辏集,居然一水陆坞头也。”由于煤河通行,运输方便,商船往来频繁,煤河两岸也随之繁荣。五道桥离河头30里,商行当铺比比皆是,富贾商贩往来如云,和尚道士说经讲道,故有“小河头”之美称。
前面说了这么多,各位一定对小镇的历史较为清楚了,但这是官方的记载。下面我用小说的笔法说说民间关于对挖煤河、建小镇的一些情况,亦可以称为野史,未免有些杜撰之嫌,如与历史不符,请各位见谅。
在小镇没有形成之前,小镇西面的村庄为唐坊村。这唐坊村乃是一个大庄,有个大财主叫唐鹏举,因为家有万贯之财,良田千顷,而远近闻名,四外八庄的人都叫他“唐百万”。这唐大财主财多财不黑,并时常做些善事,周济啼饥号寒的乡邻和外乡人,因此也被人称为唐善人。这唐百万不是土财主,亦懂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他的上辈曾中过武举和秀才,所以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一个习文一个习武,凡事文来文挡,武来武挡,无人敢小瞧。同时他的三弟在滦州衙门里当差,有事还有官面照应。真可谓无人敢惹、无人敢碰。这唐百万深知传家不在金钱和权势,而在于文化,即所谓诗书传家。所以,他在家里给几个孙男娣女请来私塾先生,教他们学文化。在他家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中有专门的书屋。在书屋中挂着一副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可以视为唐百万的传家之道,或座右铭。他的院子被称为唐家大院。这唐家的四合院在解放后变成了唐坊小学,足见其规模之大,笔者就曾在此上学。他的叔伯弟弟也有青堂瓦舍的大院落,家产也颇为丰裕,所以这唐家人财大气粗、傲视乡里,即使官面也不敢小觑。这唐坊村本有唐、吴两大姓,但吴姓全是唐家的佃户,为唐家扛活。因为唐家慈善,引得吴姓家族都奔此而来,所以百年过后,就形成了一个由唐、吴两姓构成的大庄。
话说唐廷枢要在唐坊村村南征地挖河运煤的消息早被在滦县当差的唐百万的弟弟知道了,迅速地告知了唐百万,要他早做准备。这唐百万知道后愁苦不迭,一个劲地嘬牙花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来劝他。这习武的大儿子说:“爹,您不用愁,这唐廷枢不过是一个开矿的。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穷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不行我就与他玩命!”唐百万听罢,勃然大怒,说道:“混账,你这是猪脑子。这挖河运煤乃至朝廷李鸿章大人批准的,我们岂能够阻拦!”“那我也要试试,给他们个颜色看!”大儿子不服不忿,一甩袖走了。这习文的二儿子怕把爹气个好歹的,赶紧来劝:“爹,您不要着急,这不还没有丈量土地,给资产评估吗?我联合一下四外八庄的乡绅,给朝廷上书,共同阻挠一下,如不成再说。”
这唐坊村南面是刁家庄。这刁家庄原本是一片苇泊,后在清顺治六年建村。这刁氏先祖在此以打雕为生,所以人们称此地为雕家窝堡,后改为刁家庄。东面是挡水埝,系王兰庄镇54屯之一。清乾隆元年,侯氏先祖由外地迁此占产立庄,因位于低洼部,水大、常涝,村周围有一挡水的土埝,故以地形特征取名挡水埝。唐坊村西面是赵茂庄和赵鸡翎庄。这赵茂庄村明万历五年建庄。有刘氏来此定居后,因村址位于草泊中心,得名泊南刘家庄,后刘姓搬走;清顺治二年从胥各庄迁来一位叫赵茂的老人,更名赵茂庄。这赵鸡翎庄明崇祯七年建庄,原名金柜子庄。因四周有道路,把村子围起来,聚落形态似柜子故名;清道光年间,原来的道被破坏,在道旁修起一座小庙,庙墙上带有许多鸡毛,因此改名赵鸡翎庄。这唐百万的二儿子联络刁家庄、挡水埝、赵茂庄和赵鸡翎庄等周围村庄有头有脸的人物,联合写下呈状递交到滦州衙门。呈状的大意是:挖河运煤是不利之举:一违民愿,要毁坏良田数万亩,害得百姓无有田耕,必啼饥号寒,食不果腹;二违地势,运煤通道可利用陡河自然之源,何必劳民伤财,再掘新河,云云。这滦州州官怎敢向上递这呈状,如惹恼了李鸿章李大人,不等于老虎嘴上拔须,找死不等天亮吗?再者说唐廷枢要按地亩给钱,那唐坊村周围全是低洼荒草之地,若开了河道,有灌溉之力,便可变成良田。这既得钱又得利,何乐而不为?不能光考虑一村之利。不予呈送!州官驳回了诉状。唐百万一见如此,亦无可奈何,可大儿子非要较量较量。
再说开平煤矿筹建处的一组人沿途勘察地形、丈量土地。这一天来到唐坊村地面,要量一量占用唐家多少土地,并通知唐家来人。这唐家大儿子听后,扛着一个轧场的碌碡来到丈量土地的现场。丈量土地的人们,还有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见这阵势不知为何。老外指着碌碡问:“哈罗,这是什么?”陪他们一起来的当地的衙役解释道:“这是农村轧场用的,叫碌碡,打麦子收秋的时候,要用此压平压实压光场地。用我们这里的话说就是轧瓷实了,要没有一个草刺,光滑如镜。”“噢!我明白了,他这是要干什么?”老外还是不解地问。“是啊,你想干什么?”一个衙役问。唐家大儿子嘴一撇,大声说道:“你们谁要能够扛得起这个碌碡,你们就丈量我家的土地,否则没门!”“啊!”众人大惊,这碌碡得有四五百斤吧,谁能扛得起?唐家大儿子见状,不费力气地把碌碡扛在肩上,老外见了,一个劲地鼓掌叫好,但带队保护勘察丈量团的衙役不干了,大声喝道:“你这个刁民,在这儿捣什么乱,给我绑了,押回滦州,交给大人处理。”这唐百万的大儿子虽有些武艺,怎奈势单力孤,被十来个衙役一拥而上,把他绑了,要装到马车上,带回滦州处理。“大人,慢着!”众人一看,只见一个穿长袍马褂、脑后拖着一个长辫子的老者呼号而来,周围簇拥着一群人。老者到前,深深鞠了一躬,嘴里说道:“犬子无知,乃一武夫,不懂国家大计,众位大人不必与他计较。为了支持挖煤河,我唐家的土地白白送给朝廷,不要一文。”前文说到,这唐百万本不支持挖煤河,为什么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呢?这是因为今日他的一个义兄上门劝他说,这挖煤河是一利国家,二利乡里,既使我们免受水涝之害,又可以把洼地变成良田,何乐而不为。你虽然牺牲了一些好地,但可以把一些低洼地和荒场改造成良田,丢小利得大利。你不要图眼前之利,贻害乡里和朝廷。再者说,你若把所占土地奉献给朝廷,定受褒奖,你这唐善人的名节就坐实了。唐百万一听,言之有理,茅塞顿开,这才立即在众人的簇拥下,一路奔来。
唐百万此举实出众人意料,这可真是开明士绅啊!后又听说,他的弟弟在州衙当差,衙役便立刻放了唐家的大儿子。这老外也被深深感动,伸出大拇指给唐百万点赞。唐廷枢听说了此事,也在给李鸿章的呈状中,提到被占地的百姓对挖煤河拥护之举,尤其提到了唐百万虽占他家土地百亩,但一文不要。李鸿章知道后,甚是高兴,便给第五道桥命名“咏唐”,是为赞扬之意。唐百万的大名霎时朝野便知。
有了煤河之利,不仅舟楫同行,两岸的村庄也受益,如挡水埝、刁家庄、赵茂庄、赵鸡翎庄等村的人们把低洼地挑成条田,引煤河水灌溉,粮食多收了许多,一亩可以抵二亩。朝廷为了嘉奖唐百万,特把唐坊村的一片荒场给唐百万。这唐百万让人挑成条田后很快变成了良田,足有二百亩之多。这样一来,唐百万没有赔反而赚了。因此有人戏谑,说唐百万是吃小亏赚了大便宜。
再说煤河开挖以后没有几年又通了铁路,与煤河并行,并在五道桥边建了车站,陆续有了些人家,有些筑路和车站的人员在此居住,也有些外来户,形成一个小镇。那么给小镇起一个什么名字呢?上面派人与唐百万商量。唐百万沉吟一会儿说:“这五道桥与唐坊村毗邻,那么就取五道桥的桥,和唐坊村的唐坊,合成叫唐坊桥吧。”来人一听,觉得这个命名很是合理,于是向滦州的知州汇报,很快得以通过,从此,小镇就叫唐坊桥,车站也叫唐坊站。于是,小镇就有了正史中所描绘的繁荣景象,并被记入史册。至于野史,是一个叫杨立元的好事者写成,不足为奇和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