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父这是干嘛:孙中山致日本内阁首相大隈重信的一封信
1914年5月11日,二次革命失败后正处于失意中的孙中山致日本内阁首相大隈重信一封信。这封信我看着很有意思。奇文共欣赏。
首先看第一段开场:“大隈伯爵首相阁下:窃谓今日之日本,宜助中国革新,以救东亚危局,而中国之报酬,则开放全国之市场,以惠日本工商。”下面的话不想引述了,国父的意思很简单,乃是希望日本带着中国(当然是革命党)玩儿,则日本可比现在的英国,中国也可以跟着富强起来。
第二段,也不想引了。国父先是骂满清,后是骂袁世凯。总之他们都是专制政府,中国的希望在我们民党,所以我们民党还得搞革命。
第三段,国父的意思是,我们革命军靠自力更生是不行的,必得世界一强国相助,这样才可以多快好省地建设共和主义。那么我们靠谁呢?当然优先靠你们日本了。第一,“日本与中国地势接近,利害密切”。第二,“以建设之际言,则内政之修缮,军队之训练,实业之启发,均非取资于先进国,以得人材之辅助不可。而日本以同种同文之国,又有革命时期之关系,则专恃以为助”。第三,日本既助了中国,“则两国上自政府,下至人民,相互亲善之关系必非他国所能同”。中国再开放全国市场,以惠日本之工商,则日本能占的,不只是贸易上的利益。外交上,中国想修改不平等条约什么的,还得请日本援助。比如日本率先承认撤销领事裁判权,我们“即许日本人内地杂居”;中国若想“恢复关税自主权,则当于日本关税同盟。日本制造品销入中国者免税,中国原料输入日本者也免税。”你瞧瞧英国多发达,不就是因为它有个印度吗?中国地大物博,尚未开发,你们要是得了中国这个大市场,还不一跃成为世界首雄吗?第四,不过我告你,你们日本要是不改变目前的对华政策,那么世界首雄啥的也就谈不上了。为嘛?“现在之中国,以袁世凯当国,彼不审东亚之大势,佯与日本周旋,而阴事排斥,虽有均等之机会,日本亦不能与他人相驰逐。近如汉冶萍事件,招商局事件,延长煤油事件,或政府依违其间,而嗾使民间反对,或权利已许日本,而翻授之他国。彼之力未足以自固,又惮民党与日本亲善,故表面犹买日本之欢心,然且不免于利用。以所谓战国时代纵横捭阖之手段对待日本。设其地位之巩固过于今日,其对待日本必更甚于今日,可以断言。故日本若不为革命军之助,则有袁世凯政府之存在,其对日本之排斥,可以勿论矣,……”后面还有一堆,不想引了,总之,国父的意思是,日本若想与中国亲善,只要有袁世凯在,就甭指望了。老袁现在还没站稳脚跟,不得不假意与你们相好,利用你们而已,若站稳脚跟了,吓,他对待你们将会比现在还不友好;能对你们好的,只有我们革命党,因为“望助至切,而日本能助革命党,则有大利。”
第四段,孙中山告诉大隈重信,中国人大约分三种,一种旧官僚派,一种民党,一种普通人民。这其中,旧官僚派与普通人民都不行,指望不上。唯有民党“抱有主义,为求其目的之必达,生死以之”;所以“民党之志一日不伸,即中国一日不能安,此深察中国之情形者当能知之。欲维持东亚之真和平,其道固在此而不在彼也”。另外,“助一国之民党,而颠覆其政府,非国际上之常例。然古今惟非常之人,乃能为非常之事,成非常之功。窃意阁下乃非常之人物,今遇非常之机会,正阁下大焕其经纶之日也。”
有些人看到这信,该跟我急了。别急,要急跟孙中山急去,不干我事,我就是个挖历史(正史)墙角的。另外再给大家加几把火,国父如此跟日本人“调情”(日本当时背后说中国政府、中国革命党的外交时很喜欢用这个词儿),也不是一回两回了。这里举几个例子:
例一,1912年2月3日,当日本代表森恪告知刚当上南京临时大总统却因缺钱而正猴急的孙中山,面对俄国咄咄逼人的南下之势,靠中国人的力量保不住满洲,看在咱们都是黄种人的面子上,共同的敌人是白种人,所以不如让日本代为保全时,孙中山犹如长期吃不着奶的孩子一样,委屈而急切地埋怨对方说:“当此次举事之初,余等即拟将满洲委之于日本,以此希求日本援助中国革命”,谁知道你们政府不搭理俺,疏远俺。不过现在还来得及,五天啊,五天内能给我弄一千五百万无,那我们就还有希望,否则和议成了,袁世凯做了总统,后面的事就不敢说了,“与日本签订密约之类,恐将无望”。看到这段话我都乐了。孙中山明摆着是告诉日方,要论对日厚道,还得靠我,袁世凯指望不上!
例二,1915年末或者1916年初,孙中山与日本陆军参谋总长上原勇作有一次谈话。在谈话中孙中山表示,只要日本人配备三个师团帮助他反袁,那么“中国新政府可以东北三省满洲的特殊权益全部让予日本”。他说,日本人口渐增,资源贫乏,而中国东北资源丰富,日本瞩目斯土,“我等中华革命党员可予充分谅解,故可以满洲作为日本的特殊地区,承认日本移民和开拓的优先权”。他还说,“不仅满洲,中国本土的开发亦唯日本的工业、技术、金融力量是赖”。最后说得高兴,孙中山甚至表示,若日本真的实心帮助中国,“则中日两国的国界难道不也可以废除吗?”我不知道日本陆军参谋总长被吓着没,反正我被吓着了,若孙中山成功了,则中日两国国界废除之后,将会是什么情形呢?
例三,1917年9月15日,在广东的军政府里,孙中山接待了日本的社会活动家河上清。他要求的还是日本的军力支持,支持他北上推翻北京的政府,为此他再次许诺:“一旦他掌握了权力,将愉快地将满洲交给日本管理”。更有意思的是,孙中山还解释道:“当然,我们乐意将满洲保持在自己手中,但是,我们不像你们那样需要它,我们认识到你们巨大的正在增长的人口迫切需要活动场地,中国在南方有丰富的发展余地,千万中国人民已经或正在去苏门答腊、爪哇、西里伯斯岛、婆罗洲、海峡殖民地、法属印度支那、暹罗、缅甸等地,成为富裕者,并且每年寄回家乡几百万美元。这样广阔的区域合法地属于亚洲,它们是中国的希望所在,比满洲更能给人以指望。”恩,国父这盘棋下得不小,只是不知道人家爪哇、印度支那等愿意不愿意。
例四,1918年11月16日与日本的松永安左卫门说:“日本如果援助南方派的话,可以承认日本对满蒙的领有。”
上述信件与这些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呢?正如美国学者史扶邻而言,在孙中山那里,“原则问题是次要的”。一句话,为达目标,不择手段,国父那里是没有原则的。
为了论证我的观点,我想再举几个例子。
例一,1900年,由于政府放纵义和团作乱,八国联军进入,北中国陷入无政府状态。孙中山认为他的机会来了,遂布置了很大一盘棋:其一,策划惠州起义;其二,通过两广总督李鸿章幕僚刘学询的斡旋,想与李鸿章联手搞华南独立;其三,委托宫崎滔天等人赶赴新加坡联系康有为,商谈革命党与改良党合作的可能性;其四,他本人赶到越南,谋求法国驻越南殖民当局对革命的支持。结果这些布置都失败了。 首先,他没有见到法国的安南总督,代理人出面接待了孙中山,孙中山的意思是,让法国同意,革命党以越南为基地,也方便与广西的三合会取得联系;倘若法国方面提供武器或者军事顾问,革命一旦成功,“将以极大的让步作为报答”。可惜法国不干。其次,康有为向新加坡当局报告,宫崎滔天是来谋刺他的,对方就被入狱了,孙中山赶往新加坡救人。他觉得八国联军已进了中国,英国跟清政府怎么着也算是处于交战状态,所以跟英国的海峡殖民地总督交待了自己也要乘乱起义。但对方一听就不愿意了,批评孙中山说:“作为一个爱国的中国人,正当中国面临外国入侵的时刻,煽动起新的骚乱是不明智的。”傻瓜英国人,根本不知道中国的革命党,向来是乘国家有外敌入侵时才乘势扩大自己势力与地盘的,哪管政府死活呵。
例二,也可能是孙中山着意宣传的缘故,也可能是袁世凯反日本质早被日本看穿了的缘故,总之,日本还真利用上这一点了。据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记载,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面交袁世凯总统“二十一条”时候,旁敲侧击提出这么两点。第一点,中国的革命党与“与许多在野的日本人关系非常密切,他们有办法,有影响”,“日本人无法制止这种人在中国兴风作浪,除非中国政府确实能提出某种友好的证明”;第二点,大多数日本人民是反对袁世凯大总统的,“他们认为大总统是坚决反日的,大总统的政府与远方(欧美)国家亲近而与邻国为敌。如果大总统现在接受这些条件,日本人民就会相信大总统对日本是友好的,而日本政府那时也将有可能向大总统提供援助。”日本用意这里就很明显了,你袁世凯不接受“二十一条”,我们就支持孙中山跟你捣乱;你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我们日本才相信你跟孙中山一样是真正亲日!二选一,你选吧!
例三,“二十一条”取材于日本黑龙会。黑龙会成立于1901年,因其成员研究的都是黑龙江局势而得名。对内主张维护天皇制军国主义传统,对外主张侵略扩张,力图让日本成为亚洲各国的盟主。其首脑是内田良平,顾问是头山满。他们都是孙中山的好朋友,孙中山的同盟会就是在黑龙会的斡旋下于黑龙会总部成立的。黑龙会策划侵华的秘密文件中,更是跟孙中山一个口气,袁世凯不是真心亲日云云,所以日本的政策就应该是鼓动革命党、宗社党和其他不平党,让中国到处蜂起,使中国陷于混乱,使袁政府瓦解。
例四,“二十一条”出台后,孙中山只骂袁世凯政府,但对于“二十一条”本身没有任何抨击(等他抨击的时候已是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了),不但没有抨击,还想乘此机会搞第三次革命,推翻袁政府。这个时候批评孙中山的,不是英国总督了,而是革命党中的二号人物黄兴了。且看黄兴致孙中山的信函,其中云:“或谓中日交涉未解决,吾侪正可籍此以谋革命,振臂一呼,援者立至,苟能乘时勃起,必能收疾风扫叶之效。此言似焉而实非。我同志既以爱国为标帜,以革命相揭橥,无论借他国以颠覆宗邦,为世界所窃笑,而千秋万岁后,又将以先生为何如人也?”
老二说得对。老大,世界是否窃笑且不论,你叫后人如何评价你呢?现在大家就很为难嘛!
当然国父也难,跟日本调了一辈子的情,也没啥结果。最后就投入俄国长毛熊的怀抱了,也不管那熊毛是否扎人的说!
附参考文献:
1.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六卷》,三联书店2005年版;
2.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史扶邻(美):《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来新夏:《北洋军阀史·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芮恩施(美):《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毛注青:《黄兴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