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3唐宗宋祖

1.3.1大唐雄姿

如果说秦在河里替汉摸石头,那么,唐也有自己的先行者。那就是隋(公元581-618年)。隋与秦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儿子英雄儿混蛋,都是二世而亡,给后面的朝代提供了足够的警示。

隋之后的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唐朝的开国帝王是李渊,虽然我们戏称现在是个拚爹的时代,但是反过来,在中国除了拚爹,还可以拚儿的。李渊就是有几个好儿子,才拚出了一个大唐江山。626年,最能拚的李世民,拚掉了兄弟,拚掉了父亲,自己上了位,是为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拚的是人事与制度。人事上,皇帝是个好皇帝。他善用人,虚纳谏,甚至发明了君民舟水一家亲的政治伦理。人事之后是好的制度。

第一,中央政府组织为三省六部一台。三省是中书省(首长为中书令)、门下省(首长为侍中)、尚书省(首长为尚书令)。中书主发令,门下掌批驳,尚书主执行。又是一个中国版的三权分立,构成了唐代的宰相制度——如果说汉代的宰相是领袖制的,那么唐代的宰相则是委员制的。尚书之下分六部,它们是吏户礼兵刑工,每部分四司,六部共二十四司,分掌全国政务。一台是指御使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分院,号称“人君耳目”。除此之外,唐朝还设有专门的谏官,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中书省,右隶门下省,他们的职能是“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有优先言事权。

第二,地方政府组织为州县制。最低一级为县;县之上为州。与汉制比较,最大的区别,一是州县数多,州县长官职权比重自然较轻;二是州县长官无权自己辟用掾属,全归中央吏部分发。三是,州县之上慢慢多出一级来,由于御使台担负着地方监察之任务,所以全国分十道,派去监察的御使称为监察使(后改巡察使、按察使,最后改观察使),但监察使监察之后,不再回中央而是常驻地方了,遂演变成了州县之上的地方长官。如果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驻扎,就叫节度使。节度使军政并握,慢慢发展成了影响大唐稳定的所谓“藩镇”。

第三,选官有三途:科举;门荫;流外和杂色入流。门荫,顾名思义,拚爹的,高级官员子弟可以直接入仕。流外和杂色入流,乃是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干着流外之职(未被编入正式官职),经过一定期限后,可以通过考试,到吏部铨选,进入流内。是谓“流外入流”。至于科举,始于隋,完备于唐。比上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实乃一大进步。具体规定,只要不是工人商人、未犯过法的身家清白者皆可报名参加礼部的考试。考试及格,便是进士及第,获得做官的资格,至于实际分发任用,则再由吏部面试一番。由于礼部试有进士、明经诸科,所以称科举制。这项制度演袭到清朝,百弊丛生,但是西方却充分借用它,建立了自己法制化、专业化的近代文官制度。说来也怪,在中国不好的东西,拿到外国,就变成好东西了;好东西从外国拿来,到我们这里就变坏了——西方的文官制度明明起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可是它不但没有像中国那样沦为扼杀人性与创造性的考试机器,且逐步完善为现代化的公务员制度,反过来我们今天的公务员制度还要学习它,是否已沦为考试机器且不说,只说它又成了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了——西方文官制标榜“政治中立”,非党非派,中国公务员制度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管干部等等……

第四,经济制度方面,田赋行租庸调制:租是四十税一,庸是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调是土产贡输(大体是丝织物与麻织物)。与此相配套的是帐籍制度。籍是户口册,三年一造;帐是壮丁册子,一年一造。问题是中国人口多,变动大,而中国政府又最不擅长数目字管理,所以帐籍慢慢会变成糊涂帐,所以政府后来改行两税制,也就是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且不再收谷米而改收货币。

第五,唐代的兵役制度。当时称府兵制。府指的是军队屯扎地。唐代称为折冲府。当时的户口本,按经济状况分为九等,下三等的子弟,是没有资格当兵的。府兵本身免除租庸调,但没有饷给,一切随身武装均须自备。府兵是三年一拣点,平时务农,农闲练武,有事出征,其主要任务是番上宿卫和征防。番上宿卫,即轮流到京师宿卫,出兵征防则由朝廷命将统率。至于军官,中央直辖有十六个卫,各卫有大将军,政府点将出征,战后兵归于府,将归于卫。

第六,唐代的司法审判制度。唐代的中央司法行政机关是刑部。审判工作由大理寺和州县负责。县一审,州二审,大理寺三审。死刑理论上要由皇帝复核。犯罪类型,大的方面有危害国家安全罪(反对或侵犯皇帝)、危害人身安全罪、侵犯官私财产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妨碍管理秩序罪及行政职务犯罪等。其中有十恶属不赦之罪:谋反(企图危害社稷)、谋大逆(企图破坏宗庙山陵和宫阙)、谋叛(企图当汉奸)、恶逆(殴打和企图谋害父亲和近亲长辈)、不道(非罪杀死一家三口和使用蛊术害人)、大不敬(偷盗御用物品之类)、不孝(不孝敬父母长辈)、不睦(殴打和控告丈夫、尊长等)、不义(企图杀害上司和现受业老师)、内乱(奸污亲属)。对犯罪分子,有五种刑罚:笞、杖、徒、流、死(分绞和斩两种)。法律面前人人不平等,唐代还有个所谓的“八议”,就是八种特权人物可以减免罪罚: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大德行)、议能(有大才艺)、议功(有大功勋)、议贵(有高贵职位者)、议勤(恪尽职守和曾经为国而受难的人员如出征大将和出使绝域者)、议宾(前朝退位的君主后裔)。减免的方式有“议、请、减、赎、当、免”之法。议是公卿议定皇帝裁决;请是亲属别奏请减免罪行;减是指上述人员和六七品官员享有减刑特权;赎是指上述人员及其至亲和九品以上官员可交钱赎罪;当是指官员可以用官品来抵当刑罚;免是指用免除官爵的办法减免刑罚。

讲完唐家制度,接着再讲人事。唐家人事上出现一朵奇皅,那就是著名的女后武则天。从684年到705年,则天前期以太后身份亲政,后期亲自称帝,史称则天朝。则天政治特色:第一是任用酷吏;第二是盛开告密之门;第三,当然也会使用人才。比如首创殿试、开武举等。第四,当然也如男皇帝一样,有自己的小蜜,且任由他们作乱。一句话,男人能做到的,我们女人也能做到;男人做皇帝不省油,女人做皇帝也挺费油。

之后,唐家出了个玄宗,开创了著名的开元之治。问题是皇帝年老的时候遭遇了爱情,纳了杨太真为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于是出现安史之乱,虽然最后平定了,但唐家往日雄姿不复出现,代之而起的是一翻末日景象:第一是藩镇割据,中央权威不再。第二是宦官专权,这是诸多朝代解决不了的政治死结。第三是朋党之争,这也是中国的一个死结。本来政治就应该有政党之争,正常的有规则的。但是由于中国政治容不得政党,所以只能出朋党。而朋党呢,又斗得没有任何原则任何底线。总之唐家也有over的一天。公元907年,昭宣帝让位给朱温,唐家寿命就此终结。

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更没有章法了。这里搁置不论。

1.3.2风流大宋

宋朝(960-1279年),历史上分为南北两宋。

宋的开创者是赵匡胤。作为皇帝的侍卫长(殿前都检点),他不算厚道,取天下于孤儿寡母手中;但作为一个开国帝王,他够厚道了。第一,保全了那对孤儿寡母,一个降为郑王,一个照样称太后。第二,没杀一个开国元勋,弄了个杯酒释兵权,让他们回家抱孩子养二奶去了。第三,对读书人厚道,没有文字狱,不杀士大夫。所以,大宋是我们最向往的一个朝代。当然也有人鄙视这个朝代,原因不外是,没有大一统,对外示弱,牺牲几个士兵就受不了,与辽夏金共拥天下云云。由此可以发现,中国奴隶很喜欢强人主子,很喜欢给主人做炮灰。你不心狠手辣,连他们都瞧不起你的。

下面说一下宋制。

第一,宋代的政府组织。中央方面,三省六部形同虚设,相权进一步衰落,形式上,宰相原先有座位,有茶喝,现在得站着,没茶喝了。权力上,名义上还是三省,但门下尚书都移到宫外,只剩中书一省单独取旨,简称中书,又称政事堂。同时,军事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用人归考课院,这样,宰相既管不着军事,管不着财政,还管不着人事。地方方面,政府分三级,第一级称路,第二级称州(分府、州、军、监四类),第三级称县。至于地方官,都是临时差遣:知某州事、知某府事等。

第二,宋代的监察组织。中央方面,有御使台和谏院。按唐朝惯例,前者纠弹百官,后者对付皇帝。现在,他们都由皇帝亲擢,且拥有特权,可以随时弹劾执政,不用付任何责任。于是台谏开始合流,没人谏皇帝了,都专谏宰相了,且谏了白谏,即使被罢免,名声也会看涨。这让宋朝的宰相很难过。地方方面,每路设四个监司官:帅(安抚使,掌兵工民事)、漕(转运使,掌财赋)、宪(提刑按察使,掌司法)、仓(提举平常使,掌水利救恤)。

第三,宋代的选官制度,有科举取士、流外出官、门荫补官和纳粟买官。科举与前代有所不同,首先有公卷通榜之制。公卷,相当于现在的平日成绩,就是考生把自己平日诗文抄给政府中的文章大家学术大僚阅看,由他们揄扬品第。通榜就是考后出榜,即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取士,并不全看一场考试之成绩。其次考试内容改变,不考诗赋,改考经义。用义是好的,但结果不妙。用王安石的话说,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料转变秀才为学究。再次是程序严格,分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且实行糊名誊录,防止作弊。除此之外,宋代优待士大夫,工资及待遇优厚,且有了相对完整的官员退休制度——文臣70、武臣80,引年致仕。

第四,宋代的兵役制度。宋实行募兵制,军分四种,中央禁军、诸州镇兵(也称厢军,禁军厢军都在脸上刺字以防逃跑,称为配军)、乡兵(相当于民兵,不在政府编制)、蕃兵(政府在西北边疆招募的羌人部族团体,打仗时往往充作前锋)。大宋的政策虽然是重文轻武,但对武也不轻,为了维稳,以养兵为国策,导致政府养的兵越来越多,太祖开国二十万,仁宗时已是一百二十五万了。人数不少,却没有什么战斗力。防边根本不用厢军,需要调用禁军。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的用意始终在防守,国家领导始终心疼士兵的伤亡,更关键的是,政府怕军队中出现第二个赵匡胤,所以,规定禁军分番戍守,也就是一年戍边疆,一年调中央,一年再换个边疆。军队来回折腾,将军则原地不动,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第五,可能是太厚道了,所以宋朝有著名的三冗:冗官、冗吏、冗兵。这是巨大的财政负担。于是宋代中期有了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有了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变法不成功,党争倒是很热闹,从此有了所谓的新旧党争,即使旧党内部,也争成了三党。有人认为,就是这些党争彻底消耗了大宋的元气。是啊,为啥就走不到政党的路子上呢?

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虽然张邦昌在开封做了大楚皇帝,但是中国人民历来最恨汉奸,何况,老赵家还有赵构呢。赵构即位,一路南逃,最后在临安(杭州)站稳了脚跟。是谓南宋。南宋历史上最显眼的政治气象就是投降派与爱国派、主和派与主战派的分界。现在的中国人头脑也比较简单,认为主和就是投降,主战就是爱国,对于赵构及秦桧等人的和平政策深表不满。事实上,中国皇帝也难为,学隋炀帝,那是穷兵黩武;学赵构,那是懦弱妥协,左右不是。

南宋遭遇蒙古大军,意味着它彻底玩完,其实不只大宋,就是整个欧亚大洲都被蒙古大军的铁骑踏破,放谁也挡不住。1275年,蒙古军突过长江,临安危在旦夕。南宋的太皇太后谢道清看看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宗,再看看那些和平时期特会写忧国忧民之文章的、上朝时梗着脖子敢与皇上顶牛的文人士大夫们,不是仍在明争暗斗,就是弃印逃跑,恼怒之下,在朝堂贴了一个帖子,上写:“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内则畔宫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亦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话虽是这么说,问题是先帝也不好意思,当年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现在,又轮到咱的孤儿寡母了。中国历史周期率像羊羔疯似的,又要发作了。

1279年,崖山海战中南宋全军覆灭,陆秀夫抱着最后一位小皇帝赵昺投海,标志着大宋的终极灭亡。这一切,导致日韩史学界有“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我赞同这种说法:一者,古典的华夏文明被外族人彻底摧毁,文化层面上的正统中国已不复存在;二者,宋朝是乃是中国史上文人士大夫最优越最自由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