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柱三人进了屋,屋子里,中间是一张吃饭的桌子,还有几只小凳子,除下屋角放了一个储存杂物的缸,也没有什么其他像样的物件了。三个孩子看到穿军装的叔叔很好奇,一个个围着梁天柱他们不放手。梁天柱把事先准备好的几包点心和糖果赶快取出来,孩子们稀罕得不得了,高高兴兴地吃着糖果。杨雪娥赶紧制止住孩子们:“这是我的女儿夏月,这是我双胞胎的儿子夏雷、夏雨,知道他们爸爸是解放军,对解放军特别的亲。夏月,别疯了,快带弟弟们到院子里玩去。”
夏月高兴地带着弟弟们到院子里玩耍去了。
雪娥婆婆说:“雪娥呀,把客人让进了屋,怎么不倒水呀?快给客人倒水。”
杨雪娥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看我糊涂了。”
赶紧找来暖瓶给梁天柱他们倒上水。
雪娥婆婆又问:“同志呀?既然你们是国华的战友,你们回来了,国华什么时候回来呀?”
梁天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大娘、雪娥妹子,夏国华同志是你们的好儿子,也是我们的好战友,在和我们一起执行任务的时候,光荣地牺牲了。”
梁天柱的话说完,屋子里霎时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突然,雪娥婆婆突然一声凄厉的哀号,打破了满屋的沉寂:“国华,我的儿,你走了,让我们一家孤儿寡母怎么活呀?”
一声过后,泪水纵横,头歪向一边,昏厥过去。梁天柱他们又是掐门中,又是揉背,屋里乱作一团,半天雪娥婆婆才缓过来。
杨雪娥目光呆滞地看着这一切,面上没有任何的表情,只是愣在那里任泪水流淌。在她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潜意识的东西时不时在脑海出现,她都会刻意去拍打自己的脑袋,她不愿意去想,她更害怕这一天来临。可是,这一天还是来了,来得那么突然,那么让她不知所措,仿佛支撑自己的唯一的精神支柱最终也倒塌了。
三个孩子,听到了屋里的动静,跑进来,许是吓坏了,使劲地摇着妈妈的手,杨雪娥的身子木然地随着孩子们的摇动而摆动,没有说话,也不哭出声来。孩子们更加的害怕,使劲地哭喊着:“妈妈,妈妈。”
梁天柱把夏国华的遗物取出来放在了桌子上,从口袋里掏出一沓钱,这是他们三人在路上就准备好了的,梁天柱又从上衣口袋里,取出了照片连同钱放在杨雪娥的手里:“雪娥妹子,这张照片是夏国华兄弟临牺牲前,让我们转交的。对于夏国华兄弟的牺牲,我们也深深地自责。我们三个人在这里许下承诺,夏国华兄弟走了,大娘,你们就把我们看成夏国华,只要你们遇到困难,就给我们去信,哪怕天崩地裂,我们也会赶到。”
杨雪娥木然地摇摇头说:“谢谢你们的好意,不用了。”
梁天柱坚定地说:“我们说到做到。”
送走梁天柱他们,杨雪娥一路跌跌撞撞地回到家里,一屁股跌坐在门旁。
春雨,如丝的飘落,不疾不徐,却点点入骨。
早上开门到夜里,一直在下,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一缕暗淡的灯光从低矮的茅屋里透出来,三个孩子早早上床睡觉了,杨雪娥呆呆地坐在凳子上,婆婆在她对面的轮椅上坐着。
自从送走梁天柱以后,已经三天了,杨雪娥没有说过一句话,天天闷头按农活做,然后照顾一家四口的起居,即使偶尔闲下来,也是一个人静静地呆坐着,要么默默地流泪。
屋外,雨啪啪地下;屋内,婆媳两个人就这么静静地坐着。除了雨点的声音,余下就是一片死死地沉寂。
婆婆看着杨雪娥,心疼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过了半晌,婆婆打破了这沉默:“雪娥啊,你是好媳妇,怪只怪我们家的国华没有命和你过一辈子。现在国华也走了,你还年轻,我们这一家子,老的老小的小,你总不能守着我这孤老婆子过一辈子,找了好人家,你改嫁了吧。”
杨雪娥瞪大了眼睛说:“妈,您这是要赶我走吗?”
婆婆流着泪说:“傻孩子,我怎么会嫌弃你呢,自从你到了我们家,对我的好,邻里街坊谁不夸呀,可是,国华不在了,现在我们这个家就是火坑呀。孩子,你今年才31岁呀,应该有个好的归宿。”
婆婆说完这些,已经泣不成声。
杨雪娥站起身来,走到婆婆的轮椅前,拉住婆婆的手说:“妈,我不会改嫁的,国华走了,这个节骨眼上我怎么会改嫁呢?再说了我也从没有动过改嫁的念头。”
婆婆打断杨雪娥的话说:“不行,你如果还当我是你婆婆,你就最后听我一句,孩子,我不能耽搁你一辈子呀。”
杨雪娥冲着外面跪了下来,凄厉地哭喊道:“妈,这辈子,您说什么,我都不会改嫁的。国华在天上看着我们呢,今天外面正下雨,我对天发誓,如果我这辈子抛弃您和孩子们改嫁了,我就天打五雷轰,不得好死。”
杨雪娥的话音刚落,一记闪雷劈天盖地地打了下来,闪,照亮了整个天空;雷,震彻了整个大地。紧接着瓢泼的大雨点落了下来,这个季节按说这样的闪雷真的很难见到。
婆婆惊恐地望着外面的雨点,一把拉过杨雪娥:“我苦命的孩子,老天爷你睁开眼睛看一看,我儿媳妇这么好的人,她的命咋就这么苦呢?”
说完,婆媳两人抱头痛哭起来。
临近9月,晚饭时间,杨雪娥一家5口,围坐在饭桌上。
饭菜很简单,熬米粥吃大饼,一盘青菜,一盘咸菜。说是大饼,其实只能和碗口差不多大,并且只有四块。杨雪娥把饼递给了婆婆,然后给孩子们一人分了一块。婆婆看了空空的饼盆:“雪娥,你咋没有呢?”
杨雪娥接口道:“妈,我不太饿。”
婆婆说:“那怎么行,家里全指望你了,做这么重的体力活,咋能不吃呢?我一瘫老太婆,天天没有事情做,我不饿,雪娥,你吃吧。”
说完把饼递了过来,杨雪娥赶紧又塞了回去:“妈,不要递来递去的了,有我在,饿不到您老人家。妈,你就赶快吃吧。”
为了转移婆婆的注意力,杨雪娥又说:“妈,顺便跟你商量两件事。夏月今年都7岁了,到了上学的年龄了,马上就要开学了,我想送夏月去上学。另外一件事是,我想开个豆腐坊。家里那一点地,收成好的勉强够我们家吃的,摊上年头不好,到时候又闹饥荒了。我就想开个豆腐坊,贴补下家用。夏雷、夏雨都5岁了,过两年两个孩子上学也需要用钱。”
婆婆说道:“夏月这娃是到上学年龄了,娃必须识字,再苦也要给孩子读书,我没意见。你说开个豆腐坊,我也赞成,家里老房子,又破又旧,地方又小,烧饭的那间屋,根本不行呀,又要盖屋又要制家当,可是家里哪来的钱呀?”
杨雪娥接着说:“妈,梁天柱大兄弟还有他战友临走的时候留了一点钱,另外国华的抚恤金下来了。我想在原来烧饭的地方间一间出来,再置办一些磨豆腐的家当,这钱我算过了,够用呢。”
婆婆点点头说:“世间三样苦,打鱼、使船、磨豆腐,孩子,天天起早贪黑的,我怕把你累垮了。”
杨雪娥笑着说道:“妈,你放心吧,再苦再累我都不怕。”
新房子盖好了,豆腐坊落成了。
次日,也就是9月1日那天,杨雪娥早早地起床,推着石磨,磨豆子。天蒙蒙亮,吊浆、上锅、点卤、上包,一包热气腾腾的豆腐,就做好了。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豆腐香味。
杨雪娥赶紧熬了一点粥,然后叫醒了夏月,看着夏月香甜地吃着米粥:“夏月呀,今天是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到了学校,要好好听老师的话,路上注意安全。”
夏月点了点头说:“妈妈,我知道啦。”
杨雪娥把夏月送出了院子,夏月就一蹦一跳地朝着学校的方向走去。
送走了夏月,杨雪娥转身把一包豆腐搬上木板车,朝着镇上菜场推去。
今天正逢集,平常都是邻里街坊的,大家都认识,杨雪娥远近都知道双胞胎夏雷、夏雨的妈妈,大家都特别的熟悉,再有,杨雪娥孤儿寡母的事,镇上的人还是挺佩服她的。还有,夏国华是抗美援朝的烈士,大家很照顾。所以,不一会的工夫,一包豆腐就卖完了。
杨雪娥做的豆腐,不论是从豆子的选材,到最后的上包,每个过程都精细卫生,并且她的豆腐含水量少,吃起来香甜,口感好,镇上的人都喜欢吃杨雪娥做的豆腐。所以,豆腐坊的生意越做越好。
马上年关了,街上已经洋溢着年的气味,杨雪娥的豆腐坊生意就显得更加好,很多的邻里街坊都预定了豆腐。这一天,杨雪娥早早地收摊,看看家里储存的豆子不多了,便拉上平板车,去邻近的乡镇买黄豆,因为那里的豆子不仅质量好,而且比这边的便宜。临出门杨雪娥冲着屋里喊了句:“妈,我去悦来镇买豆子了,家里豆子快没了,年关了,要豆腐的人特别多。”
婆婆从屋里回了一句:“路上注意安全,早去早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