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笆挡不住春天

2025-02-07 22:01214719
本书由鹿阅读进行电子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引 子

一三七二年,是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的大明朝洪武五年。

这年九月的一天下午,一名官差急匆匆地接过公文,骑上一匹枣红马从 济南府出发,风尘仆仆地赶往登州府转送加急文书,一路快马加鞭,风雨兼程, 跑到长白山脚下的时候,微风轻拂,云开雨停。时近黄昏,夕阳斜照,晚风徐徐。 此刻马乏人困,精疲力尽,实在是走不动了。

官差一扽缰绳停下来,翻身下马,把马拴在山脚下一棵大树上。枣红马 累得气喘吁吁,迫不及待地啃着郁郁葱葱的青草,两眼可怜巴巴地看着官差, 那意思是咱俩在此睡一觉,歇歇再走可好?官差看到枣红马的样子,心生怜悯, 对马说 :“我也想在此睡个小觉,但是你看这个地方,东边山上林密风急,不 知有没有恶狼野狐,北边是一片不知面积多大的湖水,无一丝人烟,如何过 夜? ”又累又饿,先找块石头坐下,掏出随身带着的面饼,啃上两口,填填 肚子再说。

绵延十里长白山,林深松密,南北走向的峰峦相拥交错,霸气十足地横 亘卧穿山东中部,掠过一段半平原半丘陵地带,气宇轩昂,以环抱之势,胸 怀大度地接纳着各地官差学子、商贾猎户、僧侣道士、布衣平民与杂耍艺人, 芸芸众生来来往往,自由生息。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历史不 停沿革,朝代时常更迭,长白山景色也随四季不断变换,草木枯荣,苍生轮回, 各色人等络绎不绝。

饿困交加,半睡半醒间,一阵急促的马鸣声,叫醒官差。官差一个激灵, 伸手抄起腰刀,双目机警地环视四周,是有歹人抢劫,还是狼虫虎豹?但见 周遭寂静平和,空寥无人,雨住风停,一切相安无事。腰刀入鞘,虚惊一场, 官差长舒一口气,牵住马缰欲重新上路,只听见不远处渔歌声声,由远及近时断时续……定睛北望,见一架小舟,优哉游哉地靠了岸边。

此刻天色渐晚,不知谁已将渔火在岸边燃起,炊烟袅袅,火苗摇曳,顿 觉温暖,官差不由自主牵马穿过山路平地,来到岸边,见一位五十来岁长者, 正打鱼归来,当家的女人在岸边的茅草棚边早已生火,在土垒的灶上放一陶罐, 里面装满新鲜的鱼虾,清火慢煮,香气弥漫,让人垂涎欲滴……

官差尚未开口,渔者问道 :“你是送公文的官差吧!” 官差点头。

渔者说 :“来吧,鱼煮熟了,如果公文紧急呢,就吃了饭赶紧上路,如果 不是十分紧急,可以在我的茅棚西边一间暂住一宿,明天一早赶路。”

官差求之不得,千恩万谢,便不再客气,与老渔翁围炉夜话,边吃着鱼虾, 边喝烧酒御寒聊天,酒足饭饱,弛然而卧,放心睡去。第二天一早,官差悄 悄起床,放下些许碎银,朝着尚未起床的渔者的茅棚深施一礼,然后打马上路, 一溜小跑,神清气爽地朝登州府奔去。

醒来后的老者,看到碎银,明白差官已走,司空见惯地顺手捡起银子交 给女人。老渔者早就和女当家合计了,一边打鱼卖鱼,一边用搭起的这个铺子, 供过往客商歇脚食宿,有钱就留下点,没有的也不计较。时间一长,家里渐 渐攒了不少钱,差不多攒够了的时候,找几个人帮忙,在官道旁边,靠近山 跟前找一块平坦的地方,垒两间石头屋子,搭一个大一点的茶水铺,又牢固 又避风,更多过往的差人旅者也能在这里歇歇脚、喂喂马。就这样, 日积月累, 过往做生意的商贾、办差的官人、上山打猎的猎户、走亲访友的学子络绎不绝, 在这里造房长居的人也越来越多,人口繁衍,积聚成群。

西山边的这块洼地,人越来越多,依山建成、面山而居的群居点逐渐形成。 一座长白山,长满野果生菜、鲜花药材,还有不少珍奇的飞禽走兽。一片湖水, 富饶的鱼虾水鸟点缀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这里确实十分具备群居生活的自然 物质基础,再加上这个地方,处在大山环抱之中,避风安全,非常适合人类 居住。西洼子西洼子,由此而得村名。

“所谓故乡,本也是漂泊的村庄,它只不过是我们祖先在漂泊旅程中,最 后停留的地方。”在明初民众大迁徙时,全国人口 5900 万人,仅山西一省就 有 410 万人,从山西往京冀一带强制性移民实属无奈之举。许多民众故土难离, 不愿远迁,官府就把男女老幼双手反绑,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了。需要大小便,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开手,我要方便。”时间一长,懒得多费口舌, 只喊一声 :“解手。”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叫“解手”。后因河北 一带常遇黄河水患,不少河北枣强的民众便又一次背井离乡,往南边有山的 地方去安家,这就有了这一带的原始居民。细心的人们还会发现,只要是山 西移民的后人,脚上的小趾甲上都有一道竖纹,那就是移民时怕忘了是哪里 的人,临走之前,用刀在小趾甲上划的刀痕,做个记号。山东中部往北的民众, 走路都喜欢背着手,也是因为当时迁徙的时候双手叠搭在背后,被绳绑住留 下的习惯。

几百年过去了,随着大自然神奇的变化,长白山北侧的湖水逐渐退去, 成了高低不一的台田,还有的地方是一块一块的沼泽水域,人们开始以种地、 种麻打绳维持生计,日久年深,绵延连续。而一叶一叶浒畔小舟也停留在人 们的记忆中,在 20 世纪 90 年代,村里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两三米长、一米 多宽的小船,斜停在村里的水沟旁和浅湾里,只是这些船只的用处不再是打鱼, 而是用来在村边一小片一小片水湾里种植红麻和青麻,然后脱胶沤制,剥麻 加工,晾晒沥丝,打成麻绳销往济南东营等地,勤劳灵巧的山里女人,把零 散的麻丝纺成麻线纳鞋底、做布鞋,让家里的大人孩子穿个舒服踏实,尤其 是男人在外闯荡,布鞋穿在脚下始终温暖舒适,无论走多远的路,穿着妻子 亲手做的布鞋,踏踏实实,一路平安。

往后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政通人和,百姓富裕。人们过得顺心惬意, 生活快马加鞭似的变化,不大的村庄亦如一叶驶入大河的轻舟,顺风顺水, 搭载着这方百姓,往更加幸福的彼岸驶去……

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叫西洼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