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初八这天,秀云的婆婆在秀云的陪伴下又来到了刘家庄子,这次来,是为了大义的终身事。

原来,昨天一对母女逃难到于家庙村,到秀云婆婆家讨吃的,母女俩虽然一脸疲惫,身上的衣服倒还干净,母亲四十来岁的年纪,小女孩也就十六七岁,长得眉清目秀。秀云婆婆心善,拿出两个窝头给母女,每人还给倒了一碗开水,母女俩边吃边和秀云婆婆拉起了家常。母女俩是本县忠义乡马蹄里流口村人,本来家境还算可以,孩子爹虽然有咳病,但也能勉强过日子,这次海潮,家中房屋幸没被淹,可一地的秋庄稼全喂了鱼虾,孩子爹的咳病更厉害了,家里余粮仅能供孩子爹和刚会跑的小子糊口,母女俩随了逃荒队伍出来找口饭吃。秀云婆婆了解了母女俩的大体情况后,马上想到了亲家母,问逃荒女人是否愿意给女孩找个婆家。逃荒女人听说男方有六十亩好地,脸上露出心动的表情,只是嘴上不住地嘟囔,这是让她女儿做童养媳呀。

“妹妹,这有啥,我那亲家母老么好了,你看看俺媳妇,多善面,孩子进了家,屈不了。”秀云婆婆劝着说,但她没有把大义的身体情况告诉逃荒女人。

“好倒是好,可这事俺做不了主,香翠的大伯一家就在前面那个村要饭,俺得和他商量一下。”逃荒妇女把最后一块窝头塞进嘴里说。

“那着实好了,俺也得让儿媳妇回娘家跟亲家说一声,两头都愿意才行啊!”秀云婆婆高兴地说。

“就这么周吧,俺去找孩子的大伯,你去和那头说,香翠也别和我跑扯了,闺女这两天不欢实,先在嫂子家等着俺吧。”逃荒妇女说。

“行,咱就这么办,俺马上让儿媳妇回娘家,你去找大伯哥商量,你们走了,俺给闺女烙两张白面饼吃。”秀云婆婆高兴地说。

秀云急急忙忙回到娘家,和月娥说了这事,月娥首先担心地问有没有说大义的情况,秀云告诉她娘,这事不能说,说了就不成了,她婆婆让先瞒着。

月娥让“三鞭子”套了骡子车,拉着她和秀云急急忙忙地赶到于家庙,月娥一看到香翠,一眼就喜欢上了这孩子,身板儿虽说有些单薄,但样子长得挺乖巧。

刚过晌午头儿,香翠娘领了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回来了,男人体格不高,乱蓬蓬的头发和一身脏兮兮的衣服,让人一看就是逃荒的人家。

香翠娘和大伙介绍说:“这是香翠的大伯。”

香翠的大伯和秀云婆婆、秀云娘打了招呼。

“这个是俺亲家母,大义的娘。”秀云婆婆和对方两人介绍。

月娥和香翠娘互相打量起对方来。

“咱长话短说吧,两边的情况,你们大体上也知道了,俺再重说一遍,俺亲家这边家境还算好的,六十多亩地,一挂骡子车,两头耕牛,家里雇了两个长工,孩子今年八岁,用不了几年就成大小伙子了,闺女这边家里情况就不用多说了,孩子十七,能顶大活了。”秀云婆婆把大义的岁数多说了两岁。

香翠的娘没搭腔,香翠大伯说话了:“俺也就不藏不掖了,要不是俺兄弟有病,家里又遭了灾,俺一家人才不舍得孩子作童养媳呢,没办法,到这步,俺也认了,俺和弟媳商量了一下,彩礼不多要,就要粮食,先让俺兄弟一家填饱肚子。”

秀云婆婆说:“她大伯,甭客气,这是应当拿的,你说就行。”

“唉!俺也不能卖闺女呀!这样吧,男方拿出两口袋麦子,三口袋棒子,五口袋高粱,另外,拿出二十块大洋,俺给香翠留着,到香翠圆房时,给她置办嫁妆。”香翠大伯不客气地把条件提了出来。

月娥一听愣住了,她没想到对方的胃口这么大,现在这年景,粮食多金贵啊!

秀云见月娥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对婆婆说:“娘,你们先唠着,我和俺娘说两句话。”

月娥随闺女来到屋里,没等秀云说话,月娥说:“大妮儿,他们也要得太多了吧,这是啥年景哟,粮食就是命。”

“娘,咱家是不是拿不出来呀?”秀云问。

“拿,倒是能拿得出,咱家也不会伤筋动骨,俺主要是觉得拿出一千多斤粮食不值,还有那二十块大洋,都能买一亩水浇田了,说是等大义圆房的时候当嫁妆,那不是糊弄人嘛,明摆着是要咱这二十块银圆。”

“俺的亲娘哟,你咋糊涂了,俺兄弟啥情况你不知道吗?近便处这几个村,哪有不知大义情况的,谁家闺女愿进咱家的门?要是这家知道俺弟弟的样子,俺寻思他们也不会答应。”

“妮儿,要不然听你的?俺咋有些滚心呢。”月娥犹豫地说。

“俺的娘啊,你别迂磨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为俺兄弟想想吧。”秀云有些急眼了。

“那行,就听你的,回去后,也别这么快答应。”月娥说。

“俺知道,当然不一下子同意,先抻抻,娘,咱也不能太抻了,抻断缰绳就坏了。”秀云一边往外走,一边小声说。

两人回到堂屋里,秀云小声在婆婆耳边嘀咕了一通,秀云婆婆眼瞅着香翠一家,不住地“哦哦”着点头。

“她大伯,是这样的,俺亲家今年的收成也不是很好,刚够一家人嚼用,你们商量一下,每样粮食先拿一半咋样?剩下的明年收了秋再给。”秀云婆婆瞅着香翠的大伯,用商量的语气说。

“不用俺哥做主,俺就说了算,粮食和钱一点也不能少了,要不是遭了灾,家里还有病汉子和吃屎的孩子,俺才舍不得俺闺女呢。”香翠娘说着说着,竟然掉开了眼泪。

月娥尽管疼粮食,但心肠软,又是信佛的人,见香翠娘落泪,早就于心不忍,再说家里也拿得出,不待旁人搭腔,连忙说:“就这样吧,也不是给了旁人,以后就是亲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