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鹿鸣探案>第一部第13章:西行偶遇

第一部第13章:西行偶遇

次日,北平城棒槌胡同13号的会议室里,千里寻真的讲述仍在继续,鹿鸣和宣仪安听得全神贯注,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充满未知的西行之路。

话说钱六发听闻曹建华要一同前往西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那爽朗的笑声在小酒馆里回荡。他一拍桌子,兴奋地说道:“大哥,这可真是瞌睡有人送枕头了。我正愁这趟镖路远迢迢,缺了些得力的人手。如今大哥你愿意去,那可真是再好不过了,我还得好好谢谢你呢!今天这酒钱,说什么也得算我的。”

曹建华微笑着摆摆手,眼神中透着坚定,说道:“那可不行,这次不仅是我,我还得带上一个人。”

钱六发不以为意地挥了挥手,大大咧咧地说:“带个人算什么事儿?只要不是什么麻烦的人就行。”

曹建华微微皱眉,认真地说道:“是个十来岁的孩子。”

“孩子?”钱六发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疑惑地问道,“你带个十来岁的孩子去德黑拉做什么?那可不是什么轻松的地方,一路上艰难险阻可不少,孩子可吃不了那苦头。”

曹建华神色严肃地解释道:“这孩子的爷爷在那边做生意。他的母亲和一位秀才被冤枉入狱,只有找到他爷爷,才有希望为他们洗刷冤屈。这孩子年纪虽小,却十分懂事和坚强,一心想要救自己的母亲,所以我才决定带他一起去。”

钱六发听后,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敬佩之色,说道:“原来如此。既然是这样,那也没问题,你明天就带着孩子过来吧。这事我能做主,也算是咱们做件好事。”

曹建华感激地看了钱六发一眼,说道:“钱老弟,那就多谢你了。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第二天,曹建华带着孟耀文与孟瑶茜告别。孟瑶茜眼中满是不舍和担忧,她拉着孟耀文的手,千叮咛万嘱咐:“耀文,一路上一定要听曹大哥的话,照顾好自己。遇到什么危险,千万不要逞强,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孟耀文懂事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说道:“姐姐,你放心吧。我会听话的,我一定能找到爷爷,救回娘。”

告别了孟瑶茜,曹建华带着孟耀文来到了西直门外的那家客栈。天亮之后,德昌的商队便赶着五六挂马车出了西直门,朝着咸阳进发。从京城到咸阳的路途还算顺畅,然而即便如此,也足足走了一个月的时间。

孟耀文毕竟还是个10岁的孩子,一路上跟着商队风餐露宿。幸好因为是曹建华带来的,钱六发和商队的领队打了招呼,让他坐在大车上。可那毕竟是拉货的车,没有车棚子,孟耀文只能在风中忍受着日晒雨淋。但这孩子十分硬气,每次曹建华关切地问他累不累、苦不苦,他都坚定地回答:“只要能找到爷爷,再多的苦我也不怕。”

离开咸阳后,由于沙漠渐多,马车难以行驶,商队便改成了驼队。曹建华小心地把孟耀文抱上骆驼,一行人就这样晃晃悠悠地朝着嘉峪关前进。

出关之后,商队遇上了一群流民正朝着西边走去。在人群中,孟耀文看到了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男孩,正跟着一个骨瘦如柴、摇摇晃晃的男人。那男人名叫刘连峰,小男孩是他的儿子刘金沙。

此时的口外,烈日似火,烤得大地仿佛都要冒烟。刘金沙早就饿得饥肠辘辘,有气无力地说:“爹,我实在走不动了。咱们歇一会儿吧。”说着,便要朝地上坐下去。

刘连峰眼疾手快,一把将他提起来,指着路边的饿殍,语气中带着无奈和担忧,说道:“儿子,别坐下,坐下就站不起来了。你看那些人,就是因为坐下休息,再也没能站起来。咱们得走,不能歇,一歇下就完了。咬紧牙关,咱们继续走。”

刘金沙听了父亲的话,虽然心中满是疲惫,但还是强打起精神,跟着父亲继续朝前走。他好奇地问道:“爹,咱们去哪儿?”

刘连峰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希望,说道:“阿尔泰。”

“爷爷也说过阿尔泰,它是什么地方,什么意思?”刘金沙追问道。

刘连峰耐心地解释道:“阿尔泰就是金山,一座都是金子堆成的山。据说那里漫山遍野都是金子,拾都拾不完。”

“金山?金子堆成的山,那会有好多好多金子吧?”刘金沙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看到了希望。

“是啊,等咱们到了阿尔泰,有了金子,爹就给你买米买肉,让你吃得饱饱的,再也不用挨饿了。”刘连峰安慰道。

“要是咱们早点有金子就好了。就可以买好多吃的,还有药。妈妈、妹妹就不会死了。咱们也不用逃荒了,咱们家乡多好啊。”刘金沙说着,眼中泛起了泪花,他伸手摸了摸揣在怀里的那块羊皮,那是爷爷去世前留给他的,仿佛这块羊皮能给他带来力量,让他暂时忘记了饥饿与疲惫。

刘连峰听着儿子的话,心中一阵酸楚,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想起一家人从河北逃荒出来时,还是齐齐的四口人,如今却只剩下了他们父子二人。

刘连峰的家在河北武邑刘家河,原本日子还算过得去。可谁能想到,老天爷大旱三年,地里颗粒无收。先是刘连峰的老父亲被活活饿死,临终前,父亲拉着他们父子的手,喘着最后一口气说:“走吧,留在这儿也活不下去了,去阿尔泰,找条活路。”

刘连峰葬了父亲,带着老婆、孩子,离开了故乡,踏上了这条漫漫西去的逃荒路。可没想到,走出不久,闺女和老婆又在逃荒路上相继离世。现在就剩下他们父子二人,而刘连峰感觉自己的身体也快支撑不住了,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倒下去,成为路边的饿殍。如果真的那样,只怕儿子也活不了。

驼队缓缓走过的时候,孟耀文看到了刘金沙,这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看着刘金沙那瘦弱的样子和疲惫的神情,孟耀文觉得自己比起他来,已经幸福多了。

刘连峰拉着儿子,一直走到天快黑了,终于看到了前面有个城镇。他们摇摇晃晃地进了镇子,刘金沙一个踉跄,撞在了院门上。门开了,里面出来一个十四五岁的姑娘,她长得眉清目秀,眼神中透着善良。

那姑娘赶紧弯下腰,把刘金沙扶起来,大声朝里面喊:“爹,拿点水来。”

不一会儿,一个中年男子端着两碗水走了出来。他将一碗水递给姑娘,另一碗水递给斜靠在门框上的刘连峰,关切地问道:“唉,逃荒的吧?喝点水,你们从哪里过来?”

姑娘扶着刘金沙的头,温柔地喂着水,轻声说道:“慢一点喝,别呛着。”刘金沙贪婪地大口喝着水,仿佛那是世间最美味的东西。

中年男子又问道:“大兄弟,你们这是要去哪儿啊?”

刘连峰有气无力地回答:“老哥哥,去阿尔泰。”

“阿尔泰?又是去淘金?唉,年年都有去的,就是没有看见谁淘了金子回来的。你们这是打哪儿过来?”中年男子叹了口气,说道。

“老哥哥,我们是河北武邑的。实在没有办法啊,大旱三年,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我们那里都说,出了嘉峪关一直奔西,到了阿尔泰,遍地是黄金啊。就这么,拖家带口,走到这儿,就剩下我们爷俩。”刘连峰说着,眼中满是无奈和悲伤。

“先进去歇歇脚,吃口热乎的。”中年男子同情地说道。

“谢谢老哥哥,您贵姓?”刘连峰感激地问道。

“和你一样穷,还有啥贵,免贵,姓常,常宝山。她是我闺女桂花。大兄弟姓啥?”常宝山说道。

“姓刘,刘连峰,那是我儿子刘金沙。”刘连峰回答道。

“刘金沙?好名字。桂花,把锅里的糊糊盛两碗,怕是饿好几天了吧?”常宝山吩咐道。

桂花把刘金沙扶到屋里,又去厨房盛了两碗糊糊。刘连峰和儿子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刘金沙舔着碗边儿,仰起头问:“桂花姐,还有吗?”

桂花摇摇头,看了看他,又看了看爹,有些为难地说:“要不,爹,我再去弄点?”

常宝山又叹了口气,说道:“孩子,不是大叔小气,你们爷俩怕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不敢吃多,吃多会胀死的。明天,明天大叔给你蒸馍馍吃。”

刘金沙听了,不再说话,趴在炕上很快就睡着了。

常宝山说:“闺女,就让这娃子先睡一会儿吧。我和你张叔上我那屋说会话。”

“哎,爹,就让金沙睡我屋吧。他才多大个孩子?”桂花说道。

常宝山把刘连峰领到自己屋,两人坐在炕头上,开始聊起天来。

“老哥哥,这是啥地方?”刘连峰问道。

“酒泉,再过去是玉门,只怕是出了玉门关,就真是回不来了。”常宝山说道。

“老哥哥,出玉门到阿尔泰还有多远?”刘连峰接着问。

“兄弟啊,实不瞒你说,只怕比你们从武邑来这儿不会少,总有四五千里路吧。”常宝山如实说道。

“啊?这可怎么好。只怕我走不到玉门就会死在路上了。可这娃怎么办?”刘连峰一听,心中顿时充满了担忧,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兄弟啊,我看你身子骨,怕是撑不到阿尔泰的。”常宝山看着刘连峰虚弱的样子,说道。

刘连峰一把抓住常宝山的手,焦急地说道:“老哥哥,这可怎么办?你一定要帮帮我,救救这孩子。”

“兄弟,你也先别急,听哥哥说。我在酒泉还有个小馒头铺,就在前面西关边上。也是老辈儿留下的,日子能对付过。就这么个闺女,帮着操持。不如,你们父子先留下,等你把身子养养好再朝前面去。你看咋样?”常宝山说道。

刘连峰一听,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暖流,“咕咚”一声就给常宝山跪下了。

常宝山吓了一跳,赶紧去扶他,说道:“兄弟,你这是干什么?快起来,快起来。”

“老哥哥,你就是我们老刘家的救命恩人啊。我刘连峰下辈子做牛做马报答。”刘连峰激动地说道。

“兄弟,快别这么说。”常宝山拉着他坐在炕头上,犹豫了一下,说道:“兄弟,我也是有私心。看着金沙这孩子有点福相,想着给闺女招个上门女婿,老了也有个依靠。你要是不介意的话……”

“中啊,老哥哥,中。你要看上娃,是他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成,我答应了。我先养几天,养好了就走,养不好,就麻烦老哥哥,找张席子把我埋了吧。”刘连峰说道,眼中既有感激,又有一丝无奈。

“看看,亲家,说什么话?你放宽心养着。今儿,你先睡我这屋,咱们老哥俩挤挤,明儿,我带着闺女把西关铺子后面的杂物间收拾出来。”常宝山说道。

“多谢亲家哥哥。”刘连峰感激地说道。

“走一天了,兄弟,你先歇着,我去闺女屋告诉她一声。”常宝山说着,拉开门走了出去。

千里寻真讲到这里,稍稍停顿了一下。宣仪安迫不及待地问道:“然后呢?刘连峰和刘金沙就留在酒泉了吗?他们后来怎么样了?”

鹿鸣也好奇地看着千里寻真,等待着她继续讲述这段西行路上的故事。而千里寻真则微微一笑,卖了个关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鹿鸣笑着说,“你是成心的吧?”

千里寻真吐吐舌头,“我总要喘口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