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跨越千年的约定>第3章:暗流潜藏

第3章:暗流潜藏

大宋皇宫内殿,金瓦红墙,雕梁画栋,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威严而庄重的气息。殿内香烟袅袅,淡淡的熏香弥漫在空气中,萦绕在众人鼻尖。巨大的盘龙柱上,金龙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要腾空而起。朝臣们身着色彩各异却又等级分明的官服,整齐地排列在殿下,静候着皇帝的旨意,整个内殿弥漫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就在众人对封禅筹备各抒己见之时,八贤王赵元俨身着一袭玄色锦袍,锦袍上绣着精致的暗纹,腰间的明黄玉带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头戴一顶造型古朴的束发冠,更衬得他身姿挺拔,气宇轩昂。他不紧不慢地向前迈出几步,站定后,双手抱拳,向着高坐龙椅之上的宋真宗赵恒行了一礼,目光坚定而自信,声音沉稳而有力:“陛下,泰山封禅,乃国之大典,意义非凡。如今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其中细节繁杂,容臣细细道来。”

赵恒微微坐直了身子,脸上露出期待的神情,目光温和地看着赵元俨,微微颔首道:“八弟但说无妨,朕听你详陈。朕正盼着听听你这胸有丘壑之人的见解呢。”

赵元俨微微欠身,清了清嗓子,双眉微微扬起,神色郑重地继续说道:“陛下,臣以为此次封禅,当以简约庄重为要。我大宋虽国力渐盛,但仍需体恤民情,切不可因一场大典而劳民伤财。在祭祀流程方面,应严格遵循古制,一丝一毫都不可随意更改。臣已命人仔细查阅典籍,日夜钻研,务必确保仪式的每一个环节都合乎礼法,不敢有半点疏漏。”他的声音如同洪钟,在殿内回荡,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这时,站在朝臣队列中的一位身着紫色官服的大臣,眼睛一亮,向前倾了倾身子,脸上露出敬佩之色,忍不住脱口而出:“八贤王所言极是,祭祀之事,关乎天地神灵,确实容不得半点马虎。若有差池,恐遭天谴,八贤王思虑周全,实乃我大宋之幸啊!”周围的大臣们也纷纷投来赞同的目光,有的微微颔首,脸上带着认可的微笑;有的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赵元俨的见解,其中一位年轻大臣眼睛里闪烁着钦佩的光芒,不住地点头,嘴里还小声嘀咕着:“八贤王果然名不虚传。”

赵元俨目光扫视了一圈殿内的大臣,微微眯起眼睛,接着说道:“陛下,关于人员安排,臣已精心挑选了一批忠诚可靠、武艺高强的侍卫,他们对陛下忠心耿耿,且个个身手不凡,定能在随驾前往泰山时,全力保护陛下的安全。同时,在泰山沿途的各个要道,臣也安排了重兵把守,设置了层层关卡,对过往行人进行严格盘查,定能将心怀不轨之人拒之门外,保陛下封禅之行一路顺遂。”

赵恒满意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轻轻拍了拍扶手,说道:“八弟考虑得如此周全,朕心甚慰。有你在,朕此次封禅便可高枕无忧了。朕就知道,这等大事交给你,是再合适不过了。”

赵元俨谦逊地笑了笑,微微拱了拱手,说道:“陛下谬赞,此乃臣分内之事。此外,封禅所需的祭品和器物,臣也已安排专人负责筹备。每一件祭品,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确保品质上乘,符合规制。同时,为了宣扬我大宋的国威和陛下的圣德,臣还安排了专人负责此次封禅的宣传工作,让天下百姓都能感受到我朝的盛世气象,使民心归附,共襄盛举。”

就在赵元俨侃侃而谈之时,殿内一角,枢密使王钦若、参知政事丁谓和礼部侍郎林特三人却神色异样。

枢密使王钦若,身形微胖,此时他的脸上堆满了虚假的笑容,眼神却透露出一丝嫉妒和怨恨。他的小眼睛滴溜溜地转动着,不时瞟向赵元俨,嘴巴微微撇了撇,双手不自觉地握紧又松开,肥硕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心中暗自思忖:“这八贤王如此得宠,在陛下面前大放异彩。若此次封禅让他大功告成,日后我们在朝中的地位可就岌岌可危了。不行,必须想个办法打压打压他的气焰。哼,看他能得意到几时!”

参知政事丁谓,瘦高的身形微微佝偻着,眉头紧锁,眼神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他用手指轻轻敲打着身前的朝笏,凑到王钦若耳边,压低声音说道:“王大人,这八贤王确实难缠,把封禅之事安排得滴水不漏。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如此大包大揽,难免会有疏忽之处。我们只需耐心等待,寻找机会,定能让他在这件事上栽跟头。到时候,陛下对他的信任也会大打折扣,我们的机会就来了。”他说这话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阴笑,同时还警惕地瞥了瞥四周,生怕被人听到。

礼部侍郎林特,脸上则露出一丝焦虑和无奈的神情。他微微咬着嘴唇,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忐忑。他偷偷看了看王钦若和丁谓,微微向前挪了挪步子,小声说道:“二位大人,八贤王全权负责封禅筹备,我这个礼部侍郎在这件事上竟插不上手。王大人和丁大人若怪罪下来,我该如何是好?不行,我得想办法做点什么,让你们知道我并非无能之辈。还请二位大人指点一二,给我指条明路啊。”他说罢,双手紧紧地攥着朝笏,脸上满是祈求的神色。

王钦若瞥了林特一眼,微微皱了皱眉头,低声说道:“林侍郎,你也别太着急。这八贤王虽然厉害,但我们也不是毫无办法。你主管礼部,对祭祀之事熟悉,这就是你的优势。好好想想,从这方面入手,说不定能找到他的破绽。”说罢,他摸了摸自己的下巴,眼睛里闪烁着狡黠的光芒。

丁谓也在一旁附和道:“是啊,林侍郎,只要你能抓住机会,立了功,我们自然不会亏待你。好好表现,别让我们失望。”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轻轻敲打着朝笏,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阴谋。

林特连忙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说道:“多谢二位大人指点,我明白了。我一定仔细谋划,不会让二位大人失望的。”他说这话时,脸上挤出一丝笑容,但笑容中却难掩紧张和不安。

三人心中各怀鬼胎,表面上却都装作认真听着赵元俨的汇报。王钦若不时微微点头,装作赞同的样子,嘴里还小声嘟囔着:“嗯,说得有道理。”同时,他的脚在地上不安分地蹭来蹭去;丁谓则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闪过一丝阴鸷,面无表情地看着前方,手指有节奏地敲打着朝笏;林特则微微低着头,眼神游离,心中忐忑不安,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还不时地用手帕擦拭额头上的汗珠。

八贤王赵元俨心思敏锐,虽然专注于向皇帝汇报,但那三人的异样神态还是没能逃过他的眼睛。他心中暗自警惕,眼神中闪过一丝冷意,但表面上却依旧神色从容,继续说道:“陛下,目前封禅的筹备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仍有许多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臣会继续努力,确保大典顺利举行。臣定当不遗余力,为陛下分忧解难。”

赵恒满意地说道:“八弟,有你操办此事,朕就放心了。诸位爱卿,若对封禅之事还有其他建议,尽可提出。朕希望集思广益,把这封禅大典办得风风光光。”

这时,一位年迈的大臣颤颤巍巍地走出队列,双手抱拳,微微躬身行礼后说道:“陛下,老臣以为,封禅途中的饮食起居也需格外注意,务必保证陛下和随行人员的饮食安全和舒适。这一路舟车劳顿,若饮食上出了问题,影响了陛下和众人的身体,那可就不妙了。”说罢,他微微抬起头,脸上满是忧虑的神情,眼神中透露出对皇帝的关切。

赵恒点了点头,神色凝重地说道:“爱卿所言有理,此事就交由内务府负责,务必安排妥当。内务府总管,你可要好好办,若有差池,定不轻饶。”

内务府总管连忙出列,跪地磕头道:“陛下放心,奴才定当尽心竭力,确保万无一失。”他的声音微微颤抖,额头的冷汗不自觉地冒了出来,显然是深知此事责任重大。

紧接着,又有几位大臣陆续提出了一些建议,有的关注封禅仪式的具体流程,有的关心沿途的道路修缮情况。提出封禅仪式流程建议的大臣,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脸上满是认真的神情:“陛下,祭祀仪式中的乐舞环节,臣以为应挑选技艺精湛的乐师和舞者,以展现我朝的文化风采。”

另一位关心道路修缮的大臣,则微微皱着眉头,眼神中透露出担忧:“陛下,通往泰山的道路有些路段年久失修,若不及时修缮,恐会影响陛下的车驾通行,还请陛下下令尽快修缮。”

赵元俨都认真倾听,不时微微皱眉思考,而后给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尽显其贤王风范:“关于乐舞,需严格筛选,且不可过于奢华,应以体现庄重肃穆为主。道路修缮之事,可调配附近州县的民夫,抓紧时间修缮,同时要注意保障民夫的劳作安全和饮食供应。”

而王钦若、丁谓和林特三人则在一旁冷眼旁观,心中却在暗自谋划着如何给赵元俨制造麻烦。王钦若不时与丁谓交换一个眼神,那眼神中充满了算计和阴谋;林特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观察着两人的表情,心中盘算着如何迎合他们的想法,以获得他们的认可,他的手不停地捏着衣角,显示出内心的紧张。

此时,殿外突然刮起了一阵风,吹得殿内的烛火微微摇曳,光影在众人的脸上跳动。一阵寒意顺着众人的脊梁骨升起,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赵元俨微微皱了皱眉头,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但他很快便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继续与大臣们讨论着封禅之事。

随着朝会的进行,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阳光逐渐西斜,透过窗棂洒在殿内的光影也渐渐变长。然而,这场关于泰山封禅的讨论却仍在继续,大殿内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和立场而努力,表面的和谐之下,隐藏着的是权力的角逐和利益的纷争。

八贤王赵元俨深知此次封禅责任重大,不仅关乎大宋的国运,也关乎自己的声誉和皇帝的信任。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全神贯注地应对着大臣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建议。而王钦若、丁谓和林特三人也在等待着时机,准备随时给赵元俨致命一击。

在这充满变数的朝会中,众人的命运仿佛被一张无形的大网所笼罩,未来的走向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而泰山封禅大典的筹备之路,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一场激烈的较量正悄然逼近,等待着他们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