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禅大典的筹备期间,王钦若等人妄图破坏封禅的阴谋已被成功挫败,相关涉事人员也都处于严密监控之下。然而,潜在的危险并未彻底消除,一丝不安的气息仍隐隐弥漫在空气中。
为了此次意义重大的封禅大典,朝廷精心组织了庞大的队伍。封禅的仪仗队庄重威严,3000护卫军军容整肃,他们肩负着护送宋真宗赵恒前往泰山祭天封禅的重任。浩浩荡荡的队伍踏上了行程,所经之处,皆是百姓们热烈的迎送和虔诚的祈愿。
队伍首先来到了开封祥符。祥符的街道整洁一新,道路两旁摆满祭祀用品。百姓们身着传统华美服饰,自发聚集两侧。街道中心的祭祀台上,三牲祭品摆放有序,整只的牛羊猪精心装饰,旁边新鲜水果与精致糕点香气飘散。香炉中香烟袅袅升腾,百姓们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眼神专注敬畏,向着天空和皇帝仪仗队行礼。几位老者带领众人齐声诵读祈福祝文,声音洪亮,满含对国家繁荣、皇帝安康的祈愿。
离开祥符区,队伍抵达杞县。在广袤田野间,百姓们用麦秆和鲜花搭建起大型祭祀坛,坛上五彩旗帜迎风招展。百姓们将金黄小麦、饱满玉米等自家收获的粮食,整齐摆放在祭祀坛上作为祭品。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手持嫩绿柳条编织的花环,献给路过的仪仗队。妇女们则在一旁忙碌地制作各种面食,有造型可爱的动物馒头和象征吉祥的花糕,整个场面充满田园气息,百姓们以此表达对封禅大典的祝福和对国家的热爱。
队伍行至菏泽,这座牡丹之乡以独特方式迎接皇帝。城门口,百姓们用娇艳牡丹搭建起美轮美奂的祭祀台,台上牡丹花瓣铺成巨大“天”字,寓意对上天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祭祀台上,牡丹花蕊制作的香薰香气四溢。百姓们身着绣有精美牡丹图案的服饰,在台前翩翩起舞,舞姿轻盈优美,与天地相融。舞蹈间隙,百姓们唱起悠扬歌曲,歌颂皇帝圣明和国家繁荣昌盛。
随后,队伍来到梁山县。梁山脚下,百姓们搭建起极具特色的山寨式祭祀台,台上挂满虎皮、豹皮等兽皮,威风凛凛。百姓们身着粗布麻衣,头戴毡帽,手持火把,举行盛大篝火晚会。他们将捕获的猎物作为祭品摆放在祭祀台上,祈求天地保佑国家平安、百姓幸福。宋真宗赵恒饶有兴致,亲自走上这座充满民间特色的祭台,神情庄重地斟酒三杯,向着苍天虔诚祭祀,表达对天地的敬畏和对国家的祝福。
最后,队伍到达肥城。肥城街道两旁摆满新鲜诱人的桃子,一片粉色景象。祭祀台上,百姓们用桃子精心堆砌成高大雄伟的宝塔,象征吉祥长寿。还用桃木制作了桃木剑、桃木梳等精美工艺品作为祭品摆放台上,他们坚信桃木能辟邪,保佑封禅大典顺利。祭祀台前,一场精彩纷呈的桃文化表演正在进行,演员们穿着色彩鲜艳服装,表演与桃子相关的舞蹈和戏曲,充满浓郁桃乡特色,表达着对皇帝的美好祝福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封禅当日,泰山脚下,气氛庄严肃穆。三军将士身着锃亮的铠甲,如同一座座钢铁雕像,整齐排列,宛如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散发着威严的气息。封禅仪仗队步伐整齐,神情庄重肃穆,缓缓前行,彰显着皇家的至高威严与无上庄重。道路两旁,人山人海,百姓们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伸长脖子,翘首以盼,眼中满是敬畏与期待的光芒,期待着这场盛大的仪式能够为国家带来福祉,为百姓带来安宁。
然而,就在这看似和谐、庄重的场景中,危机悄然降临。人群之中,混入了不明身份的不轨之人。其中一人,趁着仪仗队行进的间隙,如鬼魅般迅速地抽出利刃,眼神凶狠,猛地扑向御辇,意图行刺皇帝。侍卫们反应迅速,如同猛虎下山一般,瞬间扑上前去,将刺客死死按住。尽管刺客被成功制服,但他却紧咬牙关,满脸倔强,拒不招供幕后指使,仿佛在守护着一个不可告人的惊天秘密。
赵元俨当机立断,立刻加强戒备,迅速派遣家将王勤率领两百亲兵,手持利刃,神情警惕地踏入前方密林,仔细搜索,以防贼人逃脱或是存在其他阴谋。他深知,在这关键时刻,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危及皇帝的安全和封禅大典的顺利进行。
封禅仪式在紧张的戒备中继续进行,赵恒端坐于龙辇之中,神情沉稳,缓缓向泰山之巅行进。赵元俨策马紧跟在龙辇一旁,他双目如鹰,锐利的目光扫视着周围的一草一木,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异常情况。他心中默默祈祷封禅大典能够圆满成功,同时暗自下定决心,定要确保皇帝的安全。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专注,仿佛在向周围的一切潜在威胁宣告:有我在,大典定能顺利进行,皇帝定能安然无恙。
队伍沿着山林间的小路蜿蜒前行,周围树木郁郁葱葱,枝叶繁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鸟雀在枝头欢快地鸣叫着,仿佛也在为这盛大的封禅大典欢呼喝彩。然而,这宁静祥和的氛围很快被打破。
当队伍行进到山林间的一处开阔地时,突然,一阵急促的嘈杂声从山林中传来,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原本在枝头欢快鸣叫的鸟雀被惊起,扑腾着翅膀四散飞去。紧接着,一只浑身雪白的小银狐慌不择路地窜到了大路上。它的眼睛里闪烁着恐惧的光芒,耳朵高高竖起,尾巴紧紧地贴在身后,浑身瑟瑟发抖,显然是受到了极大的惊吓。
小银狐的出现让整个队伍为之一顿,军士们纷纷勒住缰绳,马匹前蹄高高扬起,发出阵阵嘶鸣。军士们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手中的兵器微微晃动,仿佛在面对一个未知的威胁。宋真宗赵恒也从御辇中探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只突然出现的小银狐,微微皱眉,轻声问道:“这是何物?怎会突然出现在此处?”
赵元俨策马向前,挡在御辇前方,目光如炬,紧紧盯着那只小银狐,沉声道:“陛下莫惊,待臣查看一番。”说罢,他翻身下马,脚步沉稳地朝着小银狐走去。然而,众将士却突然发声大喊,那尖锐的声音在山林间回荡,吓得小银狐浑身瑟瑟发抖,转身拼命逃窜。身后有将士已经拉弓搭箭,朝着小银狐射去。那箭矢带着呼啸的风声,划破空气,朝着小银狐飞去。不料小银狐十分机敏,左蹦右窜,快如闪电,朝着密林深处奔去。十数个士兵,一边继续策马追赶,一边继续射箭,如雨般的箭矢朝着小银狐方向激射而去,却全都落空。
不料龙辇上的赵恒居然来了兴致,居然取下辇上一把硬弓,朝着林子缝隙里闪过的一道白影,一箭射去。小银狐微微一顿,消失在密林里。赵恒大声下令:“有擒得此物者,朕有重赏。”身边众军士发声大喊,兴致勃勃地纷纷朝着林中追赶而去,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仿佛那小银狐已是囊中之物。
赵元俨心有不忍,又不能公然违抗皇帝的命令,只能随着策马追进密林。他转头看向周围的军士,下令道:“仔细查看周围,看是否有异常。”军士们得令后,纷纷散开,手持兵器,小心翼翼地在周围搜索起来。他们拨开草丛,查看树木背后,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专注与警惕。
就在这时,一名军士突然喊道:“王爷,这边有血迹!”赵元俨闻言,立刻起身,朝着那名军士的方向走去。小银狐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紧紧跟在赵元俨的身后。众人来到那片有血迹的地方,只见地上有一滩鲜血,血迹蜿蜒向山林深处。赵元俨蹲下身子,仔细查看了一下血迹,沉声道:“这血迹尚新,并不似刚才小银狐的血迹,倒像是人血,定是有受伤之人往这边来了。”
说罢,他站起身来,看向周围的军士,下令道:“随我往山林深处查看一番,务必小心。”说罢,他策马奔到御辇旁,对赵恒抱拳道:“陛下,似是林中有人,当速将军士召回加强戒备,臣前去查看一番,很快便回,还请陛下在此稍作等候。”赵恒微微点头,道:“不过一两个贼子,贤王小心,速去速回。别忘记将小银狐也给朕带回来。”
赵元俨应了一声,翻身上马,带着几名军士,沿着血迹的方向,朝着山林深处追去。小银狐在后面紧追不舍,它的四条小腿快速奔跑着,尾巴微微晃动,仿佛在努力跟上赵元俨的步伐。
山林深处,树木更加茂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诡异的光影,仿佛隐藏着无数的秘密。赵元俨等人小心翼翼地前行着,眼睛紧紧盯着周围的动静,每一个细微的声响都能引起他们的高度警觉。
突然,前方传来一阵微弱的声响,像是有人在痛苦地呻吟。赵元俨立刻抬手示意众人停下,他眯起眼睛,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只见前方不远处的灌木丛中,似乎有一个身影在晃动。
赵元俨下马,手持长剑,缓缓朝着灌木丛走去。他的脚步轻盈,没有发出一丝声响,仿佛一只潜行的猎豹,准备随时出击。当他靠近灌木丛时,猛地伸手拨开枝叶,只见一个身着黑衣的人躺在地上,身上满是血迹,手中还握着一把匕首。
那黑衣人见有人靠近,眼中闪过一丝凶光,挣扎着想要起身,却因伤势过重,又倒了下去。赵元俨看着那黑衣人,沉声道:“你是何人?为何在此?”那黑衣人咬紧牙关,不发一言,脸上露出倔强的神情,仿佛在坚守着自己的秘密,不愿透露一丝一毫。
赵元俨皱了皱眉头,转头看向身后的军士,道:“将他绑起来,带回去审问。”军士们得令后,立刻上前,将那黑衣人绑了起来。就在这时,赵元俨隐隐看到小银狐在林中闪过,他不由得楞了一下,还是选择放弃追捕小银狐,转身朝着来时的方向走去,军士们押着那黑衣人,跟在他的身后。
回到队伍中,赵元俨将那黑衣人的情况向赵恒禀报了一番。赵恒微微皱眉,道:“看来这山林之中,果然还有隐情。”赵元俨点头道:“陛下所言极是,臣定会严加审问,查出真相。”
赵元俨看了看周围的军士,下令道:“继续前行,务必小心戒备。”队伍重新启程,朝着泰山之巅行进。一路上,赵元俨不时心中暗自思索着这一系列的事情。那黑衣人的身份,小银狐的出现,以及刺客行刺之事,看似毫无关联,却又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随着队伍的前行,泰山之巅渐渐近了。周围的景色也变得更加壮丽,山峰巍峨耸立,云雾缭绕其间,仿佛仙境一般。军士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他们知道,封禅大典的关键时刻即将到来。
当队伍来到泰山之巅时,早已等候在此的官员们纷纷上前迎接。赵恒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走下龙辇。他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皇冠,神情庄重而威严,仿佛整个天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封禅仪式正式开始,赵恒在祭台上,对着天地神明,宣读祭文。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在泰山之巅回荡,仿佛在向天地宣告大宋的威严与昌盛。赵元俨站在一旁,手持佩剑,目光如鹰,扫视着周围的一切。他的心中,既有对封禅大典顺利进行的期待,又有对潜在威胁的警惕,时刻准备着应对任何突发情况。
就在封禅仪式进行到关键时刻时,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山下传来。众人纷纷转头望去,只见一骑快马如离弦之箭般朝着山顶冲来。那骑手的身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带着某种紧急的使命。
赵元俨心中一紧,立刻抽出佩剑,挡在赵恒身前。他大声喝道:“来者何人?”那骑手在离众人不远处勒住缰绳,翻身下马。他手持一封书信,高声喊道:“陛下,边关急报!”
赵恒微微皱眉,示意身旁的太监将书信呈上。太监接过书信,小心翼翼地呈递给赵恒。赵恒打开书信,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仿佛遭遇了沉重的打击。
“陛下,何事?”赵元俨见状,忙问道。赵恒将书信递给赵元俨,沉声道:“辽军犯边,已破我数座城池,正朝着京城方向而来。”
赵元俨接过书信,快速浏览了一遍,心中大惊。他立刻道:“陛下,封禅大典暂且中断,臣立刻调遣兵马,前去抵御辽军。”赵恒微微点头,道:“贤王速去,务必守住边关,保我大宋江山。”
赵元俨应了一声,转身对着周围的军士们大声下令道:“立刻整队下山,准备出征!”军士们得令后,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收拾好仪仗,整队下山,动作整齐而迅速,展现出了良好的军事素养。
封禅大典被迫中断,众人纷纷下山。泰山之巅,只剩下一片狼藉。那祭坛上的香火还在燃烧,似乎在诉说着这场大典的不圆满,也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而默哀。
赵元俨骑着马,心中思绪万千。他深知,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挑战和危险,但他也坚信,自己定能带领大宋的将士们,击退辽军,保卫大宋的江山。
山林间,鸟雀的鸣叫似乎也变得急促起来,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而担忧。前方将士再次发喊起来。赵元俨策马来到队伍前方,却见路当中斜躺着一只受伤的银狐,一支箭正正插在后腿上,鲜血淋漓,银狐已经奄奄一息。有个士卒举着刀超前走去,嘴里说,“刚才陛下有旨,谁带回此狐有重赏。”一群士卒立刻拔腿朝着银狐奔去,他们的脸上露出贪婪的神情,仿佛那重赏已经到手。
赵元俨心中大急,立刻发声阻止。“都站住!此乃泰山神物,切不可伤她性命。”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一众军士闻言纷纷止步,他们看着赵元俨,眼中露出一丝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