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赵恒筹备封禅大典,率领着浩浩荡荡的人马,行进在下山的山林之间。此时,山林中的鸟雀急促地啼鸣着,声音在密林中回荡,仿佛传递着不安的讯息。众人正有条不紊地前行,忽然,在道路中央,一只受伤的小银狐映入眼帘,它气息奄奄,命悬一线。
从远处看去,大路上的小银狐毛色如雪般纯净,在日光的映射下,那洁白的皮毛隐隐泛着清浅的银光。然而,伤痛如同毒蛇般侵蚀着它的身体,恐惧又如阴霾般笼罩着它的内心,使得它瑟缩不止。它奋力地蜷作一团,那原本蓬松柔软的尾巴此刻无力地垂落在一侧,随着微微的颤抖轻轻晃动。柔软的腹部伴随着细微而急促的呼吸,一起一伏,仿佛随时都会停止。
众军士行至此处,原本整齐划一的队伍瞬间骚乱起来。一些军士猛地勒紧缰绳,马匹前蹄高高扬起,发出一阵嘶鸣。这些军士的眼中闪烁着贪婪与兴奋的光芒,仿佛看到了一个能够领赏的绝佳机会,那眼神如同饿狼见到猎物一般。而另一些军士则面露惊恐之色,神情紧绷,脸上的肌肉微微抽搐着。他们的身体不自觉地向后缩了缩,仿佛小银狐是一个可怕的怪物。一时间,气氛陡然变得凝重起来。
短暂的惊愕过后,一些迷信的军士们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们彼此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这狐儿无端出现,定是上天警示!”一名军士压低声音,脸上满是忧虑之色,目光不时地瞥向小银狐,仿佛那是一头洪水猛兽,随时都会扑上来。其余的军士纷纷点头附和,队伍中顿时议论声嘈杂起来。部分军士甚至策马向前,手中的兵器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他们口中大声呼喝着,试图用声音和兵器的威慑力驱赶或捕获小银狐,以消除他们心中所谓的不祥之兆。
小银狐被这突如其来的阵势吓得浑身剧烈颤抖,身子不停地颤动着。它的双耳紧紧地贴在脑袋上,那对犹如黑宝石般明亮的眼睛,此刻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恐惧阴霾。它的眼睛不时地转动着,警惕地扫视着周围的军士,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无助。
恰在这紧张的时刻,八贤王赵元俨高声一喝:“休得莽撞!”声音如洪钟般响彻四周。他一边出声制止众军士的鲁莽行径,一边迅速地翻身下马,步伐沉稳而坚定,大步流星地朝着小银狐走去。小银狐瞬间全身缩成一团,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双耳笔直地竖起,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之间,身体微微向后缩着,似乎想要尽最大的努力远离这些充满威胁的人类。
赵元俨心中涌起一阵不忍,他缓缓地蹲下身子,动作轻柔而缓慢,仿佛生怕自己的一举一动会惊吓到这脆弱的小生命。随后,他轻轻地将狐儿抱入怀中,小银狐在他的怀中微微挣扎了一下,感受到他的温柔与善意后,便不再动弹。赵元俨一边着手为小银狐疗伤,一边用温和而低沉的声音对狐儿说道:“狐儿,元俨为你拔出箭簇,会有些许疼痛。你且忍耐片刻,待箭簇取出,元俨再为你仔细包扎。”他的声音仿若春日里的柔风,带着一股安抚人心的力量。
那狐儿似乎听懂了他的话,一双明亮的眼睛中闪过盈盈泪光,仿佛是在回应赵元俨的关怀。赵元俨身为马上将军,身边一直常备着创伤之药,也略通一些疗伤之术。他从腰间的皮囊中取出一柄匕首,那匕首寒光闪烁,刃薄而锋利。他先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小银狐的背部,试图让它放松下来。而后,他小心翼翼地将匕首凑近箭簇,缓缓地将箭簇剜出。狐儿吃痛,身体微微战栗着,发出几声微弱的呜咽声,四肢也不自觉地抽搐了几下。
元俨一边为它疗伤,一边不停地安抚道:“狐儿,莫要乱动,上了白药便会好起来的。”说完,他放下匕首,从皮囊中取出一个白色的药瓶,拧开瓶盖,倒出些许白色的药粉,均匀地撒在小银狐的伤口上。药粉一接触到伤口,小银狐便微微一颤,似乎感受到了药力的生效。
元俨手脚十分利落,他迅速地用一块干净的布擦拭着银狐创口周围的血迹,又割开自己锦袍的内里,撕下一条长长的布。他的动作娴熟而轻柔,双手微微颤抖着,生怕一个不小心弄疼了小银狐。他将布条的一端压在伤口上,然后一圈一圈地仔细缠绕着,手法娴熟而紧密,确保布条不会轻易松脱。包扎完毕后,他轻轻地拍了拍小银狐的脑袋,而后将其放于地上。也算是这狐儿命不该绝,赵恒的一箭射中了它的左腿根部,并未伤及要害。赵元俨顺利地取出箭簇,敷药包扎,小银狐的伤口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与此同时,已有军士急忙赶去禀报宋真宗赵恒。“陛下,我等已寻得小银狐,正欲带来见陛下,却被八贤王阻拦。”那军士跪在地上,低下头,声音中透着明显的不满与委屈。
赵恒闻言,心中大感好奇,他迅速下了龙辇,从军士手中接过马匹,动作矫健而利落,翻身上马。他策马快速赶至前方,便看到赵元俨已经用匕首割开小银狐后肢箭矢附近的皮肉,取出了箭矢,正在细心地敷上金疮药,进行包扎。
有军士见陛下驾临,便又欲再次上前抓拿小银狐,却被赵恒及时制止。“莫要打扰八贤王。”赵恒的声音威严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势。他极欲知晓皇弟究竟作何打算,便勒住缰绳,静静地在一旁观望。
此时,银狐已经恢复了一些力气,能够跑动了。但见那银狐强撑着伤痛,如人一般努力地立起身子,身体微微摇晃着,却竭力保持着平衡。它对着赵元俨连鞠三躬,动作虽然显得有些笨拙,却满含着深深的诚意。一双泪眼朦胧,似有恋恋不舍之意,它紧紧地盯着赵元俨,眼中充满了感激与眷恋。
赵元俨微笑着向它挥了挥手,说道:“此白狐竟懂得感恩。速去逃命罢,愿上苍护佑你千年无恙!”他的声音中带着欣慰与祝福,脸上洋溢着温和的笑意。
那狐儿再次将两只前肢置于胸前,连连稽首,随后转身朝着深山奔去。它的身影在山林间一闪即逝,很快便消失在了众人的视线中,只留下一片寂静的山林。
赵元俨这才转身,缓步走到赵恒面前,稽首说道:“启禀圣上。天子祭天,当怀体恤万物生灵之心,存好生之德。此狐现于路中,应视为祥瑞之兆。今已中圣上一箭,已现血光之灾。若蒙上苍垂怜,或可存活,万不可再让军士拿获,断其生路,否则恐触怒上天。望圣上开恩,饶其性命。”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眼神中透着对生命的敬重与敬畏。
然而,部分军士心中的不满并未消除。一名军士踏出一步,微微欠身,眼中闪过一丝不满,说道:“陛下,八贤王此举虽显仁爱,可这狐儿突然出现,实乃不祥之兆。封禅大典关乎国运,若因这狐儿致大典有失,恐遭天下耻笑。八贤王阻拦我等拿获狐儿,实非妥当之举。”
另一军士也随声附和道:“陛下,八贤王太过妇人之仁。我等本可除去这狐儿,以绝后患,保封禅之行顺遂。如今放其离去,倘若真有灾祸降临,该当如何是好?”
更有军士在一旁小声嘀咕着:“八贤王此举,怕是坏了大事。”
这些言语虽然不敢高声说出,但在这寂静的山林间,还是隐隐传入了赵恒与赵元俨的耳中。
真宗对赵元俨信任有加,他笑着说道:“皇弟果然担得起贤王之名,便依皇弟所言。众军士无需再议此事,封禅大典乃国之重事,需心怀敬畏,不可随意杀生。”
正在此刻,一匹快马如疾风般疾驰而来,一名军士迅速翻身下马,单膝跪地禀报:“启禀陛下,前面来报,那支北辽军队,忽然不战,而后自行退去。”
赵恒听闻,不由得扶额大笑,脸上满是喜悦之色:“果然是天佑大宋,辽军居然自行退兵了。”
赵元俨也不由得大大松了一口气,他本想即刻赶去退敌,却不料想,敌寇居然自行退去,这让他心中暗自诧异,不知其中究竟有何原委。
整支队伍顿时欢呼起来,欢呼声在山林间回荡。大军朝上走的步伐也变得轻松了许多。
历经多日的艰难跋涉,终于迎来了封禅大典的吉时。泰山脚下,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无数的军士整齐地列队,他们身着鲜亮的甲胄,手持长戈,犹如一座座黑色的雕像,静静地守卫着这神圣的仪式。祭坛修筑在泰山之巅,由洁白的大理石砌成,四周雕刻着精美的云纹与龙凤图案,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圣洁的光芒。
宋真宗赵恒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冕旒,神情庄重而肃穆。在众臣的簇拥下,他缓缓地向着祭坛走去。每一步都迈得沉稳而有力,仿佛肩负着天下苍生的期望。赵元俨紧跟在他的身后,目光坚毅,时刻守护在皇帝的身旁。
行至祭坛前,赵恒在主祭官的引导下,净手焚香。他双手虔诚地捧起香烛,高高举过头顶,向着苍天深深鞠躬。香烟袅袅升腾而起,仿若人与天之间的信使,传递着人间的敬意与祈愿。
随后,赵恒登上祭坛,开始宣读祭文。他的声音洪亮而清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朕以微末之躯,承祖宗基业,君临天下万民。今封禅泰山,祈愿上苍庇佑我大宋江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富民安。愿百姓安居乐业,远离战乱之苦;愿社稷繁荣昌盛,永享太平之福。”
祭文读罢,众人纷纷跪地叩拜。刹那间,山谷间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磕头声。紧接着,各类祭品被恭敬地献上祭坛,有肥嫩的牛羊,有醇香的美酒,更有精美的丝绸与璀璨的珠宝。这些祭品,象征着人间的富足与对上天的感恩之情。
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天空中突然出现了奇异的景象。原本晴朗的天空,渐渐被五彩的霞光所笼罩。一道道绚丽的光芒从云层中射出,仿若上天对封禅大典的回应。众人见状,皆惊叹不已,认定这是祥瑞之兆,纷纷跪地,感恩上苍的恩赐。
此时,鼓乐声悠扬地响起,那美妙的旋律在山谷间回荡。一群身着华服的舞者登上祭坛,她们翩翩起舞,舞姿优美而灵动。舞者们的动作整齐划一,仿佛是在与天地共舞,抒发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封禅大典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个环节都庄严肃穆。最后,赵恒将祭天的诏书郑重地埋入地下,寓意着将人间的祈愿传达给大地。至此,封禅大典圆满礼成。
赵恒站立在祭坛之上,俯瞰着脚下的大地与臣民。他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宋王朝繁荣昌盛、百姓幸福安康的美好景象。赵元俨也微微点头,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对天地的敬畏、对国家的担当。
在众人的簇拥下,赵恒缓缓走下祭坛。他的步伐坚定而自信,仿若带着上天的使命,要将这祥瑞之兆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大队人马开始下山,一路上,军士们步伐整齐有力,仿佛在守护着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
而那曾被赵元俨救下的小银狐,此刻正藏身于山林的深处,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它的眼中闪烁着感激光芒,似在为赵元俨与大宋王朝祈福。随着大队人马的离去,山林重归往日的宁静,可封禅大典的庄严神圣,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间,成为了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