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7日凌晨3点07分,整个世界都在沉睡,安静得连根针掉地上都能听见。可紫金山实验室的核心区域却热闹得很,灯火通明,亮得晃眼。陆明远穿着无菌服,站在这个到处透着未来感的地方,周围全是闪着幽幽蓝光的量子计算机矩阵,还有一堆复杂得让人眼花缭乱的仪器设备。
突然,陆明远手腕上的智能手环剧烈地抖动起来,发出尖锐的嗡鸣声,一下子打破了原本的寂静。他赶忙低头看,只见手环的石墨烯屏幕上,“心率193”这几个数字正散发着诡异的红光,就好像要把屏幕给烧穿似的。他的目光一下子就被这数字吸引住了,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193,这个看似普通的数字,却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他记忆深处那些尘封已久的角落。他心里明白,这正是祖父陆维钧那封俄语密码信里的第193个字符,而这个字符,又恰好对应着《实业救国歌》第三段第七句——“沪江儿女铁骨铮” 。
就在这时,量子计算机发出一阵低沉的警报声,那声音听起来特别怪异,有点像刚出生的婴儿在啼哭,又凄厉又尖锐,在空荡荡的实验室里不断回荡。与此同时,巨型显示屏上突然跳出一行醒目的警示:1937年3月7日闸北战场存在逆物质残留。陆明远听到“闸北战场”这几个字,瞳孔猛地一缩。闸北战场,那可是一段被战火和鲜血浸透的历史,怎么会和现在的量子世界扯上关系呢?这也太让人难以置信了。
刹那间,陆明远感觉胸口一阵发烫,他下意识地把手伸进无菌服口袋,摸出了那枚德国宝玑怀表。刚一拿在手里,1915年的铁锈味,就和2025年实验室里特有的来苏水味混在一起,一股脑儿钻进他鼻子里。这两种味道截然不同,可交织在一起后,却在他脑海里勾勒出一幅跨越百年的沧桑画面。
他轻轻抚摸着怀表,那冰冷的金属触感从指尖传来,仿佛怀表在跟他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在紫外线的精准照射下,怀表表链的合金钢上,慢慢浮现出祖父陆维钧那熟悉又苍劲的笔迹。那些还没被破译的西里尔字母,沿着表链的摩尔斯刻度缓缓流动,就像长江水在血管里流淌一样,传递着家族的神秘密码。
“启动量子回溯需要您的生物特征验证。”AI助手突然开口说话了,声音居然是苏州评弹的弦索调,在这个充满科技感的实验室里,显得格外有古韵。
“检测到您的肾上腺素水平,与1964年原子弹爆炸时的陆维钧教授完全一致。”陆明远听到这话,微微一愣。1964年,那可是祖父隐姓埋名投身“两弹一星”项目的关键时期,没想到自己现在的生理反应,竟然和祖父当年的经历产生了奇妙的呼应。
陆明远正想着这些事,实验室的穹顶突然发生了变化。原本光滑的表面,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撕开了一道口子,淅淅沥沥地洒下一片光雨。这些光雨亮晶晶的,闪烁着五彩光芒,看起来特别梦幻,让人有些恍惚。紧接着,1964年原子弹爆炸时那震撼人心的蘑菇云,和2013年一带一路货轮的悠长鸣笛声,在光雨中交织、缠绕,渐渐地变成了一幅神秘的基因图谱。
陆明远瞪大了眼睛,紧紧盯着这神奇的景象,恍惚间,他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他看到曾祖父陆宗盛正站在1915年的十六铺码头,双手用力撕扯着日商的棉纱。那些纱线在晨光的照耀下,竟然爆出了星星点点的蓝色火星。而在这些火星当中,陆明远惊讶地发现了,自己在实验室里调试量子计算机的倒影,就好像两个不同时空的画面,在这一刻重叠在了一起。
陆明远还在为眼前的景象惊叹时,手里的怀表像是受到了什么神秘力量的召唤,突然奏响了《实业救国歌》。那激昂的旋律从怀表中传出来,声波在量子云中不断震荡、扩散,慢慢地形成了具象化的旋律线,就像一条条灵动的丝带,在实验室里飘来飘去。陆明远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五代人的心跳频率,好像都在为今天的解密而一起跳动。曾祖父炸毁工厂时飞溅的火星,此刻就像烙印一样,在他的视网膜上灼烧出一幅长江流域工业重镇分布图。他觉得,这幅图说不定就是解开家族秘密的关键。
“第17次时空悖论。”AI助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这次换成了福州船政学堂的英语教材发音,听起来古朴又庄重。“1937年3月7日闸北战场存在17处数据异常。”AI助手话音刚落,实验室里的全息影像就突然扭曲变形了。在画面中,日本商人伊藤太郎的袖口闪过一抹梅花刺青。
陆明远的眼神一下子变得锐利起来,他清楚地记得,这个刺青和量子计算机里,1932年地下党员档案中的记录一模一样。这个发现让他心里冒出了无数个疑问,历史的真相到底隐藏着什么样惊人的秘密呢?
陆明远满心疑惑,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怀表,指尖触碰到表链那特殊的合金钢材质时,他心里突然有了想法。他知道,这是制造枪管的原料,而曾祖父炸毁工厂时飞溅的金属碎片,说不定此刻就藏在自己的智能手环芯片里,等着被唤醒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量子云震荡得越来越厉害,就像一锅煮沸的浓汤,马上就要把里面隐藏的奥秘揭示出来。在那翻涌的云雾中,逐渐浮现出五代人守护的密码本。陆明远的目光紧紧地盯着密码本,心脏跳得飞快,感觉都要从胸膛里蹦出来了。他努力在密码本上寻找线索,终于发现,所有谜题的答案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南京长江大桥桥墩中的红木算盘。那算盘,承载着父亲1977年投江保护敦煌文物档案的英勇事迹。此刻,它正静静地在量子计算机里分解成0和1的数据流,等待着被解读。
突然,实验室的防辐射门,毫无征兆地“轰”的一声关上了,发出沉闷又厚重的声音。与此同时,长江水在管道里奔腾的声音,和1964年原子弹爆炸的冲击波频率,产生了强烈的共振。陆明远紧紧握着怀表,全神贯注地盯着表链上的摩尔斯刻度。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刻度突然自己排列组合起来,竟然拼出了“长江密码”四个大字。而这时,他的智能手环显示的心率曲线,正好和1937年日军电台频率完全重合,就好像历史和现实在这一刻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握手。真相好像已经离他很近很近了,可又好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纱,让人看不太清楚,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