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恋

2025-04-01 11:05131856
本书由鹿阅读进行电子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第一章

晚上十点,袁丹鸫依在客厅阳台,喝着自己泡的一杯红茶,看着远方高铁呼啸而过,心中的挂念再次升起,上周二晚上这时把女儿梦晴送上了火车,连续五天晚上这时候,总不由自主地来到窗边。入秋了,夜晚有点凉,丹鸫不担心,相信梦晴能够适合大学的生活。以前这时正赶着时间去接上晚自习的梦晴回家,有时在路上,有时在家催促女儿洗澡,有时正在准备夜宵为女儿补一补身体。现在梦晴上大学了,感觉到突然停止了,也闲了,在生物钟上出现了空档,于是泡一大杯茶慢慢地品尝,虽然丹鸫的功夫茶技术相当不错,但是不喜欢在家慢慢泡,喜欢自己泡一大杯,而不是功夫茶,喜欢大口大口地喝下去,入口进胃侵心。功夫茶,一小杯一小杯,一小口小口慢慢地品,白天接待客人时,丹鸫都是这样,茶未入嘴,茶香先入心。丹鸫泡茶方法比较独特,一泡快速把茶叶浸入滚开的水壶中,再将茶叶捞起放入泡杯中,这时泡杯中已经加入了约80度的开水。在茶叶在泡杯中密封三分钟。期间这时可以用刚才水壶中浸茶叶的水为客人冲洗茶杯,这样茶香也就充满了整个房间,吸入客人的心,这也许就是功夫茶的魔力------先心,后味。

突然下起了大雨,丹鸫只得关了窗子,但还是站在窗边,看着窗外,雨已经挡住了眼线,远处已经模糊,只是不远处的路灯还有点亮光。丹鸫不情愿地回到客厅,坐在沙发上,心里总缺少了点什么。

丹鸫坐了一会,又站起,还是来到了窗边,雨没有停,只得又回到了沙发上。这样来来回回两三次,茶也喝完了,终于已近十点半点了,丹鸫不情愿地关客厅里的灯,进入卧室。

依在床上,还是打开了《唐诗宋词精选》,这些年养成了看书的习惯,这几个月对诗词感兴趣了,于是买来了这本诗词集。

接着欣赏李白的诗。丹鸫喜欢读李白的诗,李白的诗读来,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丹鸫也想在自己退休后,云游各地,览胜收心,虽然写不出李白那种的惊世之作,但也会用自己的笔,记录各地名胜。

今晚读的是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理解这首诗,必须结合写诗的背景,虽然传说比较多,但是比较统一的是,这首诗是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写的。742年李白被玄宗诏入翰林院,但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不能够为权贵所容,遭到同僚的嫉妒和陷害,两年后,李白上疏,请玄宗恩准自己还山,玄宗顺势赐金放还。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大家知道李白又被称为“酒仙”。酒后的李白吟唱出了不少创世名篇。“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是好友杜甫对他的一生的最佳写照,也道出了李白的诗情与酒意。“嗜酒见天真”,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李白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李白怀有伟大政治抱负,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却不被皇帝任用,最后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巧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也展现李白依然有着远大抱负。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此诗多写世道艰难,表达了离愁别绪。

更好地理解这首诗,需要通过了解当时李白的生活背景和经历,于是丹鸫就搜索了李白的相关故事。当然关于“赐金放还”的故事版本比较多,有一种说法,说玄宗发给李白的是一张白吃白喝的诏书,拿着诏书随意到各处驿官吃喝。当然这可能只是传说吧了。说李白临走时,玄宗赏赐金银,李白不要。最后玄宗说,这样吧,我送你一把扇子。李白接过扇子,走出长安城,来到华阴县。

华阴县的官府要刁难他,当看到李白的扇子时,吓得赶忙叩头。

这时李白才发现扇子上写了一首诗:

“江南一老叟,与朕是故友,封官官不做,赏金金不收,赐他一把扇,拿去天下游,逢州州官接,遇县县官留,那个接不到,割去项上头。”

仔细品味,就知道这传说是不真实的,不然李白后来那会流放夜郎,更不会客死他乡。

丹鸫读着诗词,并且认真标注了一下,心中难免对女儿有所牵挂,女儿梦晴遗传了自己的性格,独立性强,不同意要丹鸫送她去郑州上学,想一想当年自己也是独自背着行礼外出就学的。虽然女儿只有十八岁,但是许多方面都已经独立了,在高中时,自己工作忙时,女儿自己做菜做饭,等着妈妈回来。想到这里心里难免有些亏歉。想一想李白的这首诗的含义,是的,人的一生难免遇到许多困难,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许多挫折,只有自己努力,相信会变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