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月亮爬上山顶,升上高空了,哥哥和爸爸也已经回到屋里了。再坐了一段时间,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丹鸫也就收拾茶具,回到房间。
没有事,因为没有带回那本诗集,只能无聊地翻看浏览器,这时突然微信上有一条加好友的通知,对方是通过通讯录方式添加的,丹鸫以为是老朋友,就点了认证,就通过了。
马上对方就发来了消息:“美美,晚上好。”
丹鸫礼貌地回话:“晚上好!”
这样你来我往,应付式的聊天。对方告诉丹鸫是一个公司的老板,正在公司处理业务,当然少了的是公司的一些照片,还有个人相片,是一个帅哥。公司的外景相片,丹鸫似曾相识,这就是桂林市中心的照片,丹鸫当然也把刚才赏月美景发给了对方,一下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这时丹鸫也有点饿了,于是拿起月饼吃起来,自然而然也就聊到赏月的话题,对方回答说,还没有吃。说想请丹鸫吃霄,丹鸫当然拒绝了,因为自己不在桂林市区内。于是对方说,只是能留一着下次了,自己只好订一个赏月套餐。最后话题一转,说自己跟丹鸫很投缘,想要丹鸫代付款,要纪念今天的相识,并承诺明天请她。
不一会,对方发来了一个外买的订单,丹鸫点进去看了看,也不贵也就是168元。见钱不多,丹鸫也同意了,于是准备进行付款,突然发现是云南某市的一个店子,这可是千里之外的店子。丹鸫意识到是否遇上了骗子,于是要求对方视频,对方说公司还有其他同事在,不方面。当丹鸫提出自己的疑问时,对方装作惊吓,然后解释可能是对方在桂林的分店。丹鸫也就搜索了一下,发现桂林根本没有这类店子,当丹鸫再把自己这些疑问告诉对方时,对方也不回话了。第二天丹鸫发现已被对方删除,这是后话了。
这时往事也丹鸫的脑海中翻过,确实帅辉也给自己带来过快乐,记得重逢是在中秋节之前,也就是那次银行与部队的中秋联欢晚会,那是1999年,一次新世纪之年。举办晚会当然就得有晚会主持人,银行领导就安排了担任大堂经理丹鸫,部队推选了担任副参谋长的帅辉,当帅辉受命来接洽相关事宜时,两人都惊讶了,也认出对方了。随后两人根据双方的节目,很快列出了节目单,并且组织了优美的主持词。
丹鸫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整个晚会以桂林与月为主题,背景也就是双背景,那时电子技术没有现在这样发达,晚会背景还不是采用投影,还是采用固定幕景,当天晚会采用的是双幕景,两边对开的,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桂林双月。左边是象鼻山,象鼻象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明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右边是月亮山,山上石壁如屏,中空一洞,若明月当空,称明月峰。
漓江西岸的象鼻山水月洞与东岸的穿月岩相对,一挂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晚会就是以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开幕,“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以清代徐廷诤的诗:“峰峦顶上镜光浮,旦夕空明未见收。自昔悬崖崩一角,至今遗魄照千秋。山穿月曜无圆缺。月出山辉任去留。万古不磨惟此镜,与君长作广寒游。”结局。在诗歌中丹鸫和帅辉牵手谢幕。
正是这次牵手,也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不久后坠入了爱河,一年后也就结婚了,然后也有了爱情的结晶。
想到这里,丹鸫站在窗边。月总是还是那样带着思念,永远和牵挂与忧伤相伴,源远流长。“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名句名诗印在脑海。这夜色隐藏着多少离人的眷恋,寄托了多少亲人的向往。一份真情的告白,纯美无暇,美丽阑珊;一串徜徉心海的祝愿,诚挚而又温馨!月亮不会象太阳一样恣意地用热量发泄情绪,也不会象彩虹一样用调色板诱惑回眸的频率。月亮永远是那么温柔,情思,浪漫,执着,古往今来,不知征服了多少桀骜不训的情男痴女,演绎了多少凄婉绝美的故事。
节后也就回到公司,依然过着单调的生活,晚上还是看看诗词,在诗海中得到快乐,继续看《行路难》其三。
《行路难》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此篇纯言退意,与第一篇心情有异。通篇以对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
此篇用典频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论表达出至为复杂的心情。首先对许由、伯夷与叔齐的弃世提出非议,可见前两首所说的“济沧海”“归去来”并非心甘情愿;可是,接着又对伍员、屈原、陆机、李斯之殒身政治表示不满。弃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济世又深感世情险恶,两边都不是他原意选择的出路。正因为如此,李白的“行路难”才有别于鲍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剧性。不用说,诗中引用历史教训也出于现实感受。
如果说第二首用典主要是揭露宫廷的腐败,此首则在揭露宫廷政治的黑暗和险恶,两方面都是诗人在长安宫廷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不得不辞官的理由。最后他对及时身退的张翰表示赞赏,正如前两首的结尾一样,不过是无可奈何之下的强自宽解,也是对现实表示抗议的激愤之词。“且乐生前一杯酒”,犹如“直挂云帆济沧海”,神仙和酒原是李白排除忧愤的两大法宝。但他还说过“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举杯消愁愁更愁”,无论仙与酒都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他的人生态度始终是积极的。这种执著于现实人生的积极态度,既是李白悲剧深刻性之所在,也是李白诗歌永恒生命力之所在。
丹鸫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成了一个品酒师,成了一个酿造师,自己不喝酒,但是会品酒。在这些年中也结识了酒,也结识了许多喝酒之士。酒能养身,也能伤心。现在也在侧重于开发酒的保健功能。这些天读了李白的诗,丹鸫喜欢李白这酒仙。
说到李白,或许家国是可以不提的,或许时势是可以不顾的,但是“酒”是不得不说的,对于李白来说,或许除了他的诗,真正陪伴他的只有酒,他不像杜甫,沉郁顿挫,不喝酒也能过,他的诗更多的体现他个人的魅力,那种自由自在的畅想,而在这样的时候酒就是他最好的伴侣,他是诗仙,他也是酒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