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自己,一路来也不是很顺。失去了爱情,也没有成就事业。经历过失败,虽然现在在白酒品酒方面,还算有点成就,但这是男人的天地,可以想像是如何的艰难。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丹鸫毕业后进入桂林某银行工作,因为年轻漂亮,善解人意,两年后当上大堂经理,银行与当地驻军的联欢会上,没有想到再次遇上了帅辉,这时帅辉从省军区司令部调入了桂林某部任师副参谋长。命运就是这样安排好的,本来彼此就有好感,帅辉一追求当然成了,那时大家思想也比较简单,没有现在什么多少礼金之类,一年后两人就结了婚。
不久女儿也出生了,因为银行经常加班加点,丹鸫义无反顾地辞去了工作,后来女儿上小学后,自己也开起了服装店,结果后来受网购的冲击,也就关闭了,然后进了一远房亲戚的酒厂做管理,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自己对品酒的悟性,于是就钻研了品酒和酒的酿造。
说来也是奇怪,虽然父母都喝酒,但是丹鸫不喝酒,没有遗传。品酒也是一个偶然的事。由于工人的失误,公司酿酒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杨梅酒出现酸味,没有办法丹鸫想试着把酒蒸一下,蒸后出的酒,大家感觉到与平时不一样,于是丹鸫也尝了一下,是与农家水酒不一样,感觉到这味道非常熟悉,突然想到了爸爸经常喝的桂林三花酒,于是找来了正宗的桂林名酒进行对比,其他人喝了说差不多,澄清透明、蜜香优雅、入口绵甜、回味悠长,但是丹鸫喝了感觉到自己的酒更加清香,于是老板找来了公司的品酒老师傅认真地品了一下,发现真是这样。老师傅就建议丹鸫也学一学如何品酒,就这样丹鸫在老板的鼓励下,加入了品酒行业,并且结合这次酿酒实验开发了新的米酒系列。原来这次为什么出现酸味,是因为新开的窖洞,桂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公司所在的位置就是溶洞比较多,这次就依托天然溶洞开发的窑洞,由于工作人员没有在湿度上进行严格把关,但是也发现在这样的湿度下发酵,酒更加纯香。
实际上,品酒就像品味人生,每一款都有属于自己的风味,若是只知道风月,而不知道经道,就像是耕牛饮渠一般。品酒也是有讲究的,要一步一步慢慢来,细心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品酒大致可以分为4步:
第1步:观色
先把白酒倒进一个透明的酒杯中,然后放到光线较亮的地方,轻轻摇晃酒杯,观察酒杯中酒液的颜色、透明度、黏稠度、有没有悬浮物或者沉淀物。
一些年份较久的优质好酒,酒液颜色稍稍发黄,黏稠得像胶水,倒在杯中,酒液沿着杯壁缓慢上爬,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2步:闻香
观察过酒体的颜色后,端起酒杯,放于鼻子下方,先凝神屏气,轻嗅其气味,然后深吸一口气,充分用嗅觉感知细小酒分子的独特味道,就像是进到了一个你不知道的全新世界一般。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闻酒香时不能对着白酒呼气,而且最好是右手持杯,左手煽风,要抓住前10秒,才能真正的闻出白酒的香气。
3步:喷香
又叫作溢香,喷香比较显著的白酒,刚倒出便飘香满屋,香味非常之浓郁,而且诸香和谐,主香明显,没有一丝其他的杂味,表明酒液中香气物质丰富。
4步:品味
端杯喝一小口,在嘴里细细的品尝,感受酒液独特的口齿留香,然后用舌尖轻轻把酒液分散到口腔各处,再仔细品味其中味道。
舌尖的味道些许甜酸,舌侧的味道稍涩,舌根的味道有点苦,在咽部有一点辣的感觉,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软绵,醇厚,但又很清爽。也许是天生的敏感性,就这样爱上了品酒这一行,当然丹鸫品酒不是男士喝酒,一是为酿酒,也就是控制好各环节的湿度和温度,二是为了公司进行一步研发新产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特别是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富裕了,对保健方面也提出了要求,这样在养生方面需求大增,公司也在开发保健酒,扩大生产当然就得增加投资,增加厂房和窖洞。
老板何籩也想成立股份公司,吸引一些要好的朋友加入,但是老板也是一个比较稳重的人,一直在进行市场分析。
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正遇是周未,当然也就回到娘家了,陪父母过中秋节,现在中秋节比过去看重了,中秋一家人一起团团圆圆,在过去大家忙于生计,能够打一个电话问候一下就算不错了。吃完饭后,大家也就来到院前的坪子上赏月,当然少不了的茶、月饼和水果。泡茶,当然这是丹鸫的好戏,今年丹鸫泡的是红豆杉树叶,这是爸收集的,几年前自己的后山上种了几棵红豆杉,今年收了旁枝,好上树长高些,父亲就砍下的枝叶晒干。丹鸫知道红豆杉树叶可以泡茶,一泡出来的茶有一种涩味,二三道后有一种淡淡的甜味,有人说当然也有人说红豆杉茶有毒。丹鸫比较慎重,采用的是先在沸水中浸泡三分钟,然后再泡,与平时一样只要第二泡水。
不久月亮爬上了山岗,正好在两峰之间,象托起的样子。桂林的石山的特点是一座座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石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绕水,水映山,到处都是盘景,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点点星光被江水反射,江水平而略带有小浪波。如果你站在江边,就会看到淑静的河面不时有小鱼跃出水面,河面便显着一点点银光。
爸妈和哥哥在闲聊,当然大家挂念着外孙女,当然视频电话打过去,大家轮流问候了一通。
电话后,丹鸫依在围栏上,看着月亮在慢慢地爬着,丹鸫不断地变换位置拍摄月亮在山上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一组月亮爬山的组照。这时诗意也来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纷纷寄情中秋佳节,留下的无数佳作名篇。当然上丹鸫此时想起苏轼的两首。
第一首就是著名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构思奇妙,独辟路径,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也有哲理与人情,很好地体现了苏轼清雄旷达风格。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想到这首诗,此时丹鸫有同感,虽然女儿才上学不久,这可是女儿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离开自己,离开家乡。
同时也想到了苏轼的另一个佳作---《中秋月》。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是苏轼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后,一起赏月时而作。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表达了苏轼与其胞弟苏辙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诗歌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同样丹鸫也想起了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的《中秋月》。
《中秋月》
(北宋)晏殊
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晏殊多次被提拔后,又迎来了被贬的命运,因而仕宦他乡。正值中秋佳节,月光透过院中梧桐,在地面投下树影。诗人羁旅他乡,无法与家人团聚,由望月联想到嫦娥在清冷的月宫中只有孤单摇曳的桂树相伴,也会有惆怅和怨恨,从而委婉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情怀。
从古至今,每当中秋节的时候,诗人们总会发出许多感慨。当然,诗人的孤独是催化华美诗篇的良药。正是因为有了孤独的沧桑才有了一首首让人感动的诗词。
“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前两句立刻将人引入凄清的氛围之中。月夜清辉满地,庭院梧桐留下清晰的阴影,随着时间的推移,梧影也在移动。夜、月都是静悄悄的,而静中有动,把夜景写得非常幽静。在这样的夜晚,家家户户欢声笑语,唯有兰市询枣游子孤寂地向隅寡欢,愣愣地注视着月影的移动。“转”字暗示出诗人“独向隅”的时间之久。
后两句由写景而转入抒情。诗人忽发奇想,由游子的羁愁旅恨,进一步联想到月中仙子嫦娥。她长年守着寒蟾孤桂,面对碧海青天,其惆怅怨恨更甚于人,诗人对她予以无限同情。诗人不说自己“孤冷”“怅恨”,却说“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天上和人间离别的滋味,应该是一样的。诗人替嫦娥设想,抒发自己的情怀,流露出对亲友的思念和对追求名利的宦游生活的怀疑,表达含蓄委婉。诗中化用李商隐《嫦娥》《月夕》等诗的诗意,重加营造,而浑成自然,不着痕迹。诚如淋良良巴《艇斋诗话》云:“晏元献小词为本朝之冠,然小诗亦有工者。……亦有思致,不减唐人”。这首七绝可让人一睹晏诗的风采。
全诗由景及情,由近及远,层次井然,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别恨之意,明明是诗人的惆怅与怨恨,却偏偏说是嫦娥仙子在清冷的月宫中自怨自艾。飘落他乡的旅人“独向隅”,客居远地,孤独寂寞,思念亲朋;独居月宫的嫦娥,陪伴她的只有不会说话的玉兔、蟾蜍和桂树,顾影自怜,睹物思人。两者的意象就这样自然而巧妙地联结在一起。
想着这些,丹鸫也何不希望自己能一个家人团团园园的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