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华这篇策论,从大唐盛世开篇,洋洋洒洒一路写至赵匡胤统一,酣畅淋漓地阐述出 “和安则天下兴” 之观点,且用的是那个时代流通的文言文,笔力非凡。
“自大唐盛世,玄宗即位,开创开元之治,四海升平,民殷国富,天宝末年,人口达八千万之众,可谓盛极一时。然安史之乱起,藩镇割据,宦官弄权,致使国力渐衰。虽宪宗、武宗、宣宗三代力图中兴,国势稍有复振,然根基已动。至僖宗时,黄巢举义,烽火燎原,唐之统治根基荡然无存。及朱温篡唐,大唐覆灭,天下遂入近百年之大分裂、大动乱。
天祐四年四月,梁王朱晃受唐哀帝禅让,于中原建后梁,都东京开封府,五代十国自此始。后周显德七年正月,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受周恭帝禅让,立北宋,五代终。彼时,中原之外,割据纷起,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国林立。北宋立,渐次削平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北汉等诸割据,天下基本归一。
观夫安史之乱至陈桥兵变,以乱治乱,沧桑变迁,其失者,唯 “和” 与 “安” 二字。盖和则邦宁,安则民富,天下欲兴,必以和安为本也。”
翻译过来便是:从大唐盛世说起,唐玄宗即位后,开创了开元盛世,彼时天下太平,百姓生活富足,国家强盛繁荣。到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到八千万左右,堪称繁盛至极。然而,安史之乱骤然爆发,藩镇各自割据一方,宦官把持朝政,肆意弄权,导致国家实力如江河日下,逐渐衰落。虽然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三代皇帝殚精竭虑,努力实现中兴,国家形势有所好转,可国家的根基已然动摇。到唐僖宗时期,黄巢揭竿而起,发动起义,战火迅速蔓延,如燎原之势,唐朝的统治根基被彻底摧毁。等到朱温篡夺唐朝政权,大唐宣告灭亡,天下从此陷入近百年的大分裂、大动乱时期。
天祐四年四月,梁王朱晃接受唐哀帝的禅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五代十国的时代就此拉开帷幕。后周显德七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披上黄袍,接受周恭帝的禅让,建立北宋,五代时期宣告结束。当时,除了中原地区之外,众多割据政权纷纷涌现,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北宋建立后,逐步出兵削平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基本实现了天下一统。
纵观从安史之乱到陈桥兵变这段漫长的历史,一直是以乱治乱,历经无数沧桑变迁,所缺失的,恰恰就是 “和” 与 “安” 这两个字。因为唯有国家和谐,才能实现安宁,社会安定,百姓方能富足,天下若想兴盛繁荣,必须以和谐、安定作为根本。
楚华这一番论述,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和安则天下兴”,而赵光义正是秉承天命,欲由乱转为治的第一人。紧接着,楚华又以高瞻远瞩之手法,对大宋未来近三百年的兴亡给予了暗示:“欲避唐后期藩镇割据、宦官屡干政之悲剧重演,当收军权于中央,行崇文抑武之国策,采募兵制与调将指挥制相兼之法。杜权臣豪强乱政之象,力兴工商,导科技之进,倡文化之盛。
然亦须防武备渐弱,不敌北方外患之虞。于南方统一,宜以揽人心、招安为要,减南方旧朝之烈抗。至于西北对西夏、契丹,用兵当以谋交为先,谋伐为次,攻交兼用,徐图之。”
为避免重蹈唐后期藩镇割据和宦官频繁干政引发的悲剧,必须将军权收归中央,推行崇文抑武的国策,采用募兵制和调将指挥制相结合的政法。杜绝权臣豪强扰乱朝政的现象,大力发展工商业,引导科技进步,倡导文化极度繁荣。
不过,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出现武备逐渐积弱,最终不敌北方外患的情况。对于南方的统一,应当以招揽人心、招安为首要策略,减少南方旧朝激烈的反抗。至于在西北对西夏、契丹用兵,应当以谋划外交为首要,武力征伐为次要,进攻与外交手段兼用,徐徐图之。
楚华作为文科高材生,完全是站在后人的视角,客观且全面地分析大宋初建的现状以及未来国策的制定,自然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对于那个时代的人而言,这篇文章简直如同天书一般高深莫测。
三天之后,考试结束。赵光义吩咐主考官将前三甲的文章呈上来,他要亲自御批,钦点头甲三名。
赵光义坐在龙椅上,缓缓打开卷子逐一浏览。看到第五份卷子时,他不禁龙心大悦。“此真乃一篇锦绣文章!” 他忍不住喃喃自语,文中对上下三百年历史分析得面面俱到,把大宋前三百年的成败史,以及后三百年应该施行的举措都写得清清楚楚。赵光义看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再看文章的署名,乃是金陵举子卓韵慧,赵光义想都没想,提起御笔,大笔一挥,点了卓韵慧为状元。
放榜以后,报捷的报子手持大红喜报,一路敲锣打鼓朝着来宜春客栈而来,沿途引得无数看热闹的人群。一大群小孩子跑在前面,一路蹦蹦跳跳地唱着童谣:“骑大马中状元,中了状元去游街,遇到公主招驸马,招了驸马做大官。”
报子在第一时间先来到来宜春客栈,是楚华亲自接了喜报。来宜春的老板满脸堆笑,替他给了报子一锭银子。
报子眉开眼笑,连忙说道:“状元公,小子谢啦。”
楚华略带不好意思地说道:“老板,怎好让你破费?”
老板哈哈大笑:“状元公,这算不得什么。你住在我的店里,那是给我添财气啊,保证马上就会宾客盈门了。”
果不其然,门外已经冲进来大批住店的客人。楚华朝老板笑笑,便避进屋去。
报子也送了一份喜报到丝竹坊,卓韵彩如今可是状元公的姐姐了,自然有资格接收这份喜报。卓韵彩欢喜得热泪盈眶,她认了个好弟弟,心里比谁都高兴,她终于如愿以偿成了状元姐姐,从今以后可以扬眉吐气,让卓家重振门庭了。
第二天,赵光义亲自召见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主要就是想看看这个状元郎,此外还有个心思。赵光义身边有个妹妹叫赵光琪,前几年丈夫战死沙场,一直守寡在宫里。赵光义一心想要再为妹妹寻一个乘龙快婿,而这个卓韵慧才华横溢,实在是难得的治国人才,应该是赵光琪最理想的夫婿人选了。
赵光义高高坐在龙椅上,目光扫向下面站着的三个新进士。只见一个看上去老成持重,有些年纪了,另外两个年轻人则都是器宇轩昂。其中一个是赵光义的小舅子,赵光义对此倒也不算意外,毕竟他这个便宜小舅子在东京也算有些名气的名士了。
赵光义清了清嗓子,龙口先开,问道:“下面哪位爱卿是今科状元卓韵慧?”
站在中间的楚华,神色镇定,朝前跨出一步,朗声回答:“启禀圣上,微臣正是卓韵慧。”
赵光义看到楚华这般年轻,心中更是欢喜,连声赞道:“好、好,果然是青年才俊。”
“来人!”
“陛下。”
“赐新科状元披红跨马,于东京城内巡游,供百姓瞻仰。另在御花园赐宴款待前三甲,新科状元留下,随朕后殿叙话。”
其余两个新晋进士退出大殿。年龄稍长的那位是今科的榜眼,名叫古冥炎,今年三十二岁,也算是大器晚成。他中这个榜眼倒也实至名归,文章写得中规中矩,也听闻了状元公的锦绣文章,打心底里佩服得五体投地。
另一个则和楚华年龄相仿,不过二十五六岁的样子。这个人来历可不简单,此人名叫柴不凡,其父乃是后周皇室周恭帝柴宗训的叔叔,叫柴冷华。柴冷华因对周恭帝有劝其禅让之功,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册封柴冷华为鼎智公。虽无实权,却位列三卿,很受赵光义的赏识。为了安抚前朝皇室,赵匡胤还娶了柴冷华的女儿为贵妃,柴冷华便有了国丈之名,在朝堂之上可谓炙手可热。
这个柴不凡是柴冷华的幼子,柴贵妃娘娘的弟弟,算起来是皇上赵匡胤的小舅子。但这个柴不凡可不是什么纨绔子弟,反而在东京开封府是出名的才子。不仅如此,而且这位鼎智公府上的柴世子,还是个很有野心的人。柴不凡对本次大比志在必得,一门心思就是要蟾宫折桂高中状元。柴不凡倒不是志在仕途,而是因为看中了当朝公主赵光琪。
说起来也是孽缘,当年赵光琪还不是什么公主,只是殿前督点检赵匡胤的妹妹,而殿前督点检不过是禁军总兵,算是一员不高不低的武将,那时赵光琪不过就是将军的妹妹。赵光琪当时已经嫁人,嫁的是赵匡胤手下一个谋士,名叫车偲夫。
这个车偲夫是柴不凡的朋友,两人常常有诗词唱和的往来,有时候也会一起小酌几杯。有一次车偲夫在柴不凡的府上喝醉了,柴不凡送他回家,见到了车偲夫的妻子赵光琪,这一眼,顿时就让柴不凡惊为天人,从此便深深迷上了赵光琪。
这个车偲夫不过是殿前督点检的一个谋士,而当时的柴不凡是后周皇室,是周恭帝的堂哥哥,他有了这个心思后,便暗自开始谋划。
没过多久,车偲夫在一次外出公干时意外身亡。柴不凡马上向赵点检提亲,要娶赵光琪为妾。赵光义好面子,不愿意把妹子给人做小老婆,再加上赵光琪新寡,便以此为由推脱了。
不久后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大宋的开国皇帝,册封自家妹子赵光琪为懿景公主。柴不凡让父亲再次向皇上提亲,太祖皇帝回答:“爱卿若金榜题名高中状元,朕便封你为驸马。”
赵匡胤当时只是一句推脱的说辞,柴不凡却当了真。加上他自恃才学出众,对夺取状元自以为手到擒来。谁也不曾想到,半路杀出个楚华,一篇《和安则天下兴》,硬生生把他到手的状元给抢了去。柴不凡得知结果后,恨得咬牙切齿,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心中暗自盘算:“这个卓韵慧,坏我好事,我定要想个法子搞掉他,非得把赵光琪弄到手不可!” 此时的他,满心满眼都是对楚华的嫉恨,一场针对楚华的阴谋,也在他心底悄然酝酿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