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华的记忆深处,还隐隐留存着自己当年高考的画面。一群又一群的考生鱼贯走进戒备森严的考场,通道两侧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站满了不同身份的监考人员。考生们必须出示准考证,并且仔细检查各种备考用品后,才能踏入考场。一间考场里最多容纳二十名考生,每个人单独使用一张考桌。小小的考场内,至少有五名监考老师来回巡视。那种压抑的氛围,常常让神经较为脆弱的考生感到巨大的压力,仿佛整个世界的重量都压在了肩头。
对于古代的科举考试,楚华虽说没有亲身经历过,可在各种史料中也略知一二。走进贡院考场前,考生是要被搜身的,之后便只能待在一间间狭小的格子里考试。考试时间漫长,吃喝拉撒睡都不能离开,吃喝的东西都得考生自己携带食品进去,家境好的会准备精致的食盒。
卓韵彩因为楚华要以她弟弟卓韵慧的身份参加这次大比,可谓做了充足准备。她专门给楚华定制了一身蛋壳青的袍子,搭配上繻巾和靴子,还给他找了个机灵的书童。进考场前,精心准备了一个食盒,特意在东京的著名食楼购置了各色精致点心,力求让楚华能在考试中保持良好状态。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春寒尚未散尽,东京汴梁城却已然被一股炽热的气氛所笼罩。礼部贡院,这座决定无数士子命运的关键所在,显得庄严肃穆。门前高悬的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过往行人郑重宣告即将到来的科举盛事。
天还未大亮,身着儒袍、怀揣书卷的年轻人们便从四面八方匆匆赶来。他们之中,有来自繁华城镇的世家子弟,衣着光鲜亮丽,身旁跟着忠心耿耿的书童,神色间不自觉地带着几分自信与骄傲,仿佛这场科考不过是他们迈向辉煌人生的一次轻松漫步;也有来自偏远乡村的寒门学子,穿着朴素的布衣芒鞋,尽管面容略显疲惫,可那一双双眼睛却目光炯炯,满含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仿佛只要通过这场考试,便能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听说此次科考,圣上极为重视,亲自过问了诸多事宜呢。”一位身着蓝色儒袍的学子,神色略显紧张,低声对身旁的同伴说道。
“是啊,圣上求贤若渴,盼着能选拔出经世之才,以兴我大宋。这可是咱们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旁边一位圆脸书生,兴奋得满脸通红,激动地回应道。
贡院大门缓缓打开,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向世人揭开一段新的篇章。学子们依次排队入场,队伍井然有序,却又隐隐透着一丝紧张。搜检官目光如炬,犹如犀利的鹰隼,仔细检查着每个人的衣物、文具,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夹带作弊的角落。学子们虽神色紧张,额头微微沁出细汗,但在搜检官威严的目光下,也只能保持着秩序,不敢有丝毫逾越。进入考场,一间间号舍整齐排列,狭小而简陋,仅能勉强容一人坐下书写,空间的局促让人感到压抑。
再看考生的年龄,着实让楚华有点哭笑不得。年轻的尚未及冠,脸上还带着几分稚嫩;年老的则白发飘飘,仿佛岁月的沧桑都写在了他们的脸上,真可谓是大有祖孙同考的奇特感觉。这一幕,不由再次激发了楚华的记忆。想当年,自己那一届高考不也是有着如此相似的情况吗?同届考生中,小的是十八九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朝气蓬勃;老的则是十年前老三届的毕业生,最大的考生已经四十岁了,历经生活的磨砺,眼神中透着坚韧与执着。
楚华心绪宁静而自信,不慌不忙地跟在考生队伍后面朝里走。忽然,入口处一阵骚动,紧接着传来几个衙役的骂声与呵斥,其间还夹杂着棍棒打在人身上的沉闷响动。
“你敢夹带!拉出来!”一个衙役扯着嗓子,大声怒喝,声音中充满了愤怒与威严。
“小子,是不是皮肉痒了?这种事情也敢做?”另一个衙役也跟着叫嚷,脸上的横肉随着他的吼声抖动。
“你小子完了,三年不得参加科举。”还有衙役在一旁幸灾乐祸地喊道。
“噼啪……”棍棒落下的声音清晰可闻,一个考生被搜出在靴子里藏了夹带,当场就被拖了出去,一顿棍棒打得他在地上痛苦地翻滚,不一会儿便昏死过去。几个衙役上前,像拖死狗一样把他拖到一旁,交给学宫的官员,官员们则要登记学籍,取消其考试资格,并且三年内不得参加各级科举考试。这突如其来的意外,瞬间引起人群一阵骚乱,送考人群中传出各种议论。
“真是造孽啊,挨了一顿打,还要取消三年考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摇着头,满脸惋惜地说道。
“没有办法啊,年年都有作弊的考生,考取功名可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诱惑太大了,总会有人铤而走险。”旁边一位中年男子,无奈地叹了口气,眼中透着一丝不屑。
……
考生队伍中有几个脸都吓得发白了,排在楚华前面的一个考生,脸色苍白如纸,一只手死死捏住自己衣袍的门襟,浑身像筛糠一样剧烈颤抖。两个一直在监视考生的衙役,眼神敏锐地察觉到了异样,快步走过来,一对鹰眼紧盯着那个考生,厉声问道:“里面藏了什么东西?”
那考生捏着门襟的手抖得愈发厉害了,颤颤巍巍地回答:“没有……东……西”,声音小得如同蚊子嗡嗡叫,带着明显的颤抖与恐惧。
“没有东西你怕什么?”衙役不依不饶,继续逼问道,眼神中透着怀疑。
“我……我……没有”考生语无伦次,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
“没有什么?”衙役提高了音量,脸上的不耐烦愈发明显。
“没有……怕……”考生的声音几近呜咽,几乎要哭出来。
“没有怕你抖什么?”衙役的语气愈发严厉,上前一步,似乎随时准备动手。
“我……我……”那考生忽然像疯了一样,猛地推开衙役转身要跑,另一个衙役眼疾手快,伸出哨棒一绊,他便一个狗啃泥趴在地上。一个衙役上去把他翻了个身,一把拉开他的手,扯开那件衣袍。只见那衣袍的内衬上居然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楷。两个衙役见状,顿时怒不可遏,举起哨棒劈头盖脸朝他打去,打得他在地上满地打滚,发出凄惨的叫声。
“别打了,疼死了。”那考生一边哭号,一边求饶,声音在贡院门前回荡,让人听了心生怜悯。
一阵鬼哭狼嚎之后,声音渐渐平息,两个衙役也打累了,像拖死狗一样把他拖到了一边。
人群中再次议论纷纷。
“又是一个,每次大比都要抓出几个。”一位年轻的女子,捂着嘴,眼中满是惊讶与不解。
“次次抓回回有,没办法,总有那些读书不上心,想走歪门邪道的人。”一位教书先生模样的人,无奈地摇了摇头,对这种现象深感失望。
“看他年纪已经老大不小,怕是几次落榜,才想出这种办法了。这一下子来年不用想了。”一位老者,捋着胡须,神色复杂地说道。
……
楚华冷漠地看着这一切,心中毫无波澜。无论什么时候的考试,似乎都无法回避“作弊”这个令人不齿的字眼,总有人喜欢用这种不入流的法子铤而走险。楚华打心底里讨厌这种人,对他们挨打没有丝毫的同情。在他看来,考试就应该凭真本事,怎么能搞这种下三滥的手段,白白丢读书人的脸,玷污了这神圣的科举殿堂。
贡院门前的闹剧不断上演,前前后后至少有十余个考生被搜出了夹带,作弊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真让人大开眼界。有的在食盒的点心里夹带,巧妙地将小纸条藏在糕点的夹层中;有的把夹带裹在发髻里,用头发精心掩饰;有的在自己手臂上写满了行楷,密密麻麻,如同纹身一般;更叫人不由得掩目难看的是,居然有人把夹带塞进肛门内,写在裤裆里,手段之低俗、之无所不用其极,实在是让人咋舌。
楚华不由得心中叹息,看上去这大宋的学风实在叫人不忍目睹啊。他皱着眉,稳步走过了验身这一关。他器宇轩昂,不卑不亢,心态平和,眼神坚定,不慌不忙地穿过了那些如狼似虎瞪着考生的衙役,走进了属于自己的那个考棚格子。进入考棚后,他缓缓坐下,闭目养神,静静地等待考题发下来,内心平静得如同平静的湖面,不起一丝波澜。
卯时,钟声悠扬响起,清脆而庄重,仿佛在向整个考场宣告一场知识较量的开始。主考官身着华丽的官服,迈着沉稳的步伐步入考场,全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主考官神色严肃,高声宣读考场规则,一字一句,清晰有力,在考场内回荡。随后,试卷被依次发放到学子们手中。拿到试卷的那一刻,全场瞬间安静下来,只听到毛笔在纸上摩挲的沙沙声,仿佛是一场无声的战斗悄然打响。
话说那现在的皇帝赵光义,虽然比起他的哥哥赵匡胤稍逊三分,但倒也并非碌碌无能之辈。他的兄长赵匡胤,曾被伟人列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算古代著名的能君之一。一统江山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杯酒释兵权。他担心再发生诸如自己这种武将,利用兵权夺取政权的故事在自己部下中发生,于是开始实行文治天下的政策。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帝王之位后,也很重视文治。为此,他极为重视科举考试,亲自出了一道策论的科考题目“天下和安”,想要看看举子们会写出些什么见解。
此次科考,题目涵盖经义、诗赋、策论等内容。经义题要求学子们对儒家经典做出深刻阐释,考验他们对圣贤之道的理解,这不仅需要深厚的学识积累,更需要对经典有独特的感悟;诗赋题则需展现文采与才情,用优美的诗句描绘世间万象,从山川河流到人间百态,都要在诗句中展现出独特的韵味;策论最为关键,学子们要针对当下国家面临的诸多问题,如边疆防御、民生治理、经济发展等,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策略,这需要对国家局势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
考场内,有的学子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笔尖在纸上飞速舞动,仿佛灵感如泉涌,源源不断;有的则眉头紧锁,苦苦思索,咬着笔头,眼神中透着焦虑与迷茫,在脑海中努力搜寻着合适的词句和观点。时间悄然流逝,已至午时,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考场上,给整个考场增添了一丝燥热。学子们稍作休息,打开自己携带的干粮,简单吃了几口,便又投入到紧张的作答中,不敢有丝毫懈怠。
楚华打开卷题,看着“天下和安”四个字,不由得心中暗自揣测思量了一番。他心中疑惑,不知这策论的题目是哪位高人所出?“天下”二字不提了,后面的 “和安”二字大有深意。北宋那是五代十国诸雄乱世争霸后的统一者,其功在史上不可抹杀。然北宋靠杀伐定下江山之后,国家需要的是和平和稳定。第一次科举,就拿出这道考题,可见君主有一定的心胸和气度,也体现了北宋即将实施的国策。看上去赵光义是打算借着科举看看天下举子可有合心的能臣了。
楚华有了主意,合目开始打腹稿,脑海中思绪翻涌,各种观点和论据如潮水般涌来。他仔细梳理着思路,将自己对北宋历史的了解、对当下局势的分析都融入其中。过了一会儿,他睁开眼睛,眼神中透着自信与坚定,开始研磨,提起笔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他的字迹工整有力,行文流畅,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他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望。
楚华是过来人,对大宋前后历史洞若观火,自然是知道大宋政策的利弊。老实说历史才是最大的作弊器,楚华是掌握历史的人,捎带手就把北宋前三百年,数得明明白白。也把北宋未来三百年捋得一清二楚。他深知北宋在边疆防御上的困境,在民生治理上的不足,以及在经济发展上的潜力。这些认知,都被他巧妙地融入到了自己的答卷之中。
日落时分,收卷的钟声响起,悠长而沉闷,仿佛在为这场考试画上一个句号。学子们纷纷停下手中的笔,带着或自信、或忐忑的神情,交出了承载着自己多年心血与梦想的试卷。他们知道,自己的命运将在这一张张试卷中悄然转折。有的人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美好的未来;有的人则神色黯然,对自己的表现不太满意,心中满是失落。
此次科考,最终选拔出了一批优秀人才。他们带着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踏入仕途,在北宋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太平兴国三年的这场科考,也成为了北宋人才选拔史上的重要篇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士子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奋进,追逐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