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愈是不放行,亦愈是志在必得;愈是处境艰难,亦愈是迎难而上。有了“东临碣石”求肾若渴的邢达市俩位一把手,哪能就此轻易罢休,绝对不能就此放空而归!出于速成效果考虑,俩人同时一致认识到,找市委书记显然无异于缘木求鱼,肯定不予放行,算是瞎子点灯白费腊,说了等于白说。于是干脆调整主攻方向,将工作的全部重心再次回在杨兴友身上。认为只要本人同意,料欧海再也无法阻拦。

其实,早在“父母官”第一次找到他时,杨兴友报效父母乡亲就已春心萌动。他知道,自己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邢达市人,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自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义务,愿意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当俩位一把手诚意十足再次登门杨兴友家时,杨兴友当着邢达市俩位一把手的面表示,既然此事已经正式昭告欧海区委组织部门,杨兴友认为礼数这就已经足够,相信他们再阻拦也没有实质意义。他表示愿意回乡报效父老乡亲,只是担心能力有限,惟恐深负领导信任,难有作为。当邢达市两位一把手听到这一巨大喜讯,兴奋的一夜没合眼。心里不停地反复默念,“总算成功了!总算成功了!!”

就这样,在历经了一次又一次请求说服,也是一次又一次艰辛努力,这才好不容易实现了引进杨兴友的这一强烈愿望。也正是因为成功引进并且重用了杨兴友这一最为关键、堪称绝妙的一着好棋,这才得以将邢达市的经济发展实为艰难、举步维艰的这一盘大棋,完全彻底地走活了。由此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活力,给邢达市带来了具有深刻实质意义、影响深远的巨大变化。

经济存量也从以往一直处在落后的末位,一下子跃升到了全市中等偏上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显著位次。也恰是因为有了引进杨兴友这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每次在武英全市外经贸委召开、以及武英市召开的县市长总结会议的位次评比中,杨兴友所在的邢达市外经贸委、邢达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是稳稳地独占鳌头,就是处于排名靠前的显著位置。每每谈及此事时,邢达市两位一把手一个个喜笑颜开,乐得合不拢嘴,再也没有失眠的时候。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兴起与快速发展,武英市下属各个县市的位次升降,也随着彼此间你追我赶的竞争热度不断加剧,位次自然而然也会随之不断地交替变更。“山外有山楼外楼,百万英雄争上游,争得上游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这种浪遏飞舟的发展态势和与日俱增的竞争格局,难免又让一直不甘人后且期盼有所收获的杨兴友,深感压力倍增。

虽然前期引资工作确实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显著成绩,然而这在杨兴友看来,一些原本可以动用的人脉关系差不多已经派上了用场,再者就是原先曾经熟识的人调离的已经调离,新的人员不断叠加出现,杨兴友感觉已经似乎耗尽了所有的力量,再也没有可以深度挖掘的关系能够利用。也是从这以后,接下来便再也没有了更新的引进动能持续跟进,他已经明显地意识到后续力量的匮乏。

就拿前期引进的几家“三来一补”“短平快”这类企业来说吧,随着产品更新换代步伐的不断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已经陆陆续续有一些垮掉了,杨兴友预感到自己已经明显落后于其县、市了。如果再没有后续的跟进措施出台,将会不可避免又一次被排到了“打狗”的末位。倘若如此,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将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况且,尽管市委、市政府领导清楚地知道,当下存在的区位、资源、块头等实际困难,大家也已看到杨兴友已经努力过了,也已尽心竭力了。但是,在接下来即将召开的人大、政协两会,那些不了解真实情况的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在接下来开展对于各部办委局的评议活动中,若未能展现新的动能,纵然就是有一千张嘴,显然也已经没有什么更好的说服力了。

这个向来不安分守己且勇于创新的杨兴友,再一次让他看到了时时潜藏的危机。他认为自己既然已经被他人赋予“高知”的称号,同时自己又是肩负对外贸易开疆辟土重任的当政一把手,如果不能尽快改变当下这种被动,甚至有可能落后的局面,将是一件非常丢人显眼的事情。不管怎么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有“位”就一定要有“为”,只要有“为”了,才能够进一步争“位”。

但是话还得说回来,如果想要再想弄出天翻地覆的大动作,显然无异于天方夜谭,根本不切实际。但即便如此,就眼前的实际状况而言,起码总得要有所行动吧,若老是讲困难、强调客观,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只是一味的空谈,更没有任何意义。走出去,努力寻找可以供自己着力的某个支撑点,谋划着改变、进而突破目前这种困厄且被动的局面,这才是当下最为紧迫的事情。尽管目前还算处在邢达市经济发展排头兵位置的市外经贸委,但作为领衔一把手的杨兴友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地提醒自己,危机就在眼前,艰难又将再现。努力找出路,尽心寻门路,杨兴友觉得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路径。

早在杨兴友入职邢达市之前,由于长期经济欠发达导致的财政状况极度恶化,使得入不敷出的财政问题愈发凸显。在这种艰难困苦的局面下,邢达市政府迫不得已只好就人员工资这一块,一律实行“七三制”,即财政负责七成,单位自筹三成的“分灶吃饭”财政分摊体制。只是由于邢达市的情况着实堪虞,既没有外销的工业产品,同时外经贸委又无下属企业,在这样的被动情形下,外经贸委能从哪儿创收?算是狗咬刺猬无法找到下口的地方。不仅财政底子完全枯竭,甚至还有前期职工工资的大量欠账,更有则是对外负债达到难以想象的惊人程度。

自从杨兴友入职外经贸委以后,凭借他的不懈努力和卓越才能,引进了很多极具发展潜力的项目,邢达的财政收支从此这才得到了显著改观。也是自那以后,就个人工资发放这一块,市政府正式取消了实行多年的“三七分摊”体制。鉴于杨兴友数次引资引项的显著功绩,市政府确实给予了外经贸委不少这方面的实质奖励。可是即便如此,也仅仅只是填补了前期呈现的巨额空亏,偿还了几笔大额外欠的债务,再就是方便对外业务联系购了一辆桑塔拉轿车,即便尚有部分结余,但还得必须预留一部分应付万一出现意外开支的兜底资金。

可是,眼下又将面临一项更为特殊的紧要开支迫在眉睫。这就是无论如何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办公室装修、购置经费这个最为棘手的难题。由于单位原来办公室所在的这块地皮,已明确列为城市改造的重点地段,按照规划需要全部拆除。办公场地被重新安排到市委接待办公室腾出的老旧房子里。为了配合市政建设的整体布局和顺利推进,单位不得不立即搬迁。就因为这次整体动迁,给单位又带来一笔规模不小的费用支出。尽管财政部门也为此已经拨付了很大一部分补助款项,但这些拨款极有可能仍然难以弥补装修所造成的资金缺口。

究竟寻找什么,又能够从何处寻找呢?此时,外经贸委的财政收入,除了财政方面仅有的那些有限拨款,再也没有任何创收渠道。一向为政清廉的杨兴友,始终坚守原则,即使自己再困难,而且也已成功引进了这么多项目,但绝对不加重企业负担搞乱收费。正因如此,杨兴友渴望找到某个行之有效的突破口,难度胜过攀青天。所以当下经费紧张的程度,不得不谨慎考虑每次支出的必要性。杨兴友清晰地意识到,也恰恰因为当下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形势正步步紧逼,迫使自己不得不谋划并实施一番绝地反击的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