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

2025-07-13 17:07318271
本书由鹿阅读进行电子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第1章

民国年间,陕西关中经历了一场皮条年馑,后来,人们都说那是“十八年年馑”。年馑消停后的第二年,正是隆冬时节,天短得像被剁掉了尾巴,刚过午后,煞白的太阳就将脸庞贴到了西原上,无力地照着昏黄而萧瑟的渭北大地。

西安通往锦阳的官道上,一个青年骑在马背上。青年二十多岁,鼻梁笔挺,大眼浓眉,头戴黑色礼帽,身穿灰色长衫,外套绛紫色马甲,脚蹬一双白底黑布鞋。马是军马,枣红色的军马,而他并不是军人装束。他身后跟着两顶轿子,四个国民军士兵随轿而行,一个车夫赶着带蓬骡车,不紧不慢地跟在最后。

他们翻过荆山原瓦头坡,踏上了锦阳地界。前面就是漆沮河了,青年让轿夫停轿歇息,他胯下马背,将枣红军马拴在路旁一棵挂满鳞甲的老柿树上。他走近轿子,揭开轿帘,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弯腰跷出轿来。老头身穿黑色绸衫,黑色绸裤,脚下是黑色棉布鞋,全身上下新崭崭的。他手搭凉棚望望对面土原,长叹一声。

“啊!马上到家了。这一别呀,一晃眼十多年喽。”

“爹,我们已到盘龙湾,前面就是青龙岭。你让二姨下来透透气,也让轿夫和兄弟们缓一缓。”青年说道。

老头回头向着后面轿子喊道:

“宝珍,下来歇歇,顺便欣赏一下我们的漆沮河盘龙湾。”

绛红轿帘随即掀开一道缝儿,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探出头。她浅浅一笑,款款儿走下轿子。

“杨师长——”

“宝珍,从今儿起,叫我掌柜的。”老头赶紧制止她。

“好好好。掌柜的,你和继宗把个锦阳吹得那么好,说什么锦绣胜景丰腴地,可眼前却是人烟稀少,满眼荒凉,我真后悔跟你回来。”

青年是老人的二儿子继宗。他说,“二姨,我爹如今解甲归田,我们都回来,咋能把你留在开封?”

几个轿夫在一旁听着,也不敢说笑。大家歇息一阵,继续赶路,到觅子店已是黄昏,老人让继宗给随行的护兵和轿夫发了路费,让他们当晚在觅子店歇息,明日一早自行回去。

“杨师长,这一别,也不知啥时还能见面,让我们再送你一程吧!”

护兵不解,他们护送了老师长一路,这眼看到家了,送进村子不是更好。

老人笑道:“好了,好了!都回去吧。大家的心意我领了,可我们这里地虽偏僻,却多有礼数。我离开家乡这些年了,碰见乡党不打招呼咋行。从现在开始,我要步行进村。”

轿夫是西安雇的,他们自然明白师长的意思,向那几个护兵做了解释。大家在觅子店吃了晚餐,老人再三交代,让他们当晚歇在这里,并提前替他们结了店钱。

安顿好护兵和轿夫几个,老人一家人继续赶路,他们到了信立乡,绕过铁佛爷寺,再往东下了青龙岭长长的慢坡,终于踏上了阔别已久的槐园堡。进村时候,沿途几个老者碰见老人,不由一惊,脸上顿时溢出笑来,热情地“二哥、二哥”向他打招呼。一别十多年,再没有人这么称呼他,老人心里仿佛塞入一团火,立即荡起了阵阵暖流。

当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他一道圣旨,就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完成了规模宏大的民众迁徙,数以万计的移民奔赴东南西北各地,杨家先祖也在这次迁徙中惜别父兄,西渡黄河,迁居锦阳西北一隅的漆沮河畔。他们找到落脚之地,就在这里开荒种地修建庵舍安居乐业。为了不忘祖籍,迁徙关中的山西人约定俗成,在各自的庄前栽植槐树,以示对洪洞大槐树的纪念。如今关中各地,哪里若有百年以上的老槐,那个堡子肯定就是由山西移民发展而来。槐园堡就因看家护院的槐树众多而得名。

经过数百年繁衍生息,槐园堡已发展成锦阳西北的巨族大户。明清两朝,杨家还出过两个文举一个武举。可是,自从同治年起,关中各地战乱不息,村堡十室九空。到了老师长恒昌这一辈,杨家能留下的四条支脉,已让周围人羡慕不已。

老大杨元昌十一二岁就离开家乡,与他陪伴的是杨老举人当年遗存的两本书,一本是《孙子兵法》,一本是《增删卜易》。元昌一路向西,沿路乞讨,稍有空闲就捧着古书一个字一个字往下啃嚼,渐渐识文断字,也多少懂得了里面的渠渠道道诸多道理。几年后,元昌流落甘肃,后来又阴差阳错进了大清军营。到那里他才知道,这是封疆大吏左宗棠的队伍。这时的元昌已能将《孙子兵法》倒背如流,对增删卜易卦术也十分精通。消息传到左宗棠大人耳中,左大人十分惊异,亲自下营召见。左大人见元昌果然出类拔萃,自然万般赏识,遂将他纳入幕府,共事多年。后来,新疆逆乱平息,左大人回京复命,本想带元昌一同进京,元昌这时已离家二十余年,念及家里父老兄弟,毅然书写辞呈回了老家。他回到槐园堡,用军中多年积蓄,在槐园堡盖了祠堂,修了祖宅,也对村口的关帝庙做了修葺,重塑了庙内的关公神像。

后来,哥老会和革命党推翻了大清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一时间关中各地内乱四起,一个个小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饰演着跳梁小丑的角色。杨元昌在清军大营多年,本已厌弃战争,见不得血腥厮杀,面对眼下乱局,他不忍心周边百姓遭受平白冤苦。于是,他一声呼吁,在槐园堡组建民团进行自卫。民团最早取名崇礼团,他自任团长,带领槐园堡百姓共御匪患,确保全堡无恙。他的举动立即引得周边村堡效仿,不到半年时间,就分别建立了崇仁、崇义、崇智、崇信四个民团。民团建了起来,各堡寨又觉得没有合适的人来担任团总大任,经过再三磋商,各民团一致公推他担任青龙岭上下以及漆沮河两岸民团的团总,一时成为佳话。

元昌当了团总后,果然不负众望,他凭借多年积累的治军理念,在各民团百姓间重推颇具影响的《吕氏乡约》,并对其稍加完善,制定出新的治团条约让大家奉行。老百姓只知他混迹于清军大营,没想到他治理起民团事务更是恩威并施威震一方,即便用严厉的法则惩戒违规民众,各堡百姓也是身热心暖,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