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烈火铸军魂

反击敌391高地,是我志愿军最为成功的战例之一。它充分证明了在党的领导下,掌握政治思想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它是战场上无形的军魂。九连指战员个个都是遵守战场纪律的模范。邱少云烈士是我志愿军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最杰出的代表。

烈火铸就军魂,邱少云不愧为“伟大的战士!”

战后,为表彰邱少云自觉严守纪律,敢于牺牲自己的英雄主义精神,部队根据邱少云生前的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军旅记者郑大藩满怀激情写下了《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发表在1952年12月4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朝鲜通讯”上。

从此,邱少云的名字传遍全国,感动全国。志愿军总部于1952年11月给他追记了特等功。1953年6月1日又授予邱少云为“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接着,于当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邱少云为“共和国英雄”称号,并授予他金星勋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邱少云所在的九连再次荣立集体一等功。战后,中朝两国人民在金化西面391高地的石壁上刻下了“让英雄的名字与英雄的山峰共存不朽!”

英雄连队英雄多,在潜伏391高地另一侧的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三营文化教员王远炽,他眼睁睁的看着邱少云被火烧得痛心疾首的残酷样子,真想冲过把他给救下来。相隔距离20米,又是陡峭峡谷,是敌人视线死角。可是,他没有违犯纪律,望着邱少云左右两侧的战友都泪眼朦胧、哽噎,无不痛心。他们同样受铁的纪律约束,而撕心裂肺,坚韧不拔。他们若贸然行动,势必打乱全军的统一布置,只有满含热泪强忍悲痛。

王远炽所在的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三营,同时接受了反击391高地的战斗任务。只是分工不同,他们是战地救护,他们是正面千米冲击夺回阵地。

当时,王远炽是三营营部的文化教员。部队接受任务之后,立即展开了紧张的夜以继日的战前练兵。团里多次组织各级干部,反反复复侦察391高地的地形,把敌人设防情况弄得一清二楚。经过一段的充分准备,从作战方案到实地演练上,从战士们高昂的求战情绪到具体的战斗准备上,以及物资保障等等,都准备就绪静等届时行动了。

不久,团政委王亮池到部队驻地检查战备落实情况,对三营全体指战员进行了作战前的动员工作。他在宣读了战斗命令之后,又讲了反击391高地的重要意义,讲了完成反击391高地的有利条件,也讲了不利的因素,要求大家努力,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

王政委深思熟虑地说:“391高地与我军阵地有相距约3000公尺的狭长地段,南北两峰相对,四面陡壁,白天不宜运动接近敌人阵地,这给反击任务带来一定的难度。但391高地四周野草丛生,便于我们部队潜伏,有利于发挥我军近战夜战的优势,趁黑夜提前潜伏进去,待第二天黄昏发起攻击,可一举歼敌,拿下391。”

王政委特别强调,说:“这是一次特殊的整体潜伏,要严格遵守战场纪律千方百计潜伏好,潜伏好是保证反击391高地胜利的关键!”

10月11日17时,天色渐渐黑了下来,战地异常宁静,全副武装的三营全体指战员,满怀胜利的决心,从芹洞、曼山出发,秘密、神速、静悄悄的直奔391高地,于22时到达了预定潜伏区。很快,潜伏就绪。

王远炽当时跟随参谋长王世德在营救护所负责抢救照顾伤员。作为战地救护所,不能相隔太远,便在391高地西侧面,找了块地势低洼平坦、背靠土坎、好隐蔽的地方潜伏起来。很快就是12日了。他觉得有点困,便闭目休息,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阵阵寒风吹来,又把他吹醒,顿感手脚冰凉冰凉的,还有点麻木,真想站起来走动一下,可是不行。这是战场纪律!只好用双手捂在嘴上哈热气也不顶用,然后双手使劲的搓,双脚用力在地上抖。这样不停,无声无息的就地活动,加快了血液循环,手脚才暖和一点,算是度过了难以入眠的一夜。

晨曦朦胧中,东边的天上,渐渐露出了鱼肚白,天色逐渐亮了起来。送走了黑夜,迎来了黎明。这天早晨,白白的浓雾严严的笼罩着山岭峡谷,露水浸湿了指战员们的衣裳,大颗大颗露珠从草棵上滴下来,滴到冰凉的脸上,凉飕飕的,更觉得一股寒气袭人。

本来就有一点酸痛的腰腿,被那呼呼的寒风一吹,更觉全身疲乏,难以忍受。心想,要是能就地跑一跑,跳一跳,那该多舒服呀!可是不能啊!为了战斗的胜利,大家一动不动,静静地潜伏在枯草丛中。

太阳出来了,当笼罩在391高地上的晨雾完全消散后,阳光照射在湿润的棉衣上,就像捆在身上似的,感到十分闷热,巴不得将棉衣脱掉。更叫人讨厌的是,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虫子,也趁热活跃起来,不停的往脸上爬,往脖子里钻,实在是痒得难受。面对这些平时碰不到的事情,潜伏区的指战员们,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