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最后的格格>第二章 末代皇帝册封的最后一位格格

第二章 末代皇帝册封的最后一位格格

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朝廷后,曾经给爱新觉罗皇族留下了紫禁城作为皇族生活起居之用。皇帝的堂哥哥爱新觉罗·溥彤硕和亲王的侧福晋,在1921年诞下一个女婴。溥彤给这个女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爱新觉罗.娜仁。

三岁那年,溥彤抱着她去上书房。已经逊位的皇帝溥仪,正在案头欣赏一幅稀世珍宝,北宋名士欧阳修自书的《秋声赋》。也是溥彤有意要炫耀小女儿的聪慧过人,便指着那幅字让她诵读。溥仪万万没有想到,只有三岁的娜仁,居然就将《秋声赋》一字不差地读出来。这令自己没有孩子的溥仪大为赞赏,当场就将这幅《秋声赋》赐给了娜仁,并册封为秋华格格。就是这年里,清朝的皇室优待被冯玉祥取消了,皇室也被撵出了紫禁城。秋华格格成了大清皇帝在紫禁城里面册封的最后一位格格。

已经65岁才得到这个女儿的溥彤,非常钟爱这个女儿,他的其他几个孩子,也非常喜欢这个小妹妹。娜仁出世的时候,最大的姐姐娜雅45岁了,娜雅的小儿子也有18了。娜仁最小的哥哥,兰吉罗是溥彤50岁上得子,也已经15岁了。溥彤一直以为不会再有孩子了,没有想到自己居然在65岁上,侧福晋陶秀珍还会再给自己生下了一个小女儿。尽管一家人都非常宠爱娜仁,可皇室最后的没落,却让这位大清的末代格格,差不多自从出世就已经成为北京城里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没落的皇室贵胄们变成了民国寻常百姓,身为硕和亲王的溥彤并不是个贪敛之人,在大清最后的日子里,并没有给自己积攒下什么财产,总算在紫禁城外面还有一处大一点的宅子而已。否则一家子离开紫禁城以后,连个落脚之处也没有了。

娜仁仅仅在紫禁城生活了三年,就随着溥彤一大家子搬出紫禁城,搬到了北京宣武门附近的南菜园一带。那里有条胡同叫南五条,里面有座宅子是溥彤在20多年前得了皇上的赏赐,在这里买下一块废地,起了座宅子打算用来养老。这些年,也就是溥彤想躲清静的时候过来住几天,没想到从此一家子竟然要长住于此。

这是一座三进的四合院,要说小也不小了。可真是一家子住进来还是显得促狭了。溥彤有三个福晋,一共6个孩子,二女、四子,除去幼子兰吉罗年幼外,其余的三子一女都已经成家了。长女娜雅有四个孩子,长子苏格丹有一儿一女,次子胡吉拉有两儿一女,三子谭克拉有一子。一家子大大小小的人口居然有24个,还有一大堆的使唤丫头、老妈子、仆役。上上下下算起来怎么也有五六十人,挤在这个三进的院子里,还真是有些挤了。无奈是这些儿女都是大清的遗老遗少,竟是没有一个学过农工商,连最寻常的养家糊口的本事也没有,只得靠着这些年多多少少积攒的薄产聊以度日,不挤在一块堆儿又能怎么办?

不得已溥彤搬过来第三天,就把下人先裁减了大半。只给每房每户留下一个下人,全家另外留下了三个,就这样算算居然还有10来个。溥彤第二个不得已的措施,是咬着牙拿出一部分钱,给几个已经成家的儿女另外找了房子,又给了一笔钱,让他们可以做个什么营生聊以为生。就这样忙碌了一个多月,总算勉强安顿下来了。这样一来,这个大宅子里真是安静了许多,溥彤让大福晋住在最前面的院子里总理家事,二福晋住在中院,陶秀珍带着幼子兰吉罗和娜仁,住在最后一进。

溥彤自己又在琉璃厂盘下个门脸,将家中一些古玩字画摆进去卖着。一是,溥彤自己喜欢收藏此类物件,不仅识货,也有些好物件在手里。最关键还是这些年来,一直在琉璃厂掏腾玩意儿,也就积攒了一些子人脉,弄清了这里面一些门道了。这第二条,现在手上也就没有什么现银了,不得不出卖这些玩意儿维持一家人生计。与其拿到别人店里去变银子,不如自己来卖了,少了一层盘剥,总是多得几个钱不是?

不曾想这古玩的生意真是要看人做了。或是因为溥彤有个亲王的帽子?虽然大清皇帝早就下台,如今连紫禁城也不能住了,可要是轮到玩古董,或是要算这些大清的遗老们了,所以老亲王这盘古玩店开出来就挺火。整天出出进进的客人真不少:有来淘便宜货的老玩家,这些多一半都认识溥彤的是些和他一样的大清遗民,只是家境比起溥彤好些,还有几个闲钱玩古董;也有来北京办事,做买卖的洋人,想趁机弄点好东西到国外去赚大钱;当然还有来卖物件的,东西许有家传的,可也有来路不明的,东西又有真有假。这些人多数是慕名而来,就因为溥彤是货真价实从紫禁城出来的王爷,识货。一来二去的,溥彤这盘叫“求真斋”的古玩店,居然经营得风生水起,成了琉璃厂一块招牌。家里的日子自然也就好过起来,有时候溥彤也会感慨一番,自己一个当年货真价实的王爷,怎么就成了买卖人?

娜仁就这样在大宅子里一天天长大了。大福晋和二福晋虽说不是亲妈,可因为自己岁数大了,自己的孩子们,甚至连孙子孙女们都大了,想亲近也亲近不了,反而比做亲妈的陶秀珍更加宠爱这个宝贝疙瘩。要说肯定是赶不上当年宫里的那些格格们。可那些年的小娜仁也是要风有风、要雨有雨,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

只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过长久,先是大福晋撒手西寰了,跟着不过一年多之后,二福晋也去了。紫禁城出来也就是三五年的功夫,两个福晋就故世了。风烛残年的溥彤经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居然就这么一病不起,勉强在炕上拖着,拖到1927年,娜仁6岁的时候终于还是走了。这回,家里真是塌了天。求真斋的生意一落千丈,眼看是维持不下去了。

陶秀珍是个出生江南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不仅人生的俊美,而且识文断字,又极有见识。先是趁着前几年家里经济上富裕,把儿子送出去读书了。那时候时兴留洋,漂流过海,去东洋、西洋的都有。溥彤觉得东洋离着近,也算有些渊源,便将儿子送去了日本。丈夫一死古玩生意做不下去了,自己还要抚养小娜仁,便果断地趁着“求真斋”还能卖起价钱,将店铺和大宅子一起都买了。然后遣散了所有下人,只留下一个娜仁的奶娘,还有一个叫莲蓉的小丫头,收拾细软返回了自己的故里,江南名镇南浔。

南浔这个水乡古镇,可不是个一般的江南小镇,要是论历史渊源,文化底蕴,只怕不仅是一般的小镇可以匹敌,就是一些大中城市,也是难望其项背。要是从此地还是浔溪村的南宋初年,11世纪30年代算起,到陶秀珍出生的1889年,已经有了750年的历史,便是由12世纪中期正式建镇算,也超过了600年。到了近代,清道光二十二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因为上海被开辟成通商口岸,只有咫尺之遥的南浔镇,便一跃成为全国第一的湖丝集散地。

大清的织造府就设在离开南浔不足百里的苏州府,还在南浔设了分署,陶秀珍的父亲就是当年的一任织造。否则,爱新觉罗皇族,断然不会同意让溥彤娶一个汉家女子做侧福晋的。辛亥革命以后,父亲退隐回到了南浔乡里,做了七里村的私塾先生,数年后病故。陶秀珍回乡投亲,是去投靠她的大哥,南浔镇上著名的巨贾陶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