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娜仁的房间里,静静地挂着一幅堪称稀世珍宝的真迹——六一居士欧阳修亲手书写自己那篇脍炙人口的《秋声赋》的条幅。那是北宋名家的墨宝,书稿的每一笔每一划仿佛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幅字的首尾布满了历代皇帝的御笔签批和玉玺印记,从北宋徽宗皇帝那飘逸的笔迹开始,一直到溥仪那带着末代王朝落寞气息的印记,整整五十多个皇帝的御笔留于其上,这简直就是一部跨越千年的皇家批注史。
如此珍宝,自然引得众多人慕名前来,想要一饱眼福。溥娜仁老人宅心仁厚,他深知人们对目睹欧阳修真迹的渴望,所以很少拒绝访客。于是,本是女儿精心为老人安排的静谧隐世之所,却常常变得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当地有关部门不得不派人专门值班维持秩序。女儿看着这场景,真是哭笑不得,她心里既不忍当着老人的面赶走那些登门的访客,又为这原本安宁的住所变得如此喧闹而无奈,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我,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位热衷于收藏的朋友那儿看到了这件文物的赝品。那一瞬间,我就被它吸引住了,目光紧紧地黏在上面,舍不得移开。心中满是惊叹与喜爱,于是便迫不及待地询问此物的来历,这才知晓真迹的所在之处。
我虽是个文学爱好者,而非文物收藏家,但一想到世界上居然存在这样一幅由欧阳修亲手为自己的《秋声赋》写成的条幅,心中就抑制不住地激动。欧阳公的字本就难得一见真迹,更何况是与他的名作相伴,这怎能不让人惊叹呢?
我仿佛看到欧阳子夜读书时的场景,他正沉浸在书中的世界,突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他悚然一惊,侧耳细听,喃喃道:“异哉!”那声音初时淅淅沥沥,带着萧飒之感,仿佛是秋夜的雨滴轻敲着窗棂;忽而又奔腾澎湃起来,好似波涛在深夜中突然惊醒,风雨骤然来临。当那声音触碰到物体时,发出铮铮的声响,就像金铁相互撞击鸣响。又似奔赴战场的士兵,口中衔枚急速前行,听不到号令声,只能听到人马行进的声音。欧阳公心中满是疑惑,转头对童子说:“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出门查看后回禀:“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欧阳公听后,不禁长叹一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他抬眼望向远方,脑海中浮现出秋的模样。秋的颜色是那般惨淡,烟霭飘散,云朵也渐渐收敛;秋的面容清明,天高云淡,阳光明亮却不炽热;秋的气息凛冽,仿佛能刺入人的肌骨;秋的意境萧条,山川大地一片寂寥。所以秋声才会如此凄凄切切,像是在呼号,又似在奋发。想那丰茂的野草曾经是多么翠绿繁茂,争着生长;美好的树木也曾郁郁葱葱,惹人喜爱。可是一旦秋风吹过,草儿被拂过就变了颜色,树木遭遇就会枝叶脱落。它们之所以被摧残衰败,正是秋气的余威所致啊。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欧阳公一边踱步,一边沉吟着,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他想到:“嗟乎!草木本是无情之物,到了时节都会飘零。而人作为万物之灵,心中常常被百般忧愁所感,身体被万事所劳;内心一旦有所触动,必然会耗费精力。更何况常常去思虑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情,担忧自己智慧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下去,红润的容颜变得如同枯木一般,乌黑的头发也变得斑白稀疏。奈何我们并非金石之质,却想要与草木去争那一时的繁荣呢?想想是谁在伤害我们,又何必去怨恨秋声呢!”童子听着这些话,无法应答,垂着头沉沉睡去。此时,只听到四周墙壁传来虫儿唧唧的叫声,仿佛是在应和着欧阳公的叹息。
我久久地站在《秋声赋》的赝品前,心中思绪万千,随后又仔细地端详着上面那想象中的58位皇帝的御批和玉玺印记,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真迹可能的模样。我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问友人:“六一居士这幅《秋声赋》的真迹你见过吗?那一定是国家博物馆的珍藏吧?不知道有没有拿出来展示?看到这幅赝品,我还真的对它感兴趣了。”
友人微微一笑,回答道:“它不在国家博物馆,而是在秋华格格的家里。我的这幅赝品,就是秋华格格70岁的时候自己临摹的。你可别小瞧了这幅赝品,就艺术造诣而言,这幅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功力,恐怕已经不输给那幅真迹了。一位70高龄的老人,无论是书法、金石、裱褙,还是临摹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才艺,实在是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我瞪大了眼睛,心中满是惊奇,忍不住追问道:“这竟是一位70岁的老人所作?还是位格格?太有意思了。她真是一位清朝末世的格格吗?那岂不是位百岁老人?”
友人看着我,不紧不慢地说:“今年应该90多了。秋桐先生是大清最后一位格格,生在紫禁城里的末代格格。”
友人的这几句话就像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的好奇心像被点燃的火焰,越烧越旺。我再三请求友人,希望能去见见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格格。我在心中不断地想象着这位老人的模样,想着她的身上必定有着一段旷世传奇。友人最终答应了我的请求。
2014年的晚秋,天气已经有了些许寒意。我和友人一同前往南浔古镇。
南浔古镇,宛如一颗镶嵌在浙江大地上的明珠,散发着迷人而独特的光彩。
踏入南浔古镇,仿佛穿越回了旧日时光。那古旧的青石板路,像一位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悠长故事。街道两旁,粉墙黛瓦的古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这些建筑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的特色,飞檐翘角下是精美的木雕,细致入微,花鸟鱼虫仿佛都要破壁而出;而那带着欧式风格的券顶与廊柱,则又展现出曾经南浔作为商贸重镇与西方交流的痕迹,中西合璧得如此自然和谐,恰似一首动人心弦的古典与现代交融的交响曲。
河网密布的南浔,水是它的灵魂所在。那碧绿清澈的河水,如同一面镜子,倒映着两岸的古宅、石桥和垂柳。一艘艘乌篷船在河中缓缓摇曳,船头划开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像是在丝绸上绣出的精美花纹。船桨欸乃,似在轻吟着古老的歌谣,载着游客穿梭于古镇的各个角落,去探寻那藏在深巷里的旧时光。
在南浔,还有众多的名人故居。这些故居犹如一部部立体的史书,记载着南浔昔日的辉煌。从那些精致的庭院布局、珍贵的文物收藏中,可以想象到曾经居住于此的家族的荣耀与兴盛,感受到南浔深厚的文化底蕴,那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宁静与大气。
南浔古镇,它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柔情,又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韵味,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在清幽的百间楼隐处,有一座小楼静静地矗立着。小楼的外面挂着一块题匾,上面写着“明月轩”三个大字。那字迹古朴典雅,与这座小楼的气质相得益彰。走进院子,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妇人迎了上来。她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眼神里透着一种宁静与祥和。看得出来,她与友人很是熟稔。她热情地引着我们走进了这座小楼。
大厅里弥漫着一种淡淡的书卷气,北墙上那幅《秋声赋》格外引人注目。在这幅书卷的下面,坐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她静静地坐在那里,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从那张充满沧桑的脸上,依然能够看到她年轻时的秀美与风韵。她的眼睛明亮而有神,仿佛藏着无数的故事。
友人快步走上前去打招呼,然后将我引荐给老人。老人爽朗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在大厅里回荡,充满了活力。我有些惊讶,这位93岁的老人,竟如此耳聪目明。始终陪在老人旁边的是她的女儿,今年也已经近70了。她站在那里,眼神里透着对老人的敬爱。从她的讲述中,我仿佛走进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听到了这个大清最后一位格格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