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诚献>第 9 章节

第 9 章节

中的课堂。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工程师,长大为国家做贡献!”班会上,班主任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个问题,那就是长大之后准备干什么?成绩优异的小雅兰骄傲地向同学们宣称。她清楚地记得她的发言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换来大家一片热烈的掌声......

就这样她这个时刻想飞上蓝空的小鸟儿在纯真的少女时代就感到翅膀被折断的巨痛,美好的梦想从此破灭了,现实使她一时无法接受。

“你们最好是上高中,将来考大学,因为你们很有潜力......”她不由得想起中考前夕,学校的领导曾经把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招集在一起,动员他们目光要长远些,最好不要报考中专、中技等学校,因为国家更需要高精尖的人才,好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较大的贡献。

一份第一志愿就报考中师的志愿书最终被送了上去,赵雅兰不负父母的心愿考上了中师,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她的泪水在脸上肆意流淌,打湿了衣襟,随后她就大病了一场,浑身软绵绵地没有一丝力气,她,一个乡村民办教师的女儿,在小小的年纪里,却已经尝到了什么是失落的滋味,什么是理想破灭的痛苦,从此她如一只忧伤的小鸟失去了欢乐。这位重点中学的高才生,一个被老师和同学们认准了的“大学苗子”,她有过种种美好的梦想,但惟独没有想到自己会早早地当一名老师。

“家有三斗粮,不当小孩王”她不由地总是想到这句话。是啊!当老师意味着什么?她比谁都明白,因为她的父亲就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十分爱自己的工作,他教学成绩总是在乡里名列前茅,他教的学生没有不佩服他的,而这一切是有代价的,童年的一些事使她难以忘怀。

体弱多病的母亲艰难地推着装满粮食的手推车,同样瘦弱的姐姐在车前拼命地拉着,母亲带着她们姐妹去村东的“打米房”打米,那是一个天气寒冷的冬天,地面还有厚厚的雪,路上行人稀少,母亲一次又一次地滑倒在地。

“爸爸为什么不来?”赵雅兰问母亲,她实在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总是不爱干家里的活儿。

“你爸爸去给学生补课……”沉默寡言的母亲只说了这么一句。

父亲在赵雅兰看来并不可亲,因为他与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实在是太少太少,一年四季他总是在忙他自己的事,父亲是好强的,母亲说他争强好胜的脾气是一辈子也改不了的。父亲身材十分高大,有一双炯炯有神的不大不小的眼睛,眼睛里流露着智慧的光芒。他是天生的乐观派,他爱唱歌,童年时的赵雅兰经常听到父亲掐着自己的喉咙唱着皮影戏,唱的非常动听,这时母亲就会对孩子们说:“你们的爸爸今天准是有了高兴的事!”而母亲却给了赵雅兰太多太多美好的记忆。每年的春天,母亲总是带着孩子们去野地里挖野菜。故乡春天的风景是美丽的,蔚蓝的天空中总是飘着洁白的云朵,大地是一望无际的宽广,田野地头,不知名的小野花盛开在和煦的春风里。野菜很多很多,她们母女尽情地挖着,有时还比赛,看谁是挖野菜能手呢!赵雅兰经常取胜,母亲就夸她,说她像她父亲一样能干。挖完野菜,母亲坐在地头休息,孩子们闲不住,一个个像欢快的小马驹儿,在广阔的田地里跑啊,跳啊,她总是采一大把野花,心灵手巧的母亲就把这些花编成花冠戴在孩子们的头上,赵雅兰的内心有说不出的欢喜。在她的记忆中勤劳的母亲几乎是园艺高手,她把自家的小院收拾得井井有条,在她精心料理下,小院变成了菜园,而童年的赵雅兰知道,身为民办老师的父亲挣不了多少工分,一家老小的生活其实主要靠母亲的操劳,她不理解父亲,不明白他这样做,到底图得是什么呢?

“都不当老师,谁教孩子们念书?”父亲常这么说。

“教好书也是一门学问!无论干什么都要踏下心来,要有一种唐僧取经的精神,才能把事情干好。”有时父亲还这样感慨道。

谁不知道父亲在村子里,算得上是有“学问”的人,他的算盘打得很好,是村子里有名的“铁算盘”,字写得相当漂亮,他曾是队上的一名会计,后来自愿当一名老师,很快就迷上了这一行当。他的梦想是永远地当一名老师,一名国办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赵雅兰考上师范后,最高兴的是父亲,父亲送她到师范学校报到,一路上的情景她永生难忘!

那是她,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女第一次坐火车,到离家几百里地的地方求学,而且这个地方是她十分不想去的地方。

“一切就这样完了,我的梦已经破碎了,我还指望什么呢?难道一生就和一群孩子联系在一起了吗?”想到此,她觉得自己小小的心在流泪,火车的轰鸣声居然像一把把重锤一下一下地敲在她的心上,她不由地望了望她的父亲,心想:“爸爸,你可知女儿的心愿,你的心愿毕竟不是我的心愿!”

就这样赵雅兰永远失去了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大学梦最终失落于生命的花季,这打击对她来说痛入骨髓,从此她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鸟,哀号着开始了她的中师生涯。

时光飞逝。三年后,她毕业了,响应号召,她回乡任教。父亲非常兴奋,因为父亲始终认为在农村缺乏学识较高、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一名教学成绩优异,深受乡亲们喜欢的好老师,那年假期他总是教育自己的女儿要好好教书,做一名称职的老师!并经常和女儿探讨教学上的事情。而就在这时,赵雅兰的心又一次受到了重创。那年夏天,她得知往昔的同学,大都如愿考上了大学。得到这样的消息后,她在为同学祝福的同时,又在为自己的处境落泪。是的,当大多数同学就要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时候,她,一个自任天赋较高,胸有大志的学生就要走上工作岗位了。老师,一个多么崇高的字眼儿,有人把它比做园丁,是由于他的辛苦;有人说它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这说明了老师工作的巨大的牺牲性。老师就是他人登天的梯子,老师又是铺路的石子,而老师得到了什么?像她的父亲,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是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了吗?赵雅兰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家破旧的屋子的墙上曾经贴满过父亲因教育教学成绩优秀而得到的奖状,而父亲得到了什么?家境贫穷,自己的子女没有玩具,没有高档的服装,甚至早早地就结束学业,这公平吗?是的,老师付出的实在太多,得到的实在是太少太少,她的思绪常常被被拉回到上师范的那些岁月。

“三尺讲台,我无悔的追求……”那是一个天气闷热的上午,她所在的班有幸去当地县礼堂听优秀老师汇报自己的工作,这件事使她记忆犹新。一位苍白憔悴的女老师情绪激昂地讲她是如何工作的。她的事迹的确令人感动,但又令赵雅兰费解。这位可敬的年过不惑之年的老教师,出于对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常年累月,无怨无悔地奋斗在三尺讲台上,父亲病危,她没在身旁守护;母亲住院,她没时间探望,因为她教的是毕业班,学生们离不开她,而她也离不开自己的学生,真可谓尽忠却不能尽孝!中师生赵雅兰真的弄不懂这样的人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这样干工作到底是图什么?另一位男老师的发言也使她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位老教师眼看都要退休的人了,可他心系祖国的教育事业,心系他心爱的学生,他不仅教书育人,最可宝贵的是他居然多次拿出自己的钱,资助了不止一位贫困的学生,帮他们完成学业,而他自己却节衣缩食,因为他的收入是相当有限的。很多被他资助过的学生最终成才,这些弟子们亲切地称他为“恩师”,听着学生的呼唤,他一次次为此激动不已。

“这些老师是可敬的,因为他们都有超强的事业心,而他们又是可悲的,因为他们活得太苦太苦了。”赵雅兰悲伤地想。

记得毕业后,身处乡村,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赵雅兰内心苦恼极了,重温过去的梦想,她唯有不断地叹息,那时的她就像一位走进死胡同的孩子,对一切都感到绝望,又像一位迷路的人,心中常感到一片迷茫。那时她不愿看描写高考内容的小说,害怕听有关这方面的任何消息,她经常把自己关在家里,一个人默默地想自己的心事,想着以后自己的命运,想着人生的无奈,想着她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该想的问题,那一年她刚刚十八岁。

“好好干吧,闺女,当老师是苦点儿,乐也在其中啊!爸爸希望你多教出点好学生来。”父亲不止一次地对她说。

“你爸爸有接班的了,瞧他高兴的!”母亲欣喜地说。

朴实的父母并没有希望他们的女儿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相反,他们却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多教一些好学生,好造福乡邻。

“是的,干吧!”她在内心极力地说服自己“不干这行我又该干什么?谁让我是教师的女儿,谁让我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我怎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可悲的我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而不是为了兴趣而工作。”瞬间,赵雅兰感到自己的心已经苍老了许多岁,从此她埋葬了自己的欢乐,也顺便埋葬了自己的理想,她如同一只秋天的孤雁在高远的天空中独自飞翔,没有热情,唯有孤独和凄凉与己相伴。

后来赵雅兰到离家二十几里路的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草甸子中学任教,在那里一教就是几年,渐渐地她熟悉了自己从事的工作,与同事和睦相处,对学生也比较和蔼可亲,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着,缺乏激情,更谈不上创造。

“当老师的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即使累死了又能干出多大的名堂来呢?”赵雅兰常常这么心灰意冷地想,因为她鄙视教师这一职业,身为优秀的乡村教师的父亲给她树立的不是一个榜样,相反却在她的内心深处投下了一抹重重的阴影,让她对教师这个职业从心底了充满了逆反。

“当老师是良心活,一定要好好地干。我们绝不能把它当做谋生的手段,你糊弄学生,学生就会糊弄你,老师干得是关系千百个家庭、几代人幸福的事业,因此容不得咱们懈怠。”校长是一位老中师毕业生,教师会上他经常这样对老师们说。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的下属有一些人对工作缺乏热情,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有的老师,对工作没有热情,备课不认真,不深入钻研教材,更谈不上备学生了;更有些老师上课干脆就没有教案,上课时想到哪就讲到哪,简直是海阔天空,对学生不负责任,这样做能提高课堂效率吗?”有一次在全体教师会上校长情绪有些激动地说:“尤其是一些年青老师,在这里我就不点名了,他们人很聪明,精力旺盛,没有家属的拖累,为什么不好好干呢?”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一颗粉笔,一个教鞭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希望老师们自己多订阅几本关于教育教学的刊物,好好钻研,在教学中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做一名高水平的教师。”校长在教师会上多次强调这些话。

校长的话纯粹是对牛弹琴,因为像赵雅兰这样的老师压根儿就把他的话当作耳旁风。父亲教育她的话还少吗?她始终固执地认为,老师实在是一个平凡而又平凡的工作,它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知识,更谈不上创造,照本宣科,何乐不为?教书的时间长了,必定会积累一些经验教训。因为有这种想法,她的教学成绩始终不能拔尖儿,也没有落后,这样她倒觉得心安理得。

那时的她很少回家, 她在学校住宿,在一起的同事大多是年青的女老师,能谈得来的人还不少呢。晚上,宿舍里干什么的人都有,有的人织毛衣,有的人听收音机,还有的人在看小说,当然,也有参加业务进修的老师在为考试做准备……

赵雅兰对织毛衣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买来许多关于毛线编织的书津津有味地翻看着,并买来毛线织了一件又一件,因此织毛衣的水平大大提高。她的工资并不高,一部分钱得交给母亲补贴家用,剩下的钱她没有用来买书,而是大多买了毛线。她就这样无聊地任大好的光阴从她的指缝间匆匆溜走,往昔那个好强上进的女孩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校长最赏识的人是韩敏,她是一个师专毕业生,心怀梦想的她放弃了在北城中学教书的机会,自愿从城区来到这远离城市的村庄,因为她认为农村学校更需要她。据说,她有一个姨母住在附近,星期天她常去姨母家,很少回北城的家。在常人看来她是聪明人办了糊涂事,人们往往削尖了脑袋去城里教书,而她却从“繁华”走向“荒凉”,这真令人感到费解。她算不上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没有令人羡慕的身材,也没有漂亮的脸蛋儿,但她有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闪烁着聪慧的光芒。她的气质极好,是一个很有内涵的人。对于别人的看法,她只是付之一笑。时间长了,人们也就看淡了这件事。韩敏工作十分勤奋,有一种忘我的精神,正如校长所期待的那样,韩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惜时如金,如饥似渴地钻研业务,她花了许多钱买来教育、教学的刊物,认真学习。因此,她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不久就成了学校的教学尖子。

“穿着打扮绝对地讲究,集市上专拣那些老气的衣服试穿,有人笑你,这么年青,为什么不穿红挂绿,这样才水灵,这才是年青人的气派,这才是!”这是一个难得的夜晚,一弯明月挂在天空,凉风习习。晚饭后,女老师的宿舍里热闹极了,大家正在听韩敏老师津津有味地读她近几日的“大作”,大家时而鼓掌,时而大笑,赵雅兰也认真地听着,心想:“老师也就是这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