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作家>第三章——牵引线(一)

第三章——牵引线(一)

“媳妇,媳妇。”

穆子湘从回忆中醒来,才意识到自己走了神儿。

“你在想什么呢,叫你也不答应。”常一胜有些抱怨地说。

“没什么,就是想起一些工作的事。”

“你呀,把其他的烦心事都暂时放一放吧,咱俩是出来散心的,可别破坏这美好的气氛。”

穆子湘温柔地说“对不起啊,老公,你说得对,难得的机会,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心情。”

在何建军的家里,美酒佳肴已经备好,几个人也都围着餐桌坐在了一起。何建军开心地开启了一瓶白酒。“侄子,你也整点?”

“好啊,今天我就陪叔叔喝两杯。”

这时候刘秀云关心地问到。“遇安啊,你喝完酒能开车吗。”

何遇安告诉婶婶,自己的司机就在村头的酒店里,请婶婶放心。

何遇安喜不自禁地看着满满的一桌菜,就想起小的时候每次过年,在家里吃完一顿还要再来到叔叔家吃第二顿。在他的生命里,第一道鱼香肉丝,清炒肉等都是出自叔叔手中。限于那个年代的条件,这些只有在饭店里才会有的炒菜一般的农户人家是很少能品尝到的。

何建军把酒杯倒满,指着桌子上的海螺说。“遇安,这是我最近去赶海捡来的,你也有多少年没有去过了吧,快尝尝。”

何遇安拿起盘子里一只中等大小的海螺,用筷子把海螺肉挖出来,沾了点配好的三合油。

被海螺的鲜味所满足味觉的何遇安闭上了眼睛,心想:这么多年了,味道一点没有变。大概是从自己十七八岁的时候开始,何遇安就跟着父亲或叔叔去不远处的海边赶海,那时候的海洋资源要比现在丰厚很多。在海水褪去后的沙滩,就像一条洁白的飘带绵延在海边。飘带上有着密度很大的赶海的人群,何遇安也曾经是人群当中的一份子。桥渔村的所有村民,也都是其中的一份子。

所谓赶海,也叫巡海,是海边人生活旋律中的一节古朴音符。本质上是捡拾海浪无偿送来的“礼物”。主要有虾、螺之类的海产品,当然。也有船上掉在海中的塑料、金属罐等物品。赶海不需费多大的劲,这是很惬意的事情。因为何遇安频繁地跟着去父亲一辈的人去赶海,所以他熟知当地的潮汐规律,能判断出每天潮汐的时间,还能根据天气风向判断出对于潮汐的影响。除此之外,何遇安也学到了很多赶海的“技术”。能看出来皮皮虾八爪鱼等海洋生物的巢穴。

何建军举起酒杯。“来吧,咱们爷俩碰一个。”

何遇安也举起酒杯,他喜欢这种感觉,尽管这是何遇安今年第一次喝酒。现在他可以没有各种规矩的约束,也没有虚伪而又动听的语言,更没有酒水中隐藏的尔虞我诈,只是单纯地陪叔叔喝酒而已。这是何遇安想要的,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

“这次回来打算住几天哪,后天就是十五了,落大潮,咱爷俩赶海去。”

何遇安被叔叔的话深深地吸引,他已经五年没有正经的干过海了,即便有机会去海边,也是陪着朋友或者合作伙伴到海边绕一圈,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穿着胶靴,带着叉子到滩涂上挖一些能上餐桌的海鲜。

他犹豫了几秒钟。“这样吧叔叔,我今天晚上要回城里,后天早上我准时过来找你,咱俩过去耍一圈。”

“行,那就这样定了,我会把工具给你准备好。”

何遇安的婶婶则不停地往何遇安的碗里夹菜。“遇安,今天你可要把这些菜给包圆了,记得小时候你就知道不浪费。”

何建军挥手说“你那都是老皇历了,他小的时候那都什么年代了,那个时候日子过得困难,就着白菜心能喝半斤白酒,院子里养几只鸡得过年了才舍得吃。现在生活好了,就没必要扣扣索索的了。”

何遇安明白,婶婶哪里是为了不浪费,只是想让自己多吃点,叔叔也是因为高兴喝的听不明白话了。可话说回来,那时候的农村人就是这样扣扣搜搜的过来的。

常一胜把车停在了一家名字叫做“农渔之家”的三层酒店门口,两个人下车后不约而同地牵着对方的手走进了酒店里。在一楼大厅里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

这家“农渔之家”酒店十几年来经历三次翻新的装修,档次丝毫不低于县城内的酒店。一楼是散客大厅,放着几十张大大小小的长方形和圆形的餐桌。座椅分为沙发座椅和实木凳子两种。二楼是餐厅包间,三楼则是客房。

酒店的一楼约有四十人左右正在用餐。现在的时间段已经是海景旅游的末期,除了少数前来旅游的游客外,还有一部分是从外地过来收售稻米的商人。

巧合无处不在,正好刚刚被何遇安遗弃在这里的向随行和司机小李刚好坐在常一胜夫妇的对面。刚刚两人在点菜的时候,特意要求酒店把自己带来的大米做成米饭,本以为会被人视为异类,可服务员听见后却丝毫没有奇怪的表情,就像对此屡见不鲜了。

小李给向随行倒了一杯热水。“向处长,你家也是农村的吗?”

“是啊,只不过小时候太宅了,而且功课又紧张,出去玩的时间就很少了。我可以感觉到,咱们领导小时候玩得很疯狂。”

“你跟着他很多年了吧。”

“是啊,从他创业中期就和他一起了,不过对于他的过去我还真不了解,他也很少跟我提起过。”

“何遇安,人生几何,随遇而安,董事长这名字和性格真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小李开玩笑说。

坐在对面的穆子湘很清楚地听到了小李口中的何遇安三个字。她向右转过头去看了小李一眼,心中有些五味杂陈的滋味。

“媳妇,这是菜单,你看看想吃哪个。”

穆子湘摇摇头,撒娇般地说到“我就不看了,结婚这么多年了你还不清楚你媳妇爱吃什么。”

常一胜用手拍拍自己的脑门“呦,是我这服务意识欠缺了,好,我来点菜。”

爷俩谈起过去的事情,成为了祝酒最好的方式,不到半小时,何遇安就有些醉了。

“来,遇杰,你也倒点酒,敬你哥一个,你都是大人了,喝点酒没关系。”

刘秀云想开口却有没有说话,她是不乐意她的孩子学喝酒的,在她的管教之下,两个儿子都没有学会喝酒。据说何建军年轻的时候经常喝醉酒,因为这个没少和刘秀云吵架。但又想想,爷俩正高兴,扫兴的话还是不要说了。

何遇杰从脚下的箱子里拿了一瓶啤酒。“我喝不了白酒,就喝点啤酒吧,遇安哥平时没时间回来,怎么我也得表示表示。”

“好,我弟弟也长大成人了,咱哥俩碰一个。”

“遇安哥,有件事想和你说说。”

“什么事就直说吧。”

“我已经大学毕业了,想找个工作,我也该自己挣钱了,总在家里啃老也不是个事。”

何建军插话说到“我说工作不着急,你怎么也是本科生,还愁找不到工作吗,毕业才几天哪,慢慢来呗。你就别麻烦你哥了啊。”

何遇安对叔叔的话心领神会,却没有接叔叔的话。

“你学的是什么专业着,我还忘了。”

“我是管理专业,主要学的是生产型企业管理。”

“现在的企业不管是私营的还是国有的都挺多的,你这种应该好找啊。”

“是不少,可是咱们家这边的却是屈指可数的,以前有的也都搬到其他地方的工业园区了。我是想找一个离家近点的地方。”

何遇安心想:离家近的地方,这不是自己二十来岁的时候找工作的目标吗,不管多累多脏,也不管工资好低,只要离家里近就是可以接受的。

何遇安二十二岁从部队退役回家后的五年内,一直留在家里附近的企业里打工,干过保安,煤炭采样工,也干过加油员,干过化肥工人。不过有一点没有变的是,那几年何遇安都一直默默地坚持文学创作。在多年的打工生涯中,何遇安利用空余时间写成了十部长篇小说,散文诗一千多篇,总字数达到了三百多万字。凭借这些作品,何遇安在24岁的时候加入了渤东市作家协会,成为会员。后来在何遇安35岁加入国家作家协会时,自称是“草根作家”“农渔作家”。

“离家近点的。遇杰,你要知道,岳亭县再好,可毕竟是个小县城,你要想发展,总得去大地方走走。再说窝在这里也确实委屈你这样的高材生了。”

何遇杰有些尴尬地说道“遇安哥,你就别给戴高帽了,我算什么高材生啊,就一个普通毕业生而已,连个工作都没有。”

“你想好了吗,不去大点的城市闯一闯吗,外面的机遇要比家里多很多。”

“我知道啊,但是我暂时没有打算。”

“为什么呢?”

“我爸妈年龄都大了,我哥去了外地工作,我这小儿子就别走太远了吧。爸妈身边没个人哪行啊。”

何建军听到这话内心却是非常感动,但并没有表现出来。“儿子啊,你考虑多了,你爸身体还结实呢。再有十年还能下地干活。”

何遇安拿起酒杯,对着何遇杰说“好小子,你比你哥有出息,再碰一个。”

所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叔侄几个人到客厅的沙发上坐了下来,茶几上放着刚刚冲好的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