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百年风雨山河谣>第二章孤军奋战关天培为国捐躯 (1)

第二章孤军奋战关天培为国捐躯 (1)

同仇敌忾三元里围歼英军

何玉成立即通知各乡各镇,于是急促清脆的锣声响遍了四面八方。一百多个乡的民众手持大刀、铁耙,高举“平英团”大旗,向三元里乡飞奔而来,齐聚三元里古庙。不到两个时辰,三元里集结一万多民众。

琦善奉旨赶到天津,与义律和谈,请求英军退兵。义律窥破了清廷的软弱,乘机提出要满足六条要求后方可退兵。这六条是:一、赔偿货(鸦片)价;二、割让一岛或数岛;三、两国文书平等往来;四、赔偿军费;五、不得以外洋贩烟之船牵累正常商人;六、废止洋行商人把持勒索并赔偿欠款。

琦善一字不改的转奏朝廷,道光帝全部应允。义律大喜过望,认为远征军北上的目的已完全达到。考虑到英军孤军深入,供给不继,决定乘机退回南海,与懿律主力会师,并约琦善在广州和谈签约。

旻宁得知英军退出天津,心中甚喜,认为琦善很会办事,有能力对付洋人,下谕琦善为钦差大臣、两广总督,火速赶往广州,全权处理议抚之事。旻宁还下谕将林则徐、邓延桢革职查办,听候琦善差遣。

琦善日夜兼程赶到广州,召见水师提督关天培,广东总兵李廷钰,训诉他们向英军开战,责令二人以后要格外谨慎。义律闻听后十分高兴,对琦善大加赞扬。琦善十分得意,为了讨好英军,表示和谈诚意,下令广东沿海兵防尽行撤退,水师大部解散,还给英军提供淡水和粮食供应,约请义律到广州谈判议和。可是义律心中却另有打算,一方面与琦善虚与应付,一方面加强备战,派出英军探测广东内河水道,收集潮汐水文资料。当英军一切准备就绪,从英国本土和印度运来的补充兵员和弹药到位后,义律便正式向琦善提出割让香港岛的要求。

香港岛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有天然良港,南通南海东南亚,北通闽浙,西锁珠江,是南海战略要地。英国要求割让香港岛,是企图把香港岛的天然港口建成军港,成为英军的集结地和进攻内地的桥头堡。琦善对义律其他条款都表示应允,但割让香港岛关系到国家领土,不敢公开割让,主张暗割,而义律要求明割,双方僵持不下。义律决定发起进攻,用武力达到目的。

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一月,英军远征军海陆两军协同作战,向珠江口沙角炮台发起进攻。

沙角炮台位于虎门东南方,位置突出,与珠江口上的南沙紧锁珠江口,是虎门第一道防线。守军将领是副将陈连升,忠勇顽强,指挥炮台守军奋勇还击,歼灭英军四百多人,并向琦善请求援兵,琦善拒不发兵,陈连升率领炮台守军孤军奋战,弹药耗尽,英勇牺牲。其子陈举鹏和千总张清鹤及全部将士都壮烈殉国。

英军攻占沙角炮台后,又乘胜攻占了大角炮台,突破了虎门第一道防线。珠江两岸防御设施及守军已被琦善下令撤除,英军沿珠江西进,直驱虎门第二道防线。

琦善见英军攻势凌厉,吓得胆战心惊,连夜派亲信鲍鹏到穿鼻洋船上向义律求和,请求罢战息兵。这个鲍鹏是一名汉奸,曾因私贩鸦片烟土,犯过罪案,因与义律关系密切,受到琦善重用。鲍鹏与义律在穿鼻洋英船上密议四条草约,即割让香港;赔偿烟价七百万元;开放广州为商埠;两国公文往来平等。

鲍鹏向琦善禀报,琦善表示同意。一月二十五日,琦善赶往莲花城,与义律签订草约,名曰《穿鼻洋草约》。

第二天,在琦善默认下,英军占领香港,从此奴役统治香港一百五十六年。后来又利用战争侵扩到九龙半岛,直至一九九七年才归还中国。这是后话。

琦善就签订《穿鼻洋草约之事向道光帝上奏时,文过饰非,含糊其词。道光帝以为香港是一个荒僻小岛,用此换回定海和沙角炮台,并就此结束战争,心中甚喜。

广东巡抚怡良对琦善的行为十分不满,将琦善私签草约和香港实情密报旻宁。旻宁方知香港岛是南海要地,且驻有军队和居民。现军队被驱逐,居民也被强迫归顺。不由得心中大怒,下谕对琦善严厉训诉,同时下谕征调各省绿营军向广东和浙江沿海开进,准备要对英国正式宣战。

且说义律用武力逼迫琦善签订了《穿鼻洋草约》,又占领战略重地香港岛,心中得意,急报英国政府。谁知这个《穿鼻洋草约》是一个两面都不讨好的条约。英国政府认为英军万里征战,兴师动众,耗费军费无数,在战争胜利情况下,只得到这么一点利益,大为不满。于是委派璞鼎查代替义律为中国贸易正督官,义律仍为远征军陆军司令。增派海军和陆军,继续向中国发动战争。

再说英军远征军突破虎门第一道防线后,因等待国内的指令,正在香港休整。得知中国皇帝正在调集军队,要向英国宣战。懿律和义律商议,决定先发制人,乘中国兵力尚未在广州集结之时,向虎门发动突然袭击。企图突破虎门各道防线后,直捣广州。

虎门是广州的门户,扼守狮子洋外口,东江水流由此注入伶仃洋。东岸虎门村自古就是珠江口要塞。江中有大虎岛、上横挡岛、下横挡岛、凫州岛等独立小岛。江流暗礁密布,水急滩险,易守难攻。林则徐任两两广总督时,在虎门各炮台配置了大炮五百三十多门,其中三百八十门西洋大炮是林则徐筹款在澳门购买的。沿江建有四座兵营,派重兵驻守,战时支援炮台作战,组成水陆联合防御体系。琦善上任后将水师陆防大部裁减和撤毁,清军只能孤守在几座炮台上。

二月二十五日,义律和伯麦率领英军远征军主力向虎门靖远炮台进攻。英军海陆两军协同作战,伯麦指挥军舰开炮猛轰炮台,义律指挥陆军抢滩登陆,向炮台进攻,企图一举占领炮台。

精远炮台是虎门要塞的主炮台之一,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亲自坐镇防守。关天培,字仲固,江苏淮安人。行武出身,虽花甲之年,仍身健体壮,武艺高强。常年驻守在炮台。与将士们同吃同住,深受将士们爱戴。关天培见英军向靖远炮台蜂拥而来,有数千之众,江面上还有几十艘军舰和兵船一字摆开,开炮向炮台轰击,形势危急。关天培一面组织炮台上的将士开炮还击,一面派人飞报琦善,请求火速派兵增援。

琦善遭到道光帝的训诉,心乱如麻,无心作战,拒不发兵。在总兵李廷钰再三恳求下,才派出二百人增援。这二百人知无济于事,行动迟缓,关天培只好率炮台守军孤军奋战。他不顾英军炮火猛烈,亲自操炮射击,将士们深受鼓舞,个个冒死奋战,杀死英军数百人,击沉击伤英舰数艘。但炮台守军只有四百余人,而英军近万人,且英军火炮威力巨大,其弹头已不是一个铁疙瘩,而是装有炸药和引信,击中目标会爆炸,用爆炸力摧毁目标,用弹片杀伤人体,清军称之为“开花大炮”。英军的陆军也训练有素,久经战阵,战术灵活,善于避实击虚,发现靖远炮台后方防御空虚,义律便指挥陆军向炮台后方迂回,从背后进攻炮台。

激战一天,炮台守军顽强奋战,打退英军十多次进攻。但寡不敌众,守军伤亡惨重,能战者越来越少,关天培也不幸被英军炮弹击中,血流如注,生命垂危。但他仍傲然挺立,大呼道:“英夷犯我河山可恶,琦善卖国可恨,天培决不屈服,就此殉国!”抽出宝剑,自刎而亡。四百多名守台将士,无一人投降,全部战死殉国。

大虎山炮台及附近数座炮台的守军得知水师主帅阵亡,琦善又拒不发援兵,军心瓦解,弃守炮台,望风而逃,总兵李廷钰、副将刘大忠制止不住,只得退走。英军轻易占领威远、横挡等炮台,将五百多门大炮拆运到军舰上,炸毁炮台。

败报传到北京,道光帝雷霆震怒,下谕撤销琦善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职务,革去大学士衔,抄没家产,锁拿进京。同时下谕皇侄奕山为靖逆将军,钦差大臣,湖南提督杨芳,尚书隆文为参赞大臣,祁贡为两广总督,火速赶赴广州,进剿英军。

虎门要塞失守,广州防御大门洞开。英军连克乌涌炮台、琵州炮台、猎德炮台、定功炮台和二沙尾中流砥柱炮台,直奔广州而来。广州城内一片恐慌。适逢湖南提督杨芳率领五千绿营兵赶到广州城外,杨芳见军情紧急,迅速调兵遣将、部署防御。令总兵段永福统兵二千人,扼守东胜寺;令总兵长春统兵二千人,扼守凤凰冈;自统一千人随后接应。杨芳久经战阵,作战经验丰富,所统五千官兵又是不怕死的“湘骡子”,不顾连日行军疲劳,火速占领阵地,架炮猛轰英军舰船,拦住英军陆军,大砍大杀一阵。英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被打死打伤一百多人,锐气大挫,进攻势头被遏住。

义律见英军进攻受挫,清军援兵源源不断而来,英军孤军深入,后勤供应困难,恐战局一时难以终结,便请美国领事出面调停,希望恢复谈判。怡良和杨芳联衔上奏,遭到道光帝严词拒绝。

四月十四日,奕山、隆文、祁贡到达广州。奕山虽是精逆将军,却从未带过兵,指挥过战斗。听闻英军势大,广州又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心中惶恐。召集隆文、祁贡,怡良、杨芳等商议战守方略,连议数日,均无果而终。

五月中旬,从各省征调的绿营兵已有二万多人到达广州。加上广东原有的绿营兵,共有三万五千余人,而进至广州附近的英军只有二千多人。奕山认为人多势众,胜利在握,准备发兵向英军进攻。杨芳劝道:“各省绿营兵刚到广州,疲惫不堪,未经整训,不宜速战。”奕山嗔怒道:“我方兵力有数万之众,英夷只有区区两千人。何足敬畏。”言毕,传令各将,准备开战。

五月二十一日,奕山指挥清军分四路进攻。令参赞大臣杨芳统兵五千人,由泥城炮台出击,为右路;令参赞大臣隆文统兵五千,由东炮台出击,为左路;令提督张兴禄统五千人,由西炮台出击,为中路;令新任两广总督祁贡率四川绿营兵和三百名水勇,架小船,携带火器火种,由珠江攻击英船为水路。奕山自统一万五千人镇守广州城。

二十一日夜,祁贡率领的四川绿营兵和三百名水勇,乘夜色直奔英船集结河段。是夜天黑如墨,祁贡隐见江中战船无数,下令发起火攻。风助火势,焚毁船只十多艘,捷报传到广州城内,奕山大喜。谁知等到天亮才知道英舰早已退到虎门集结,准备第二天大举进攻,祁贡所烧毁的都是民船。

次日清晨,英军开始反攻。先向天字炮台进攻,总兵段永福败走,英军占领炮台,搬走八千斤大炮,炸毁炮台。接着向泥城炮台进攻,总兵岱昌和副将刘大忠败走,泥城炮台陷落。奕山接连收到败报,胆战心惊,急令左中右三路人马撤回城内防守。

五月二十四日,英军攻占了广州制高点四方炮台。英军攻城指挥官卧乌古下令将新式火炮搬运到四方炮台上,居高临下向城内轰击,广州城尽在其炮火威助之下。奕山、祁贡,隆文等达官贵人,全部躲在越秀山的巡抚署内,以越秀山为抵挡英军炮弹的屏障。

奕山在巡抚署内度日如年,心惊胆战地过了三天,实在顶不住了,决定投降。令人在城墙上挂起白旗,指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向英军洽降。这个余保纯,可是个软骨头,竟然向英军攻城指挥官卧乌古三跪九叩,双手呈上皇侄奕山的求降书。卧乌古趾高气扬,提出临时休战条约,要求五日内交“赎城费”洋银六百万元;赔偿鸦片烟价;正式割让香港;清军将军及外省兵退屯城外六十里。

余保纯回报奕山,奕山全部同意,并带头撤出广州,驻扎在离广州六十里的小金山。

皇侄精逆将军奕山指挥的广州之战,历时七天。英军参战兵力二千余人,死十四人,伤九十一人。清军参战兵力共三万五千人,死伤不计其数,以清军乞降告终。清军的战斗力暴露无遗,东方帝国已外强中干,不堪一击。从此西方列强不再惧怕清军。

且说英军轻易大败清军,又得了六百万元“赎城费”。气焰更加嚣张,到处烧杀掳掠,强奸妇女,无恶不作。广州民众对英军恨之入骨,自发地联合起来,要严惩英军侵略军。他们推选举人何玉成为召集人。何玉成也不推辞,欣然应允。何玉成发布告示,公布英国侵略军的罪行,号召各乡各镇组织乡勇、水勇,以锣声为号,召之即来,共歼英军。

五月三十日,一千多名英军在汉奸带领下,从广州出发,准备到佛山抢劫。途经三元里乡,三元里的乡勇立刻鸣锣,并火速向召集人何玉成报告,何玉成立即通知各乡各镇。于是急促清脆的锣声响遍了四面八方,一百多个乡的民众手持大刀、铁耙,高举“平英团”大旗。向三元里乡飞奔而来,齐聚三元里古庙。不到两个时辰,三元里乡集结了一万多民众。

英军将领伯麦和毕霞大惊失色,慌忙指挥英军躲进牛栏岗树林里,向民众疯狂开枪射击,打死打伤民众多人。但愤怒的民众毫不畏惧,将牛栏岗团团围住。何玉成有胆有识,指挥各乡民众对牛栏岗围而不攻,以消耗英军的弹药和体力。

英军是从船上临时登陆抢劫的,弹药不足,粮食缺乏。被困在树林里,惊恐不安,盲目射击,为自己壮胆。伯麦和毕霞几次组织突围,都被愤怒的民众击退。

经过一天一夜地围困,何玉成发现英军弹药消耗殆尽,又饥饿无力。天亮时,指挥乡勇冲进树林,用大刀、铁耙、木棒、石块痛歼英军。一举打死英军二百多人,许多英军跪在地上求饶,成了俘虏。英军头目毕霞因顽抗被打死,伯麦重伤,被送回国。引路的汉奸企图逃跑,被愤怒的民众当场打死。

三元里民众抗击英国侵略军的事迹震动华夏,流传千古。后人建“三元里抗英纪念碑”纪念。有诗曰:

壮哉三元里,鸣锣起义兵;揭竿争杀敌,制挺誓平英。

万众如云集,一呼若雷鸣;丒夷应丧胆,千古有豪情。

三元里之战,令英军丧胆。义律匆忙率领远征军船队撤离广州,退到香港休整,等待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