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百年风雨山河谣>第三章纸上谈兵奕经三路都败北 (1)

第三章纸上谈兵奕经三路都败北 (1)

长江呜咽耆英乞盟金陵城

奕经令随行巫师占卜问神,卜得三月八日是开战“吉日”,心中甚喜。对着地图上的定海、镇海、宁波比比画画,便决定分三路进军,一举收复三处失地。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初,英国新任中国正贸易官璞鼎查,海军少将巴尔克率领英军增援舰队到达香港。懿律、义律回国。璞鼎查得知广东民众抗英斗争强烈,不敢再犯,决定统兵北进。

八月中旬,巴尔克、卧乌古率领军舰九艘,汽船四艘,运兵船二十三艘,海陆军三千五百余人,从香港起航,浩浩荡荡向北杀来。

八月二十五日,英军到达厦门水域,璞鼎查下令向厦门岛发起进攻。此时邓延桢、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已赴新疆伊犁戎边。新任闽浙总督颜伯焘也是主战派人士,到任后继续备战,赶造战船五十艘,招募水勇八千人,在厦门岛新筑三座炮台,铸造千斤大炮防守。闻英军北犯,亲至厦门组织防御。令炮台开炮猛轰英军舰船,击沉英军舰船五艘。璞鼎查和巴尔克久经战阵,战术灵活,集中英军炮火逐座炮台轰击,轰毁一座炮台后再轰另一座炮台,几座炮台都被轰毁。卧乌古乘机指挥陆军抢滩登陆,向厦门发起进攻。清军金山总兵江继芸、副将凌云、水师把总纪同庆等将领相继战死,清军抵挡不住,颜伯焘退守同安。英军占领厦门和鼓浪屿。乘势大肆劫掠。厦门民众奋起反抗,用抬枪袭击英军,英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清军提督普陀保,总兵那丹珠率军反击,击沉英舰一艘,打死英军一百多人,打伤不计其数。璞鼎查大惊,不敢在厦门停留,补充粮食和淡水后,继续北进。

十月一日,英军舰队到达浙江舟山群岛海域。编队后,准备再次进攻定海。

负责浙江、江苏沿海防御的两江总督裕谦,是满族中禁烟和主战最坚决的大臣。这年三月,趁驻守定海的英军大部调往广东参战,指挥清军收复了定海。并委派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安徽寿春镇总兵王锡鹏,统五千人守卫定海。三位总兵都是行武出身,能攻善守,奉令守卫定海,立即修筑防御工事,因道光帝吝惜钱财,撤兵减饷,饷银不足,工事尚未完工。英军到达舟山群岛海域,三位总兵知英军必再犯定海,聚首会商防守策略。葛云飞总兵建议说:“现英夷突然到来,船坚炮利,火力强大,吾等火力薄弱,工事又未完工,只能利用定海地形地物,分兵据险扼守,方为上策。”王锡鹏、郑国鸿表示赞成。于是三位总兵议定,葛云飞率兵扼守道头街一带,王锡鹏率兵扼守晓峰岭,郑国鸿率兵扼守竹山门。

三位总兵刚刚部署完毕,英军舰队就已攻到,海军少将巴尔克亲自指挥舰队攻打竹山门。郑国鸿总兵沉着冷静,指挥兵勇开炮猛轰英军舰船,打得又准又狠,竟将巴尔克旗舰的大桅杆轰断。英军第一次攻打定海轻易得手,这次进攻也以为垂手可得,没有想到此次清军抵抗如此顽强。指挥舰受伤,锐气大挫,璞鼎查下令撤到公海上,重新编队部署。

翌日,英军再次向定海发起进攻。海军用猛烈炮火掩护陆军从竹山咀抢滩登陆,陆军司令卧乌古率领陆军主力一举登陆成功。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巩固阵地后,卧乌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以小部兵力佯攻竹山门和道头街,集中主力猛攻晓峰岭。清军总兵王锡鹏临危不惧,指挥寿春绿营兵坚守阵地两昼夜,王总兵不幸中弹身亡,寿春绿营兵将士大都战死,英军占领了晓峰岭。

英军短暂休整后,卧乌古又指挥英军向竹山门发动猛攻。郑国鸿率兵苦战一昼夜,也不幸中弹身亡,竹山门失守。

葛云飞见三处阵地已失两处,道头街守军已成孤军。葛云飞是武进士出身,智勇双全,临危不乱,收拢竹山门和晓峰岭的残兵,布阵死守。并亲自操大炮轰击英军,战斗最激烈时,持刀与英军格斗,手刃英军头目酋安突得,但在组织清军反攻竹山门时,不幸中弹牺牲。

三位总兵和五千清军在无险无工事的定海小县城与英军血战六天六夜,大部壮烈殉国。定海第二次失陷。

英军占领定海后,璞鼎查召集巴尔克、卧乌古、马利逊等商议下一个进攻目标。马力逊是璞鼎查的副手,是英国政府派往中国的间谍。以传教士为掩护,在中国十多年,收集了大量军事情报,号称“中国通”。他建议说:“镇海和宁波是浙江的门户,经济富裕,如若攻占,可以筹措军需,就近解决远征军的供应。”璞鼎查认为言之有理,下令进攻镇海。

裕谦深知镇海重要,亲自到镇海布阵防守。部署总兵谢朝恩统二千人守金鸡岭,提督余步云统三千人守镇海制高点招宝山。这余步云镇压民众起义是老手,号称“宿将”。对英军却惧怕得要死,多次劝裕谦与英军“议抚”,遭到裕谦严词拒绝,勉强率兵登上招宝山。见英军攻来,不战而逃,三千守军全部溃散。英军轻易占领招宝山,然后居高临下,猛攻金鸡岭,谢朝恩坚守不退,但手中刀、箭不敌英军大炮快枪,谢朝恩身中数弹,英勇献身。英军连胜两仗,乘胜攻占镇海城。

钦差大臣兼两江总督裕谦见连失定海、镇海,悲痛不已,心灰意冷,投水自尽。浙江沿海防御无人统领,一盘散沙。英军趁虚而入,从镇江乘船沿甬江而上,轻易攻占了宁波。

宁波是浙江重镇,经济富裕,粮食充足。英军抢得白银十七万元,丝绸粮食无数。还勒索“稿军费”一百二十万银元,使英军的粮食和过冬衣物得到补充。璞鼎查见掳掠颇丰,心中大喜,厚赏马利逊,决定在宁波过冬,待从印度大本营补充的军舰和武器弹药到位,开春后继续北进。

道光帝得悉定海、镇海、宁波相继失陷,大惊失色。谕旨授皇侄奕经为扬威将军、钦差大臣,侍郎文蔚,督统特依顺为参赞,赶赴浙江组织防御。下谕河南巡抚牛鉴为两江总督,从陕西、河南等省调绿营兵数万人赴浙,归奕经指挥。

奕经的这个扬威将军头衔也不是在战场上拼杀而来的,是靠皇亲国戚,皇帝御赐的。奕经不懂打仗,却喜欢高谈阔论,六韬三略,兵法妙计,说得头头是道,甚得道光帝恩宠,特委以重任。奕经一到浙江绍兴,兵马未集,军情不明,就要向英军进攻,说是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将英夷斩尽杀绝,回京讨封。奕经令随行巫师占卜问神,卜得三月八日是一个开战“吉曰”,心中欢喜,对着地图上的定海、镇海、宁波比比画画,便决定分三路进军,一举收复三处失地。

第一路由副将朱贵和参将刘天保统兵二千人,向镇海进攻;第二路由总兵段永福统兵四千人,向宁波进攻;第三路由已故总兵郑国鸿之子郑鼎臣统水师三千人,向定海进攻。奕经自统三千人驻守绍兴。

且说郑鼎臣统领的三千水师,拥有大小船只一百多船,浩浩荡荡,好不威风。可惜这些船只都是临时强征内河的渔船改装的,经不住海上大风大浪颠簸,一到海上便被吹得七零八落,只有十多艘冲到了定海,成了英军大炮的活动靶子,三千水师几乎全军覆灭。

进攻宁波的段永福,花了不少黄金白银,收买了宁波城内一些流氓地痞,准备在城内接应,门外夹攻,一举夺下宁波城。流氓地痞反复无常,收到钱后,竟然把清军进攻日期密告给英军。璞鼎查将计就计,佯开城门,引诱清军入城。段永福为防城中有诈,只派五百清军入城,结果遭到英军伏击,五百清兵无一人生还。段永福损兵折将,不敢再战,退回东关。

再说进攻镇海的朱贵和刘天保,先是轻敌冒进,被英军大炮轰毙不少将士,只好退到大宝山坚守。英军乘清军立足未稳,水陆并进,向大宝山发起猛攻。朱贵虽然英勇,但清军武器简陋,抵挡不住英军进攻。形势危急时,朱贵抡起大刀,拍马冲入英军阵中,左冲右突,斩杀英军十多人,吓得英军纷纷溃逃。卧乌古指挥英军向朱贵的战马射击,战马受伤倒地,将朱贵掀翻在地,英军乘机向朱贵连开数枪,朱贵英勇牺牲。其长子朱昭南及亲兵二百五十人全部战死。负责押运粮草的知县颜履敬也持剑冲入敌阵,奋战而亡。

三路败北,奕经恐慌,扬威将军打仗不能扬威,逃跑的本事还是有的,日夜兼程,一口气逃到杭州城。喘气未定,令人向道光帝书写奏章,说英军有数万之众,兵凶将猛,战力强大,武力难以战胜,唯有早日议:“抚”,才是上策。道光帝接到奏章,深信不疑,从此不再调兵,准备与英军和谈议抚。

英军在宁波休整半年。英国政府又从印度派来一百多艘军舰和运兵船,增派水陆军一万多人,战力大增。璞鼎查决定继续北进。

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五月十八日,英军分三路进攻江、浙两省边防重镇乍浦。清军在乍浦筑有坚固的城墙,驻兵八千余人,其中绿营兵六千三百人,旗兵一千七百余人,由副都统长喜、同知韦逢甲统领。旗兵待遇优厚,看不起绿营兵,令绿营兵守海口,旗兵守城池,绿营兵不服,拥入城中。英军轻易登陆,将乍浦城团团包围,开炮猛轰东门和南门。长喜督兵防守,但英军炮火猛烈,轰开南门,拥入城中。生死关头,旗兵和汉兵捐弃前嫌,合力与英军展开巷战,杀死杀伤英军一千多人。副都统长喜、同知韦逢甲力战而死,佐领隆福额特赫、翼领英登布等千名将士战死。璞鼎查没有想到一座小小的乍浦城,就使英军遭受重创,恼羞成怒,兽性大发,将抓捕的七百多名无辜百姓全部屠杀,将年青女子全部掳走,乍浦成了一座死城。

英军占领乍浦后,璞鼎查准备率远征军向天津进军,威逼北京,迫使清政府接受全部条款。马利逊建议说:“南京是中国第二大城市,控制了长江和运河两条主要水道。南方的粮食、丝绸等物资运往北方,大都通过运河,清政府对南京特别重视,城门的钥匙由管理军事的满族将领掌管,如攻下南京,对清政府威胁巨大,必能满足我们的要求。”璞鼎查接受了马利逊的建议,决定向南京挺进。

六月十六日,英军进入长江口。编队后,向吴淞口发起进攻。吴淞口是长江南面要口,扼守长江南面黄埔江口。建有东、西两座大炮台,由江南提督陈化成统兵镇守。

陈化成,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任总兵、提督。任福建水师提督时,曾率部击退英军侵犯。道光二十年调任江南提督,到任后,在前任两江总督裕谦支持下,在吴淞口加固炮台,积极设防,与士卒同吃同住,深得军心。

陈化成见英军来攻,手持红旗,登台指挥,东、西两炮台同时开炮轰击英军舰船。战斗激烈时,陈化成亲自操炮射击,发发击中目标,接连击沉英船三艘。璞鼎查在旗舰上观察发现东炮台火力较弱,地势便于陆军抢滩登陆,便命令巴尔克集中舰船上的炮火轰击东炮台,令卧乌古率陆军进攻东炮台。东炮台守军不敌,英军占领了东炮台。璞鼎查又指挥海陆两军进攻西炮台。正在西炮台督战的两江总督牛鉴见形势危急,惊慌失措,抛弃靴帽逃命,守军也跟着溃逃。陈化成和守备韦印福、千总钱金玉、许林、许攀桂等将士死守炮台不退,英勇战死。后人有诗赞曰:

“西台将军万夫雄,一怒作气如长虹。”

英军攻占吴淞口,直入宝山城,又乘胜占领上海,烧杀掳掠六天六夜。强取“赎城费”五十万银元,乘船溯江而上,直逼南京。

长江航道曲折,泥碛沙滩特别多,大船航行一定要不断测量深度,否则会搁浅。特别是崇明岛至镇江一带,河道异常曲折,航行非常困难,英军船队进程十分缓慢。清军如果节节阻击。或者堵塞航道,英军是难以长驱直入的。此时英军的形势也十分不利,兵力分散。在香港的兵力只有一千多人,兵船十四艘,在定海的兵力不足千人,兵船只有四艘。而广东的精逆将军奕山,浙江的扬威将军奕经,都握有重兵,如若乘机出击,不仅可以收复失地,而且使英军首尾不能相顾,顾此失彼,打乱其进攻部署。可道光帝已决定投降,美其名曰:“议抚”,下谕各地:“不许进兵,并不许擒斩零夷,兵勇杀一黑白夷,即行正法,并治官弁之罪。”荒诞无稽,旦古未有。

七月十五日,英军到达镇江水域。镇江是江苏第二大城市,有居民十万余人,商业繁盛,经济富裕,又是大运河的咽喉。江中有金山、焦山两个要塞紧锁长江,易守难攻,清军副都统海龄统一千旗兵和五千绿营兵驻守。海龄不顾朝廷禁令,誓死要拦击英军入侵。但他轻视汉兵,拒绝与绿营兵协同作战,只统一千旗兵死守镇江城,英军猛攻两天不能破城,死伤惨重。卧乌古调整战术,采取声东击西之计,佯攻北门,集中兵力主攻西门,终于突入城中,海龄指挥旗兵与英军拼死搏斗,杀死英军一百八十五人,杀伤不计其数。海龄和一千旗兵全部战死,无一人投降。

镇江之战不大,却令英军胆寒,进军更加迟缓。但沿江再无清军阻击,南京也无险可守。八月四日,英军八十多艘舰船到达南京下关江面。快报送到北京,清廷一片恐慌。道光帝下谕杭州将军耆英为钦差大臣,偕同伊里布火速赶赴南京与英人“议抚”。

耆英惧怕洋人,不敢直接和璞鼎查面谈,派人请求英方提出条款。璞鼎查开列了苛刻的议和条款,声明一字不能修改。耆英和伊里布不敢提出异议,一字不改地上奏朝廷。道光帝当即复谕:“各条均照议办理。”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耆英、伊里布到南京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与璞鼎查正式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