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百年风雨山河谣>第十二章誓死不降张宗禹怒投大河 (1)

第十二章誓死不降张宗禹怒投大河 (1)

当机立断刘锦棠扬威天山

张宗禹、邱远才等捻军首领愤怒至极,率领六万铁骑从山西呼啸而过,经河南,越临铭关,入直隶。直隶总督官文不是对手,又毫无防备,捻军如入无人之境,势如破竹,前锋直达北京卢沟桥。

捻军计杀僧格林沁,歼灭蒙古骑兵,军威大振。安徽、河南、江苏、山东又有许多青壮年投入捻军,几个月内,捻军发展到二十多万人,威震中原。清廷惊恐不安,两宫太后召恭亲王商议,决定重新重用汉臣,懿旨曾国藩为钦差大臣,节制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围剿捻军。

曾国藩率领仅存的三千湘军进驻徐州,以钦差大臣的名义调集军队。李鸿章派淮军名将刘铭传、潘鼎新、张树声统兵二万,左宗棠派老湘军刘松山率兵一万先后赶到徐州。时任湖北巡抚的曾国荃派鲍超率兵一万,加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的绿营兵,共约十余万人。曾国藩将各路人马编组后,向捻军发动进攻。捻军却并不接仗,忽集忽散,变幻不定。清军求战不能,追赶不及,疲于奔命。待清军疲劳松懈时,捻军又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清军连败数场,损失上万人。

曾国藩心急如焚,召集各路将领商讨对策,淮军统领刘铭传道:“捻匪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有时疾驰狂奔,日行百里,数日不停,有时十多万人盘于百里之内,如蚁旋磨,忽左忽右,飘忽驰骋,我等求战不能,疲于奔命。为今之计,只有设法将其围在一个狭小地区,使其失去机动能力,然后歼灭之。”曾国藩认为言之有理,经过反复磋商,决定以“画河圈地”的策略,利用自然河流设计防线,名曰“长墙围困”。具体部署是:东以运河为防线,西以沙河、贾鲁河为防线,沿河岸构筑长墙、壁垒。要把捻军围堵在黄河与淮河之间,瓮中捉鳖。

赖文光得悉后对张宗禹道:“曾妖头不愧为谋略家,这一招果然厉害,为今之计,只有以攻为守,主动出击,使其计划难以实施。”经过与几个首领磋商,决定由张宗禹率领十万捻军向北推进。张宗禹率军向北猛攻,连破几座州县,前锋到达黄河边。

清廷又是惊恐不已,两宫太后又急召恭亲王商议,一向对曾国藩心怀芥蒂的恭亲王乘机进言道:“曾国藩暮气已深,不能再担当重任,若以李鸿章统淮军剿捻,定能成功。”两宫太后别无他法,懿旨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替曾国藩之职。曾国藩仍为两江总督,为平捻大军筹集粮草军饷。

李鸿章走马上任后,仍按曾国藩设计的长墙围困计划,继续构筑河防工事,封锁黄河各渡口,将捻军引诱到山东郓城一带。李鸿章组织洋枪队,日夜攻打,捻军损失很大。赖文光和张宗禹等紧急商议对策,决定分路突围。由张宗禹、邱远才率领六万人,经河南转入陕西作战,称为西捻军;赖文光和任化邦率十万人向山东进攻,称为东捻军。

先说东捻军十万人向山东发起攻势,李鸿章沿大运河构筑的防御工事已经完成,东捻军无法突破,只好经安徽进入河南,准备经湖北转入陕西,与西捻军会师陕甘。湖广总督李翰章设防阻击,东捻军无法突破,又折回河南,转入山东作战。李鸿章率部紧追其后,疲于奔命,于是设计将东捻军引诱到江苏赣榆县海滨的洋河与弥河交汇处的狭小地区,然后调动近十万清军将东捻军团团包围。

同治六年十一月,苏北地区已天寒地冻,东捻军已断炊数日,六万多人靠吃树皮草根裹腹,李鸿章决定发起总攻击。部署刘铭传统三千铁骑埋伏在左翼阵地,潘鼎新统三千铁骑埋伏在右翼阵地,张树声统一万淮军从正面冲锋,李昭庆统五千洋枪队埋伏在正面阵地,李鸿章自统三万大军随后接应。

二十九日拂晓,北风怒吼,寒气逼人,李鸿章令人擂响了战鼓。张树声率领一万淮军从正面发起了攻击,赖文光派勇将任化邦统一万精锐捻军迎战。战斗正酣。一声炮响,张树声让开正面阵地,李昭庆指挥五千洋枪队杀出,枪炮齐发,捻军毫无防备,被射杀大半。任化邦正要组织撤退,又一声炮响,刘铭传、潘鼎新各统三千铁骑从两翼席卷而来,张树声也率一万淮军冲杀回来,四支人马围住捻军疯狂屠杀。任化邦在亲兵保护下,杀开一条血路,突围而出,又被埋伏在身边的叛将潘贵升射杀。赖文光大惊,组织捻军布阵防御,李鸿章指挥五万清军漫山遍野冲杀而来,将饥饿疲惫的捻军团团包围,大砍大杀,不到半天,杀戮捻军三万余人,余者被迫降。赖文光仅带一千多人逃往扬州,被淮军将领吴毓兰击败,赖文光因伤被俘,宁死不降,被杀害。至此,东捻军不复存在。

再说张宗禹率领的西捻军,转战陕西,连打胜仗。陕西巡抚刘蓉率兵进剿,被打得大败,只身逃回。清廷将刘蓉革职,授闽浙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陕甘总督,统兵征剿西捻军。

左宗棠统领楚军,又从李鸿章处调回刘松山统领的老湘军,火速赶往陕西。亲自排兵布阵,连打胜仗,将西捻军六万余人挤压到陕北的绥德、安塞、延川等贫穷地区。时值冬季,西北酷寒,六万人饥寒交迫。张宗禹、邱远才、张高爵等几位首领彻夜磋商对策。这时又得知东捻军被围困,形势危急,几个首领决定孤注一掷,出奇兵,千里跃进围北京,打清廷一个措手不及,吸引淮军救援北京,以解东捻之危。

此时黄河已经结冰,张宗禹率领六万西捻军冲破左宗棠的防线,踏冰过黄河,快如闪电,飞速进入山西境内。途中得知东捻军全军覆灭,张宗禹,邱远才等捻军首领愤怒至极,率领六万铁骑从山西呼啸而过,经河南,越临洛关,入直隶。直隶总督官文不是对手,前锋直达北京卢沟桥。

清廷慌作一团,两宫太后急召文武百官廷议对策,众人面面相观,无言以对。还是慈禧太后比较镇定,懿旨九门提督关闭城门,加强防御,恭亲王奕沂统领旗兵神机营出京御敌。同时严责左宗棠,李鸿章,将二人撤职留用,火速率军退敌。

左宗棠,李鸿章不敢怠慢,火速率军赶往直隶。山东巡抚丁宝桢,河南提督张曜也都率兵北上。张宗禹见形势急转直下,知围攻北京已不可能,放弃攻城计划,率领西捻军越过太行山,转入山西,渡过滹沱河,南下进入河南新乡,滑县一带活动。

北京威胁解除,清廷一片欢腾,恭亲王率领神机营回京复命,两宫太后懿旨左宗棠,李鸿章仍为钦差大臣,官复原职,联合进攻西捻军,限一个月内悉数荡平捻军。

同治七年四月,左宗棠,李鸿章率领本部人马会师于吴桥。左,李二人立即聚在一起,日夜磋商围剿大计。李鸿章根据自己战胜东捻军的成功经验,对左宗棠说:“捻匪狡诈多端,漂移不定,从不肯与堂堂之阵约期鏖战。为今之计,只有仍用长墙围困的策略,方可歼灭之。”左宗棠点头称是。李鸿章指着地图胸有成竹地说:“我思虑良久,运河以东,减河以南,黄河以北的一片区域,东临大海,河网密布,若将捻匪引诱到此区域,待到秋季水涨,捻匪机动困难,你我两军将其挤压到这一绝地,待其弹尽粮绝,一举歼灭。”

左宗棠拍手道:“此计大妙,曾中堂常说你会用兵,果然名不虚传。你我戮力同心,按此计实施,定建奇功。”李鸿章摇摇头说:“这哪里是我的妙计,是恩师曾中堂设计的河防大计。”

左宗棠,李鸿章商议已定,调动兵力,采取进攻,引诱,挤压等战术,逐步把西捻军挤到了左、李二人预先设定的地区。此时已到秋季苦雨季节,黄河,运河水位猛涨,西捻军活动范围越来越小,粮草弹药难以补充,伤亡增大,兵力急剧减少。左宗棠,李鸿章抓住战机,各率本部人马将五万西捻军围在山东茌平南镇的一片大沼泽地区。

同治七年八月,张宗禹决定统兵从东昌李海务渡口抢渡,突围而出。早被李鸿章收买的叛将秦纪海将突围计划密报淮军。李鸿章立即部署潘鼎新统一万淮军加强李海务渡口,令郭松林、刘秉璋、李昭庆各统一万淮军埋伏在茌平南镇。又通知左宗棠指挥所部迅速占领各交通要冲,要将西捻军一网打尽。

八月三日清晨,张宗禹指挥张宗道进攻李海务渡口。潘鼎新早已占领有利地形,枪炮齐发,火力猛烈,张宗道、张正江父子战死,张宗禹不敢恋战,率领捻军向茌平南镇撤退。刚刚进入镇内,一声炮响,郭松林、刘秉章、李昭庆指挥三万淮军从四面八方杀来。叛将秦纪海乘机将张宗禹的爱子张葵儿杀死,张宗禹气得口吐鲜血,痛不欲生,指挥捻军拼死反抗。混战一天,三万捻军战死,二万捻军被俘,只有张宗禹带五百骑兵杀出重围,飞奔而去。

淮军统领潘鼎新率领三千骑兵紧追不舍,五百骑兵大部被射杀或迫降,张宗禹只有两名亲兵跟随身后,狂奔至波涛汹涌的徒骇河,眼看淮军就要追到,张宗禹大吼道:“张宗禹死不降清!”纵身跳入汹涌的徒骇河,转瞬不见踪影。从此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下落不明。

清廷平定捻军后,召左宗棠进京陛见,授他钦差大臣,陕甘总督,统兵入陕,平定陕甘回民起义,随后率军西征,收复新疆。

两年前,陕甘地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回民起义,主要有董福祥、白彦虎、马化龙三股势力。董福祥自封为西域大皇帝,拥兵十多万人,占据了甘肃马化池、陕西绥德等地。白彦虎自封为四方总王爷,拥兵十多万人,占据了董志原一带。马化龙自封为两河大总戎,也修筑伪王城,拥兵十多万人,实力最强,占据了灵州附近一带。

董福祥、白彦虎、马化龙都大兴土木,兴建皇宫王府,互相争夺地盘,陕甘一带战火不断,四分五裂。陕西的一个阿訇(伊斯兰教主持教义、讲授经典的人)妥明,也乘机跑到新疆,利用当地回人和汉人的纠纷,杀死提督,赶走督统,于同治三年占据了乌鲁木齐和北疆数城,妥明自称清真王。

中亚细亚浩罕国的一个军官,乘妥明在新疆发动暴乱之机,率三千浩罕军占领库尔勒以西地区,接着又打败了妥明,在新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自称毕调勒特汗。沙俄觉得有机可乘,也占领了伊犁及附近的几座城镇,以及几十万平方公里国土。

左宗棠面对大西北内战外侵的混乱局面,决定首先平定战乱,经营好陕甘,然后收复新疆。经过几年东征西讨,战抚结合,董福祥率部投降,编入清军。马化龙兵败投降,被处死。白彦虎率领残兵逃往西域,不知所终。战火连天的陕甘大地终于平静下来。于是,左宗棠开始谋划收复新疆事宜。

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武力收复新疆的战略计划开始实施,慈禧太后和恭亲王都表示要以举国之力,筹措军饷,全力保障左宗棠西征。授左宗棠补东阁大学士,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此时新疆尚未设省,隶属甘肃省。左宗棠根据新疆的特殊环境,采取次第出兵的战略部署。

二月,左宗棠部署河南提督张曜统嵩武军一万人出嘉峪关,进驻新疆哈密地区;都统金顺统黑龙江骑兵一万人进驻新疆济木萨;京卿刘锦荣统老湘军二万人进驻肃州,整装待发。

翌年,年仅十九岁的同治帝病死。无后,慈禧太后决定由咸丰帝的弟弟奕擐之子载湉继承皇位,年号光绪。载湉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继续垂帘听政。慈禧太后十分关注收复新疆事宜,左宗棠决定加快进军部署。

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二月,六十四岁的左宗棠率亲兵十哨,白马氏练丁一营,马队四起,从兰州动身西赴肃州(今甘肃洒泉)。在此建立西征大本营,任命年仅三十三岁的青年将领刘锦棠为西征军主将,指挥前方军事。四月三日,左宗棠为刘锦棠统领的西征军主力军老湘军举行出关祭旗仪式。亲自为出征将士敬酒,他满含热泪地对将士们说:“阿古柏夺我河山,沙俄占我伊犁九城,诸位为国出征,举国翘首以待,盼你们英勇杀敌,复我河山,早日凯旋。”言毕,让人抬出自己的棺材,表示不收复新疆,誓死不休。几万西征将士无不为之感动,豪情万丈地踏上了西征之路。刘锦棠还赋诗一首,以表情怀。诗曰:“大军西征在边关,湖湘子弟行于前。锦绣河山看不尽,不复新疆誓不还!”

且说刘锦棠率领西征军主力军,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行军,经过哈密、巴里坤,到达古城附近。安营扎寨后,刘锦棠带领八名亲兵,从间道赶到济木萨(今新疆吉木萨尔),向早期到达的金顺将军了解阿古柏的防御部署。金顺早知刘锦棠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指挥果断的青年将领,心中佩服。他开门见山地对刘锦棠说:“阿古柏占领新疆十年有余,现有兵力十万余人。又向英国购买了大量枪炮,还请英国教官训练,战力不弱。眼前的古牧地城就驻军二万余人,防守严密。我大清西征军现在只到达三万多人,应等后续各路人马到达后,方可开战。”刘锦棠连连点头称是。

二人正在商讨时,密探送来古牧地城内情报,说阿古柏得知清军西征军主力已到达古城,估计清军会进攻古牧地,已下令乌鲁木齐、迪化州、王城三地守军派兵增援古牧地。并命令古牧地的守军主将王治、金中万在援军到达之前,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就火速撤退到乌鲁木齐,保存有生力量,与清军进行持久战。

刘锦棠十分高兴,他对金顺说:“左爵相令我疾进缓攻,稳扎稳打。然临阵用兵,讲究‘灵活’二字。现古牧地之敌无意坚守城池,我军不如在其援军到达之前,迅速发起进攻,出其不意,必能一举而下,然后分兵歼灭三路援军,乘虚夺取北疆三城。”金顺表示赞成,愿统本部人马听从刘锦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