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百年风雨山河谣>第十一章活埋侍王康王终结太平军

第十一章活埋侍王康王终结太平军

示弱骄敌捻军计杀僧亲王

曾国荃下令起爆,一声巨响,炸塌城垣二十余丈。埋伏在前面的四百多名湘勇全部死于爆炸的碎石硝烟之中,后面的湘勇踏着尸首冲入城中。

太平军在皖南、江苏、浙江等地战事不顺,接连失败,英王陈玉成不幸被俘身亡,忠王李秀成疲于奔命,到处救援。金陵城粮道不畅,人心浮动,曾国藩认为时机成熟,决定分兵五路,包围金陵,向天国发起总攻击。

第一路,鲍超统领,由宁国出发,经淳化,向金陵挺进,为东路;第二路,多隆阿统领,由庐州出发,经全椒,进攻浦口,为西路;第三路,李续宜统领,由镇江出发,向燕子矶进攻,为北路;第四路,曾国荃统领,由安庆直奔金陵,为南路;第五路,彭玉麟、杨载福统领水师顺江而下,为水路。

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五月,五路大军约时出发,杀向金陵。北路的李续宜和东路的鲍超因遭到太平军阻击,无法按时到达。西路的多隆阿从庐州出发时,被清廷调去陕西作战,只有曾国荃的东路和彭玉麟的水路按时到达金陵。曾国荃求功心切,把军队驻扎在金陵南门外雨花台一带。刚刚扎好营寨,就带着心腹大将李臣典、萧孚泗、朱洪章等人勘察金陵城周围地形及防御工事。

金陵城墙之坚固闻名天下,天国又在城内城外大筑防御工事。在钟山山顶用石头构筑堡垒一座,配置几十门西洋大炮,名曰天堡城。在龙脖子也构筑一座火力强大的堡垒,名曰地堡城。另外还沿护城墙构筑九座坚固堡垒。城内城外火力交叉,相互掩护,易守难攻。豪气冲天的曾国荃面对如此坚固城池,心中有些泄气,他把金陵的防御工事绘图送给安庆湘军大营,向曾国藩请教攻城策略。曾国藩回信很简单,只有六个字,即“结硬寨,打呆战。”曾国荃下令全军深挖壕沟,高筑营垒,一个月内筑起了十二座坚固营垒,又广储粮草,配备洋枪洋炮,能攻能守,站稳了脚跟。

接着,曾国荃和彭玉麟水陆并举,攻克了号称东南八隘的中和桥、双桥门、七桥瓮、方山、土山、上方门、交桥门、秼陵门,以及淳化、解溪、龙都、湖熟、三岔五镇。完全控制了金陵东南面,金陵成了一座孤城。

天王洪秀全惊恐不安,诏令忠王李秀成回救天京。李秀成正在浙江指挥作战,急统二十万太平军杀向天京。要用牛刀宰鸡的战术,将围城的两万湘军彻底歼灭。

曾国荃面对二十万太平军的围攻从容镇定,对众统领平静地说:“长毛虽众,但粮草供应渠道不畅,四面受敌,江西有鲍超,浙江有左宗棠,江苏有李少荃,安徽有李续宜,必定乘机发动攻势。李秀成顾此失彼,必不能持久,我等只要守住营寨,保住粮道,定能获胜。”

李秀成没有把这两万湘军放在眼里,指挥侍王李世贤统五万太平军攻打萧孚泗的营寨,康王汪海洋统五万太平军攻打李臣典的营寨,中军大佐将黄文金统五万太平军攻打朱洪章的营寨。

李秀成亲自督战指挥,日夜攻打,要速战速决。好重返浙江。

湘军营垒依险而建,寨墙坚固,四周挖有壕沟,配备火枪火炮,太平军久攻不克,每天都要伤亡无数人马。李秀成改变战术,组织兵力挖地道,又被湘军发现,引水灌地道,淹毙不少太平军。李秀成无计可施。曾国藩在安庆大营指挥各地的湘军、淮军、楚军发起猛攻攻势。各地太平军纷纷告急,求援快报如雪片飞向李秀成的大营。李秀成坐卧不宁,烦躁不安,对湘军围攻四十六天后,突然撤围而去。

曾国荃大喜,这时曾国藩又派三万湘军,归曾国荃统领。他将这五万湘军编组后,决定集中兵力进攻天堡城和地堡城

天堡城用大石块垒成,地势高,又有几十门火炮,很难攻破。曾国荃令萧孚泗、朱洪章率领湘军“节”字营和“焕”字营强攻天堡城。萧孚泗、朱洪章组织敢死队,血战三天三夜,硬是爬上堡垒,杀死天堡城内五百太平军,控制了天堡城。接着曾国荃又令李臣典统兵攻克了地堡城,然后乘胜攻破了护城墙外的九座石筑堡垒,将地堡城的大炮调转炮口,对城内轰击。

天王被困在天京城内,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惶恐不安。正在江苏指挥作战的李秀成化装成商人,潜入城中,苦劝洪秀全“让城别走”。洪秀全此时已心灰意冷,又重病缠身,卧床不起,拒绝了李秀成的建议。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六月一日,洪秀全在忧愁中病逝,终年五十岁。李秀成等拥立洪秀全十六岁的儿子洪天贵福为天王,称幼天王。

曾国荃得知洪秀全病逝,十分高兴,指挥湘军猛攻城池。城中四万太平军死守不降,湘军伤亡惨重,无法破城。曾国荃令李臣典组织兵力在神策门前挖掘地道,直达城垣下。在地道里堆放了上万斤炸药。七月十九日,曾国荃下令起爆,一声巨响,炸塌城垣二十余丈,埋伏在前面的四百多名湘勇全部死于爆炸的碎石硝烟中,后面的湘勇踏着尸首冲入城中。蜂拥而来的湘军又很快攻破了仪风门、钟阜门、金川门、福策门、太平门、朝阳门、洪武门、通济门、聚宝门、小西门、清凉门。太平军拼死抵抗,但湘军已杀红了眼,见人就杀,逢人就砍,几万太平军大都壮烈牺牲。天王宫、千王府,忠王府,烈火熊熊,金陵城变成了人间地狱。

李秀成、林绍璋化装成湘军,掩护幼天王洪天贵富乘乱从太平门突围而出,逃到安徽广德。李秀成把幼天王交给千王洪仁玕,自己继续逃向1上海,因人困马乏,被湘军俘获。在囚室书写天国历史《李秀成自述》。书成,曾国藩假以畏罪自杀之名,将其秘密杀害。英年四十一岁。

湘军围攻金陵两年多,死伤累累。攻破城池后,将其所有仇恨发泄在太平军和城中百姓身上。曾国荃纵容兵勇烧杀抢掠,凡十二岁以上男子,一个不留,三天之内,屠杀三万余人。金陵城尸骸塞路,臭不可闻,秦淮河上,尸体如麻。十万湘军在城中抢劫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曾国藩闻讯后,星夜赶往金陵。目睹惨状,大骂曾国荃凶残野蛮,立即严令制止,将湘军全部撤到城外驻扎。

红旗捷报传到北京,清廷欢呼雀跃,大行封赏。封曾国藩太子太保衔,授爵一等候;曾国荃封太子少保衔,一等伯爵;李鸿章一等萧毅伯;左宗棠太子少保衔,一等伯爵。

且说天国幼天王在广德与洪仁玕会合后,星夜逃往浙江的天国中军大佐将黄文金大营里。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闻讯后纷纷杀来,黄文金指挥太平军拼死防守。淮军和楚军争功求赏,攻势猛烈,黄文金战死,太平军溃败。千王洪仁玕掩护幼天王向江西逃亡,在石城被清兵俘获,押往南昌。二人宁死不屈,十一月在南昌被杀害。

驻守江西的太平军有二十万之众,由侍王李世贤和康王汪海洋统领。二王见福建、广东的清军兵力薄弱,率军转入福建。李世贤率十万太平军驻扎在漳州,汪海洋率十万太平军驻扎在汀州(今福建长汀)。

此时湘军大部已经裁减,两宫太后懿旨闽浙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节制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军务,督军进剿。左宗棠急调三省绿营兵、楚军和尚未裁减的湘军共五万余人,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首先围攻漳州的太平军。左宗棠亲自到漳州前线指挥,部署刘培元和刘典指挥楚军和绿营兵占领漳州城外各交通要道,断绝粮道。令刘松山、鲍超组织湘军的西洋大炮向城中轰击。李世贤一面组织防御,一面派人向汪海洋求援。

汪海洋是安徽全椒人,是天国翼王石达开的部将,因作战勇敢,颇得石达开器重,随石达开出走,在广西见石达开势孤,与石决裂,率七万余人返回天国,投到忠王李秀成麾下,因功封为康王。现拥有十万大军。早有独立野心,见漳州危急,不派一兵一卒支援。反而率领太平军转移到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大兴土木,兴建康王府,梦想自建大业。

李世贤军事才能低,又孤立无援,很快弹尽粮绝,冒死突围。左宗棠乘机发动反攻,杀死杀伤太平军四万余人,余者溃散。李世贤带着两名亲随逃到嘉应州,质问汪海洋为何不派兵救援。汪海洋也不争辩,每天好酒好菜款待,几天后,乘李世贤喝醉时,令亲兵把侍王装入麻袋里,抬到城外预先挖好的大坑活埋了。

汪海洋活埋侍王李世贤,他便成了太平军爵位最高最有实力的将领了。但他才智平平,更没有宏图大略,何去何从,犹豫不决。

同治四年一月,左宗棠指挥大军将嘉应州团团包围,日夜攻打。汪海洋毫无对策,组织太平军拼死防守,很快就弹尽粮绝,仓促决定率领太平军突围,准备投奔陕西的回民起义军。二月中旬,太平军冲出包围,向西北方向转移,在佛子高、分水乡地区被清军伏兵围困。汪海洋、谭体元等将领战死,左宗棠令人高竖“降者免死”大旗,很快就有五万多太平军放下武器投降。左宗棠对投降的太平军一个不杀,遣回原籍,交当地衙门监管。

至此,太平天国灭亡。曾拥有百万之众,所向披靡的太平军也彻底失败。虽有一些太平军将士仍在战斗,但也不再打太平军旗号,如张宗禹、赖文光称捻军,刘永福称黑旗军等,这是后话。

且说清廷集中兵力在南方与太平军残余力量作战时,中原的捻军日益强大,发展到十多万人。活跃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交界处。

捻军,又称捻党。起源于康熙年间,是一些家庭贫穷的穷哥儿们自行联合起来,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的小组织,没有宗教信仰,没有行动纲领。受洪秀全在金陵建国称王启发,便集中组织成军,称为捻军。分黄、红、白、黑、蓝五旗,五旗首领推举黄旗首领张乐行为盟主。以安徽涡阳县雉河集为大本营。

张乐行派人与洪秀全联络,结为同盟。洪秀全封张乐行为沃王。

同治四年春,清廷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决定派亲王僧格林沁和湖广总督官文统旗兵进剿捻军。官文是满族正白旗人,为人奸滑,接旨后率兵出省,却迟迟不发动进攻。僧格林沁是蒙古贵族,有勇无谋,脾气暴躁,率领二万蒙古铁骑急进猛追,突袭捻军大本营涡阳雉河集。张洛行猝不及防,被攻破大营,张乐行力战身亡,捻军损失惨重,只好撤离涡阳。

僧格林沁突袭成功,轻易捣毁捻军大营,又乘胜攻克蒙城,临淮,寿州等地。所到之处,攻无不克,心中得意,骄气渐生。

捻军新盟主赖文光原是太平军将领,曾奉令向西北进军,到达汉中时,突闻天国危急,回援不及。天国灭亡后,便与捻军联合,张乐行牺牲后。赖文光被推举为盟主。他多谋善断,作战经验丰富,率领捻军转移到山东曹州,召集各旗首领商议对策。他说:“蒙古骑兵在平原旷野间疾驰如飞,势不可挡,若山路崎岖,骑不得骋,马不得驰,战力陡减。只要设计将僧格林沁诱入山林崎岖之地,定能擒杀之。”众首领一致赞同,经过密议,决定由黄旗首领张宗禹将僧格林沁诱入曹州山区,围而歼之。

捻军也以骑兵为主,机动能力强,张宗禹统领黄旗捻军,打着五色旗,洋装成主力,由安徽进入湖北,又由湖北进入湖南,然后转入山东。日行三百里,日夜疾驰,一路丢旗丢粮,不成队形。僧格林沁以为捻军吓破了胆,已溃不成军,是将其彻底消灭的好时机。于是一马当先,率领蒙古骑兵一连追了十多天,捻军时隐时现,就是不愿接仗。蒙古骑兵早已精疲力竭,疲惫不堪,僧格林沁更是焦躁不安。

这一天黄昏,尾随捻军进至山东曹州吴家店地区。

僧格林沁的心腹大将陈国瑞对他说:“兵法云,穷寇莫追。捻军不愿接仗,甚是可疑,前面是深山野林,恐有埋伏,我军又人困马乏,不易再追,请王爷就地歇息,待小将前去侦探后再追不迟。”僧格林沁哪里听得进,怒道:“捻匪只是一伙山野村夫,哪里懂得什么兵法埋伏,今已溃不成军,此时不消灭,还待何时。”说完,一马当先,率领骑兵冲入山中。走不多远,便进入了曹州有名的黑松林。只见那树高林密,光线暗淡,阴风阵阵,一条小路崎岖不平。

蒙古骑兵平时养尊处优,何时见过如此险地,叫苦不绝。僧格林沁充耳不闻,只管督军猛追,眼见得就要追上,突然一声炮响,几万捻军从山坡密林中杀出,堵死了进路和退路,将二万蒙古骑兵割成数段,包围剿杀。不到一个时辰,二万蒙古骑兵一个个头断肚破,横尸山野,只有一百多名亲兵冒死保护僧格林沁突围。可头戴三眼花翎的僧格林沁成为众矢之的,几千捻军将其团团包围。张宗禹是老盟主张乐行的儿子,报仇心切,猛冲过去,一刀将僧格林沁斩杀,又一刀割下首级,用刀举着鲜血淋淋的人头,飞奔涡阳雉河集,要用僧亲王的人头祭奠老盟主张乐行。

清兵悍将陈国瑞拼死抢回僧亲王的无头尸身,运回北京。清廷大将,两宫太后泪流满面,降下懿旨。从优议恤,塑金首代头,厚葬之。

清廷依靠旗兵平捻计划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