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百年风雨山河谣>第十五章先声夺人袁世凯崭露头角

第十五章先声夺人袁世凯崭露头角

渝盟肇衅贼倭奴不宣而战

当“高升”号沉没时,清军落入海中。东乡平八郎命令出动小船,架起机枪,向已经失去抵抗能力的清军疯狂扫射。枪杀清军官兵七百余人,鲜血染红了丰岛海域。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一个群岛国家,面积约三十七万平方公里。日本的居民,自称大和族。大概在纪元前七百年至八百年由南洋群岛移居的。也有一部分可能从朝鲜和中国移入。日本本土上原居住着一种吓夷人,勇敢善战,因争夺土地与外来移民进行了一千多年的战争,但吓夷人社会落后、生产力低,被迫退居到北海道的一个角落里,仅存一万五千多人。

大约在十二世纪,日本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封建社会,以幕府的形式,由将军实行军政合一的封建地主官僚专政,天皇毫无实权,仅成为象征性的招牌。因为国力弱小,日本还自视为中国的藩属国,要受中国的册封。

公元一八五三年,美国海军准将培理,用大炮打开了日本的大门,强迫日本接受丧权辱国的《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即《神奈川条约》。接着英国、沙俄、荷兰、法国等国也纷至沓来,日本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一八六八年一月,日本四大藩发动政变,宣布“王政复古”,爆发了推翻幕府的国内战争。幕府将军德川喜兵败投降,被迫把政权交回天皇睦仁。睦仁宣布改年号为“明治”,进行改革,消灭封建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废藩置县,实行征兵制等。史称“明治维新”。

但是,指导改革维新的是一些日本封建武士阶层,狂妄地鼓吹“日本乃万国之本的国家”,要实现以日本为中心,征服整个世界。首先制定了进占琉球国、朝鲜国和中国东北、台湾以及菲律宾群岛的战略计划。

先说日本对琉球国的吞并。历史上的琉球国,位于日本九洲岛和中国台湾之间,由三十多个岛屿组成,国都为中部的首里(今日本冲绳县)。明朝洪武十五年(一三七三年)起开始隶属中国,向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进贡。琉球国历代王位继承人都由中国皇帝赐予镀金银印,使用中国的年号。

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有琉球船民因飓风漂至台湾,由于语言不通,被台湾高山族人杀死五十四人。日本天皇睦仁认为有机可乘,当即设立“台湾事务局”,以大隈重信为长官,在长崎设立侵略台湾的军事基地,由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台湾事务都督,负责指挥进攻台湾的军事行动。

同治十三年五月,西乡从道指挥日军三千人从长崎乘船出发,在美国两艘巡洋舰掩护下,在台湾东部琅峤(今台湾恒春)登陆,企图占领台湾全岛。当时台湾属于福建的一个道。清政府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督办台湾海防事务,派直隶省提督刘铭传率六千五百名清军进驻台湾。沈葆桢和刘铭传都是当时的名臣和勇将,很快将日军击败。日本提出议和,慈禧太后为了息事宁人,同意议和。九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和日本驻华公使柳原前光签订了《北京专条》,承认日本此次出兵台湾为“保民义举”,承认日本入侵台湾属于正当防卫,中国向“日本国从前被害难民之家属”赔偿抚恤白银十万两,还给日本擅自在台湾修建的道路和房屋支付白银四十万两。

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三月二十五日,日本内务大臣松田道之带一百六十名巡查(警察)和六百多名士兵,登上琉球本岛,二十七日强行进入琉球王宫首里城,宣布废除国。琉球国王尚泰不甘心亡国,派使臣乘坐小船到福州,向清政府求援。清政府向日本发出照会,指出琉球国是中国的藩属国,不承认日本对琉球国的占领。日本态度强硬,将琉球国改为冲绳县,纳入日本版图。

日本兵不血刃地吞并了琉球国,国土增加三十多个岛屿和广阔的海域,扩张野心大增,便把对外扩张的目标转向朝鲜半岛。决定采取步步为营、连环相扣的战略。

光绪元年八月二十日,日本未经朝鲜同意,派军舰“云扬”号到朝鲜江华岛附近测量海口,朝鲜海口守军开炮警告,日舰竟向炮台开炮,将炮台摧毁,强行登陆占领炮台,强迫朝鲜赔款道谦,签订条约。

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宗藩关系十分密切。朝鲜国王向清政府请求援助,派兵收回炮台。清政府不愿派兵援助,要求“息事宁人”。朝鲜迫于日军的军事压力,次年二月五日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主要内容有:互派使臣,说朝鲜乃自主之邦,拥有与日本平等之权,完全否定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按照国际惯例,属国无外交,清廷同意朝鲜和日本签约,自己否定了对朝鲜的宗主权。

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内乱,国王的父亲大院君李罡应发动政变,囚禁国王,废除专权的闵妃,并围攻日本大使馆,将在朝鲜担任练兵教官的日本人崛本礼造等七人杀死,史称“壬午兵变”。日本政府认为有机可乘,派海军少将仁礼景范率领战舰开到朝鲜的仁川和济物浦,还派兵占领汉城(今韩国首尔)。

清廷闻报,先后派提督吴长庆,记名提督丁汝昌,道员马建忠等人率领“威远”、“日新”、“泰西”、“镇东”等七艘军舰和淮军三千人,日夜兼程赶到朝鲜平乱,解救出国王,恢复其执政。

朝鲜内乱平定,日军却以要求赔偿为由,不肯撤军。清政府又一次要求朝鲜“息事宁人”,要朝鲜国直接与日本谈判,签订了《仁川条约》,朝鲜赔偿日本军费及抚恤金五十万元,准许日本使馆保留卫队等。

光绪十年,日本指使亲日的开化党领袖洪英植、金玉钧发动政变。十二月四日,朝鲜邮局总办洪英植利用邮局新厦落成举行“宴会”,宴请外交团体和朝鲜要人。宴会中突然发生火灾,众人四散奔逃,洪英植指挥士兵乘乱杀死了主张联华的事上党领袖闵泳翊。接着又带领开化党人闯入王宫,强迫国王转移,召日本大使馆的日本卫队进宫“护卫”。日本大使竹添立即率领一百多卫队进入王宫布防,将正在宫中议事的事上党人闵台稿、尹泰骇、赵宁夏等六位大臣杀死,胁迫国王李熙速行新政。由亲日派朴咏孝总揽军政大权,金玉钧任左相,洪英植任右相,向外宣布朝鲜独立。

清军驻汉城兵力有四营二千余人,由记名提督吴兆有,张光前统领。政变当日,吴兆有召集张光前、袁世凯等人商议对策。吴兆有对袁世凯说:“洪英植勾结日本人发动政变,事发突然,慰亭你经常出入王宫,有什么良策?”

袁世凯,字慰亭,河南项城人。早年投入淮军吴长庆部,随吴长庆入朝平定“壬午政变”时立有奇功,被任命为“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吴兆有、张光前对他十分欣赏。时年二十五岁,血气方刚,斩钉截铁地说:“开化党人只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如今占领王宫,挟持国王,罪大恶极,本人愿带一千精兵,捣入宫内,消灭乱党,救出国王。”张光前道:“据闻王宫内有日本兵守卫,恐一时难以攻入。”袁世凯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百多个日本兵没有什么可怕。”

吴兆有点头称是,但犹豫不决地说:“攻打王宫,须请示朝廷,现在邮局已被破坏,电报不通,无可奈何。”袁世凯急忙说:“救兵如救火,若要请示朝廷,必至迟慢,如果日本援军赶到,对我军不利,不如先声夺人,趁日军势孤力单,一举歼灭之。”张光前也附和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请军门大人当机立断。”吴兆有见二人说得有理,不再犹豫,一面命人办好文书,派快艇上报朝廷,一面调动兵马,准备攻打王宫。

十二月六日深夜,清军分三路进攻朝鲜王宫。袁世凯率一千多名精兵从中路进攻,吴兆有、张光前各统军五百名从左、右两路进攻。左、右两路为佯攻,中路为主攻。

袁世凯出身军人世家,五岁时就站在寨垣上眺望家丁与捻军作战,毫无惧色。投入淮军后又屡经战场历炼,浑身都是胆,根本不怕一百多个日本兵和乌合之众的开化党人,率领中路清军最先到达王宫城墙外,督军猛攻宫门。日本兵和开化党人早有准备,立即开枪射击,打死打伤清兵几十人。袁世凯大怒,亲自指挥大炮轰击宫门,一炮将宫城外门轰破,清兵蜂拥而入。接着又轰破内门,开化党人一哄而散。日本兵训练有素,人虽不多,战斗力却强。袁世凯也不惧怕,指挥清兵与日本兵激战,大获全胜,竹添带着十多个残兵逃回大使馆。洪英植死在乱军之中,朴咏孝、金玉钧逃入日本使馆。吴兆有指挥清军清理王宫,将躲在北门关帝庙的朝鲜国王李熙及世子迎入宫中,出榜安民。“甲申政变”就此平息。

朝鲜“甲申政变”是日本趁中法交战之际搞的小动作。日本却趁机出动军舰,派井上馨为全权大使到朝鲜问罪,要求朝鲜向日本道谦谢罪,赔偿日人的抚恤金,重建日本使馆,日本要增加在汉城的驻兵。清廷又一次要求朝鲜“息事宁人”,朝鲜只好全部接受日本的条件。日本政府并不满足,要求清政府撤回在朝鲜的驻军,中国不得在朝鲜国内驻兵设营,不得派人帮助朝鲜练兵。清政府接受了日本的要求。光绪十一年三月五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天津签订早日《天津会议专条》,规定四个月内双方从朝鲜撤军,以后朝鲜如有内乱,中日两国都可以派兵,并照会对方。

至此,日本处心积虑地从各方面为出兵朝鲜铺平了道路。此时日本国力还不够强大,又有沙俄和英国对朝鲜的觊觎,不敢轻举妄动。但随着国力提升,扩张野心与日俱增。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经过十多年扩军备战,组建了一支有二十二万多人的新式陆军和一支有五万吨舰只的新式海军,成立了侵略军总部。绘制朝鲜、中国东三省及渤海湾军事地形图和海图,蠢蠢欲动。

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朝鲜全罗道古阜县发生叛乱,朝鲜国王派大臣领兵镇压,被打得大败。叛军乘胜攻占了几个大城市,扬言要进攻汉城。朝鲜国王惊恐异常,向中国求援。清政府派海军提督丁汝昌率“济远”、“扬威”两艘军舰来往仁川,又令提督叶志超、总兵聂士成统兵一千五百人前往朝鲜参加平叛。同时按《天津会议专条》照会日本外务省,讲明中国派兵一事。

日本政府接到照会,召开内阁会议。军国主义分子一个个欢喜异常,认为日本现在国力大增,兵强船坚,羽翼已经丰满,决定借此机会入侵朝鲜。经天皇批准,便大举派兵进驻朝鲜汉城,陆军达到八千余人,海军十多艘军舰也来到了汉江口。

中国军队到达朝鲜后,很快平定叛乱,照会日本,按《天津会议专条》,两国撤军。但日本却不愿撤军,还继续增兵。到五月下旬,陆军增至一万多人,海军军舰十五艘。六月五日,日本在广岛成立了由明治天皇直接统辖的、以参谋总长为幕僚长、参谋次长为陆军参谋官的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

日本完成一切准备后,撕下伪装,派兵占领朝鲜王宫,幽禁国王李熙,扶持大院君组成的傀儡政权,宣布朝鲜独立。

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还决定乘机向中国发动战争,六月二十二日和七月二日两次向中国递交了“绝交书”。七月十七日,日本天皇召开御前会议,最终决定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先后动员陆军七个师团十四个旅团,以及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等,共约十二万三千人。海军三十二艘战舰,水雷艇二十四艘。

此时光绪帝载湉已经亲政,但大权仍由慈禧太后掌控。慈禧太后正在准备庆祝六十岁的“万寿庆典”,集中国家的财力修建颐和园。一些达官贵人挖空心思为修建颐和园进财献物,以博慈禧太后欢心,那有心思在边防海疆上。当日本囚禁朝鲜国王,宣布朝鲜独立后,以慈禧太后和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的“后党”主和,以光绪帝、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帝党”主战,两派争论不休,迟疑不决。

七月十七日,清政府决定增兵朝鲜,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组织实施。李鸿章向英国伦敦印度支那轮船海运公司租界“高升”、“爱仁”、“飞鲸”三艘商船,运送二千五百名陆军到朝鲜牙山。因朝鲜码头驳渡条件有限,这三艘运兵船分别于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二十三日从天津大沽出发。李鸿章认为运兵船悬挂英旗,无需海军护航,只需派几艘军舰到牙山登陆点掩护卸载。二十二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派“济远”、“广乙”、“威远”三艘军舰从威海卫前往牙山。三艘军舰于七月二十三日抵达牙山湾,运兵船“爱仁”、“飞鲸”号也于次日抵达牙山湾,立即开始卸载。因得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日本海军舰队即将达到,弱舰“威远”当晚先行返航。二十五日凌晨,“济远”、“广乙”两舰也不等第三艘运兵船“高升”号到达,起锚驶出牙山口。

七点三十分,两舰航行至丰岛附近海面时,与日本“吉野”、“浪速”、“秋津州”三艘巡洋舰相遇,中国军舰未作战斗准备。七时五十二分,双方军舰相距三千米时,日本三艘巡洋舰突然向中国军舰开炮轰击。“济远”、“广乙”两舰猝不及防,“广乙”仓促应战,受伤后搁浅焚毁,“济远”号升白旗逃跑。

就这样,日本海军以突然袭击手段打响第一炮,发动震惊中外的丰岛之战。

中国租用的运兵船“高升”号和护航的炮艇“操江”号,正经丰岛海面向牙山湾航行,对战争毫不知情。八时整,“高升”和“操江”号先后驶入丰岛海域,日舰“浪速”号巡洋舰舰长东乡平八郎命令全舰炮口对准“高升”号,迫使“高升”号商船停锚。英籍船长高惠悌自持是英国商船,停船下锚待与日舰交涉,东乡平八郎派日军官兵持武器登上“高升”号进行检查。东乡平八郎以“高升”号运送清兵为由,宣布俘虏“高升”号商船,要求连船带人押回日本长崎港。清军官兵义愤填膺,坚决不服从,清军将领坚定地说:“我们宁愿死,也决不服从日本人的命令。”清军官兵们也纷纷表示:“我们有一千一百人,而日舰只有四百多人,我们愿意与日军拼死一战,坚决不投降。”官兵还派人监视英国船长。高惠悌只好向日舰发出信号,要求日舰再派人来。当日本小艇第二次来到“高升”号商船,高惠悌向日军官兵转达了清军“不愿当俘虏,坚决要求退回大沽口”的要求,同时说明“高升”号英国商船,中日两国并未宣战,应该同意该船返回原出发地大沽口海港。”并说:“即使日中已经宣战,这也是合乎国际公法正当要求。”东乡平八郎则蛮横地回答说:“向朝鲜运兵,是清政府有意与大日本帝国为敌,必须坚决击沉该船。”

上午十时东乡平八郎命令“浪速”号桅杆上升起表示施放鱼雷的信号,不待“高升”号商船回答,东乡平八郎便下令“浪速”号驶至距“高升”号一百五十米处,使用右舷前部鱼雷发射管,向“高升”号左舷发射一颗鱼雷。同时,开动右舷六门大炮进行猛烈轰击。

“高升”号上清军官兵已下定拼死一战的决心,以火枪向“浪速”号巡洋舰还击,表现了中国人英勇无畏的精神。当“高升”号沉没时,清军落入海中。东乡平八郎命令日军出动小船,架起机枪,向已经失去抵抗能力的清军疯狂扫射。枪杀清军官兵七百余人。鲜血染红了丰岛海域。

与“高升”号同行的中国军舰“操江”号炮艇开炮还击,被日舰开炮击伤,将其劫持俘获。

且说中国“济远”号军舰在丰岛海域与日舰相遇,日舰不宣而战,“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大惊,不敢指挥开炮还击,下令升起白旗,全速向旅顺方向逃跑。日舰“吉野”号紧追不舍,不断开炮射击,“济远”舰上的几名中国炮手义愤填膺,不顾方伯谦不准开炮的命令,主动开炮射击。打得又准又狠,接连两发炮弹击中“吉野”舰指挥塔,一发炮弹击中主舱,引起爆炸,船头倾斜,舰上乱作一团,不能再追赶。

“济远”侥幸逃回旅顺,方伯谦向海军提督丁汝昌报告自己在海上作战英勇,指挥有方,击毙日本“海军提督”。丁汝昌上报清廷,说“济远”大战告捷,旗开得胜,清廷奖给方伯谦白银二千两,告谕全军,以资鼓励。

日本海军在丰岛海域袭击中国舰船时,日本陆军也向中国帮助朝鲜平乱后驻守牙山承欢驿的清军发起进攻。承欢驿地形险要,左右都是大山,两山之间有驿道,易守难攻,清军总兵聂士成率一千五百人在此驻守。聂士成,安徽合肥人,久经战阵,对日军早有准备,七月二十五日清晨,日军五十多个向承欢驿试探性进攻,企图侦察清军的防御情况,聂士成亲自指挥,把日军放入驿道,将其全部歼灭,无一人逃生。

日军见中国军队有了防备,集结了四千多人,携带几十门大炮,将承欢驿团团包围,发起猛烈攻击。聂士成一面组织防守,一面向牙山大营叶志超报告。谁知叶志超不战而逃,早率军退往平壤去了。聂士成孤立无援,拼命防守,苦战两天,打退日军多次进攻。可寡不敌众,日军又有备而来,火力猛烈,突破了清军的防线,聂士成知不能胜,率领清军冲出包围,边打边退,向平壤撤退。

日本海军和陆军同时进攻,终于迫使清政府结束了是战是和的争论。八月一日,光绪皇帝颁布谕旨:“倭人渝盟肇衅,无理已极,誓难再予如容,著李鸿章严饰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并著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勿得稍退缩,致于罪戾。”

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同一天,日本政府也正式向中国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