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与世同流,但不合污>混俗即是藏身,安心即是适境

混俗即是藏身,安心即是适境

辩证法是个有趣的方法论。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道德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都是事物之间的变化规则。

从这种事物之间的辩证法延伸开来,于是就有了行为上的辩证法。有时候要达到某种目的,用直接的手段不容易达到;反其道而行之,或许能有一线生机。《小窗幽记》里面就写道:“善默即是能语,用晦即是处明,混俗即是藏身,安心即是适境。”这就是辩证的规律。

善默即是能语

对着高明的人,如果要表现自己有智慧,说两句就行了。但许多人偏偏喜欢长篇大论,结果越说越错。保持缄默,有时反而成了最出众的“口才”。

保持缄默最出名的人物,莫于钱钟书先生。因为他的字就叫“默存”。可是谁都知道,钱先生的口才一流。从少年时代开始成名,他就一路高歌、纵论古今,也因此遭人妒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次运动,他却懂得用沉默去应对。无论谁来叫他出版书籍、发表意见,“他 只是微笑,总不点头。”结果在时代的凄风冷雨之中,他和妻子得以度过难关。

熬过“文革”的钱钟书,重新出书、演讲,寻得了晚年难得的安谧。沉默的人,比爱说话的人说话的时间更长,也说出了更多的话。世事就是这么奇妙。

用晦即是处明

“用晦”出自《易经明夷卦》:“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人要想像太阳一样放出光热,先要隐藏、培育自己的能量。换个词语来说,这叫“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那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外交政策。当时我们正处于发展的大好势头,因此不能像美国一样大张旗鼓地扩张势力。前苏联的教训历历在目。现在的美国同样如此。山姆大叔在中东等地区已经尝尽苦头。反观中国的实力却在稳步攀升 ,成立亚投行、发展“一带一路”,都让中国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藏明于内,乃得明也;显明于外,巧所辟也。”中国人的处事智慧,正在于此。

混俗即是藏身

小隐隐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最高明的隐藏,是与世同流,却不合污。

传说中国最有智慧的人,叫东方朔。而东方朔最大的智慧,在于能够隐身于朝廷。没事的时候,他会跟汉武帝说说笑话,混个眼熟;与大臣们相亲相爱,人畜不害。结果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一批又一批地换掉了,他还安然无恙。等到发生大事,比如谏建上林苑,他又显得一身正气。最后他也算得到了善终。

混俗的目的是要让人觉得自己不外如是,这样才算安全。然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真正大雅之士,从来都不怕任何污秽。

安心即是适境

人世间一切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于心与境的关系:是追求心安,还是追求外在环境的舒适,几乎成了决定生命质量的分水岭。

但正如一句俗语所说:“你无法改变世界,那么你就改变自己。”世界这么大,看都看不完;看好自己的心,才是人生快乐的根源。《华严经》里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在心安者看来,这世界云淡风轻,逍遥自在;在心乱者看来,却到处是山穷水尽,前路茫茫。

所谓善默,所谓用晦,所谓混俗,所谓心安,归根结底,都是以静制动。一静到底,可以存身,可以养心,可以功成。那就是辩证的人生。

闭门取静,闭口得静,闭心自静

《文中子》有言曰:“上士闭心,中士闭口,下士闭门。”那么“士”为何意?在古代指的是士人阶级,也泛指普遍的知识分子;而从现代意义看来,“士”可指普罗大众,一切有生命、有思想的人。

从下士至上士,从闭门到闭心,是指人的思想行动从客观到主观改变,亦指一段心境递进的过程。从字面看来,就好比人为了寻求安静,有人只能选择关门关窗,以减弱环境噪音;而有人却能静坐不动,心静自然周遭静。

辩证看来,下中上士其实并没有好坏次优之分,彼此间都是为了寻求一次内心的宁静与愉悦,减少来自各方面的浮躁与不安。

下士闭门,随缘即变

“下士闭门”,意为需要一扇可以为内心摒除嘈杂浮躁的“门”,这扇“门”可以是惬意地去一次竹林独处,感受自然外物的美好安宁;或静听一曲舒缓的音乐,把浮躁埋没;或与三两好友下盘棋、品壶酒,畅叙旧情……这些都属于“闭门”之举,以外物之静而达到内心“不乱”。

佛家说:万般诸像皆虚幻。对于世上一切可以迷惑人的心境之物,当以平常心看待,莫让其闯进心门,扰了自己的生活,而“下士闭门”,可谓是最直接简易的取静之举。

中士闭口,谨言慎行

好言者,是非多。谨言慎行、适时闭口,也是取静通途之一。

《菜根谭》有言:“十语九中,未必称奇;十谋九成,未必归功。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掘毋巧。”心有如泰山之稳重者,从不人前人后侃侃而谈,更不会言论他人是非,他们善于观察事物、认真倾听,毕竟成为一个善于倾听的好听众未必比成为一个言辞畅快的演说家 简单。慎言者多心智安宁,处世不惊,生活自然也是闲庭看花,怡然自得。

“言多必失”是每个时代都不会褪色的箴言,试问又有多少烦恼浮躁不是从口而出的?

上士闭心,随缘不变

修心之道,此为最佳。这并不是一种超然的状态存在,更多的是人能够以强大的自制力来控制自己。在投身于事业和学习中都能达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状态,因而多能大业有成。

毛泽东读书的时候,喜欢在人来人往的闹区看书。别人不理解,他说读书人应该在任何的环境之下都能字字入心,才算是读书。经过这一番闹中取静的锻炼,才成就了他在日后的硝烟炮火中能镇定自若、处事临危不乱。

伟人的光彩,折射出“存乎一心”的高度,如庄子所言:“唯止能止众止。”在这越是浮躁喧嚣的世界里越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到底还是离不开内心的极致静笃。

面对欲壑纵横、人浮于事的现状,人总得为自己闭门、闭口或闭心。不乱于心,方能将最纯朴的快乐尽收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