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滦河人家>第十七章 望重梓里

第十七章 望重梓里

村内最早的北官村小学堂是由药王庙改建而成的。建学堂之初,由邻近的富豪大户知名人士捐献钱物,立有镌刻捐款人姓名的石碑。(后在新建教学楼时石碑与其他乱石一同埋入院内土坑遗失。)

印象里,学堂共有三排坐北朝南的房屋。最南部端的一排靠近公路,共有12间,东西各6间,中间为一高大木门,门上有过木横梁,下有平板青石铺地。校门上部拱形匾额提有校名“北官小学”。

中间一排的12间房舍布局和南排相同,把校园分成了南北两院。房舍中间有圆形拱门通入北院,校训“爱、诚、勤、朴” 四个楷书大字就刻在圆形拱门左侧的一块匾上。

学校南院多植粗可二人合抱的槐树、椿树。东北角处有一棵大槐树上悬挂一口大铁钟,旁边有一“点将台”,学生上下课敲钟得由教师上到台上才能够得着敲打。南院西北面有几间西厢房,用做教师的厨房;教师的办公室设在中排以北西侧的“外跨”处,由原来药王庙的六间西厢房改建,宽敞明亮。

北院教室较多,共有18间。但北院较为清净,十几米的院落干净利落,只有一棵位于正中的古榆树枝繁叶茂。各教室的门旁窗前有些修剪得体的丁香、玫瑰或各种本地花草。一眼石板铺就的大口水井坐落在院子东北部高高的院墙边。

学校操场在整个校园西侧,占地六亩,操场南面为东西大道,西面为村民住户,北面也是一条小路呈东北、西南走向将操场和村庄隔开。

听大人们讲,北官村小学首任校长刘怀三为清末举人,为人醇厚,学识渊博。学校办学之初共有教师五名,开设教学班三个,采用“复式”教学法,其中初级复式班两个,高级复式班一个,学生达150多人,其中住校生30人, 稍后才取消复式教学,采用“四二”学制,即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2年。学校共开设六个教学班,一至六年级各一个,学生增至200多名,教师增至九人。学生所学课程为国文、算术、修身、手工、体育、图画、音乐,高年级还增设历史、地理、博物(自然)。

办学之初,学校教师发展到九名,多为师范学校毕业生。如赵凤舟、葛振之、孙达三等,个人素质较高,平时教书认真负责、要求严格,教学成绩突出。民国十四年(1925年)一次全县统考,成绩列入前十名的都是东高的学生,其中学生陈帮固位居全县第一名,轰动全县。教师赵凤舟当即赋诗一首赞曰:“纷纷桃李列门墙,姹紫嫣红各擅长,得意春风吹不断,几枝花放冠群芳”。当地群众拍手赞许,为学校赠匾一块,上书“望重梓里”。

东高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培养,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拥有一支常年活动的文体队和鼓乐队,每年县城东部一带的学校运动会都是在东高举行,届时,东高的操场上彩旗飘扬、鼓乐喧天,当时隶属于昌黎管辖的姜女镇苇场等学校也派运动员参加。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乐亭县举行的全县运动会上,东高学生表演的团体操武术表演,动作娴熟、规范整齐,得到与会人员一致好评,受到奖励。有这样的前因,其后宋东来在学校参加文艺宣传队和学吹铜号就不足为怪了。

到四十年代初,原坐落在北官村村西(校舍由原姑子庙改建)的北官女子初小并入北官小学,自此北官小学成为男女合校,学生人数最多达270人。

八岁了,宋东来上了小学一年级。第一天放学,宋东来就用粉笔在墙上歪歪扭扭的写下了:“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高兴得全家人一个劲儿的夸宋东来聪明。教宋东来的启蒙老师是一位漂亮的女老师。她看上去也就二十一二岁的样子,白白净净的脸上还带着几许天真与稚气。宋东来长大成人后才知道当年乘坐三叉戟飞机飞往苏联摔死在温都尔汗的那位“首长”的公子在全国“选妃”,老师就进了被选之列,多次应召进京接受严格的挑选,只是不知啥原因最终没有选中。但仅凭这一件事儿就足以证明她的美丽。她写的字也像她的人那样漂亮、清秀。她对学生是百分之百的关心呵护,教书也很认真。可是宋东来依然那样贪玩,放了学就没了踪影。那一次,老师检查作业,发现宋东来一点儿也没写。于是罚他放学后留下,啥时候完成了啥时候回家。

教室里,学生们都走了,只剩下了老师和他。

“我回家!”宋东来眼里噙着泪,冷不丁的向教室门口冲去。

“不行!做不完别想走!”老师生气的拦在前面,胸脯起伏着,脸儿也气红了,顺手关上了门。

“我回家!”宋东来趁老师不注意,“噌”的一声跳上桌子,攀上教室窗台,推开虚掩着的玻璃窗,“扑通”一下,从窗台一跃而下,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