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离开谯县时,殷登求见,说有奇怪天象相报。殷登,东汉末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术士。
曹丕接见了殷登。殷登奏道:“汉灵帝熹平五年(176年),谯县上空出现了黄色的云龙,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飏,这是何吉兆?单飏回答:“以后必有称王的人在这里诞生,不到五十年,还会再有黄龙出现,天象经常和人事相应,这就是天人感应。”当时我在场,把这话默默记了下来。四十五年后的今年(220年)三月,黄色云龙又在谯县出现,你即魏王之位并来到谯地,此大吉之兆,值得庆贺!单飏的话,现在果然应验了。”
曹丕大喜,道:“孟子说过,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黄龙出现于谯,必定有原因呀!”
曹丕赐给殷登三百斛谷物,并派官车把他送回了家。
延康元年四月,饶安县上报出现素鸟,把素鸟献给了曹丕。曹丕把素鸟供奉到寺庙里,赏赐饶安县一些佃租,并把渤海郡进奉的牛肉美酒赏赐他们,允许饶安县官民欢庆三天。
延康元年八月,石邑县上报出现了凤凰,魏国臣民普遍认为是祥瑞之兆。
曹丕即魏王位后出现了许多祥瑞,自古以来最美好的黄龙、凤凰、麒麟、白虎、甘露、醴泉、奇兽,纷纷出现。
左中郎将李伏根据人们传说的祥瑞征兆,他认为曹丕应该登上帝位,于是上表强烈要求魏王曹丕登上帝位。
曹丕看过奏表后,下达王令,把这封表公布于众,并强调,自己德行浅陋,实不敢当。
刘廙、辛毗、刘晔、陈矫、陈群等人纷纷上书曹丕,强烈要求魏王曹丕以天下苍生为念,登上帝位。
司马懿、郑浑、鲍勋、羊秘第三拨也上表劝进。
曹丕下达王令:我德行浅陋,实不敢当,任何人不准再提登帝位一事。
主管天时、星历的太史丞许芝在朝堂上不顾曹丕呵斥,宣读奏表,他回顾夏朝、商朝的国祚和大汉的历数问题,结合“帝王之兴,不常一姓”的圣言,再结合阴阳五行原理,提出魏王曹丕登上帝位本是天意,天意是不可违背的。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了“五德终始说”的理论,并用它来解释王朝的兴衰、更迭。五德终始说的理论来自于民间流传甚广的阴阳五行说,所谓的“五行”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金、木、水、火、土。由于汉为火德,按照五德相生说,火生土,故代汉者必为土德。东汉末年,汉朝统治已经十分腐朽,无论是农民起义,抑或是诸侯中的野心家,都打出土德的招牌,以示行动合乎天意。
汉献帝向魏王曹丕下诏书请求禅让。
曹丕断然拒绝,他下令道:“当年周文王已占有天下三分之二,还向商朝称臣,得到孔子的赞叹,周公实际上已经行使了君主的职权,完成使命后还是归还给成王,我的德行远远不如古之圣人,像许芝所言,让我心里害怕,手脚颤抖,写字缺勾多点。我意已决,要辅佐汉室治理天下,功成后交还政权,辞职还乡。”
大臣们连篇累牍地劝进。东汉朝廷的官员,魏国的官员都参与到劝进的行列中。
在这时,曹丕到许都以君臣之礼拜见了汉献帝刘协。刘协赐座,道:“朕当皇帝如坐针毡,要不是魏王救朕一命,辅佐朕继续当皇帝,汉室早就不存在了。”
汉献帝自知汉朝气数已尽,连下三道禅位诏书,恳切请求曹丕仿效虞舜,登上皇帝的宝座。
曹丕继王位后与曹操时代已经不一样了。曹操对于汉朝,对于追随自己多年的部下,是有感情的,自己打着兴复汉朝的旗号,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当然要顾及到自己言行的影响。而曹丕不同,曹丕的权力是建立在父亲的基础上,他手下的臣子也多是只忠于魏王(曹操和曹丕),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朝中已经没有了强大的反对派,没有哪位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政治力量可以和曹丕抗衡。
汉献帝已无人可靠,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也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最后的虽然凄惨但至少比较安稳的归宿。
曹丕却说:“闻此诏命,孤五内震惊。我宁可跳东海自尽,也绝不接受汉朝的诏书。”
朝中的文武大臣一边上书劝进,一边在颍阴县曲蠡(今许昌一带)筑起受禅台。
经过九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大臣们数十次的上表劝进,汉献帝前后四次下达禅位诏书。十月二十八日,曹丕在桓阶等人所奏报的“登坛受命表”上,批下了“奉行天意”四字。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经过三让,最后登坛受禅。参加禅让典礼的人数众多,有数万之众。除了曹魏的公卿、列侯、武将等满朝文武,还有匈奴单于等周边少数民族首领、代表。
受禅台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繁城镇,高台以泥土夯筑而成,覆斗状,高约13米,长宽各约30米,台上的殿堂建筑,雄伟壮观。
在受禅坛上,“禅让行事官”御史大夫张音,把汉献帝的玺绶传国玉玺奉送给新皇帝曹丕,曹丕接过汉献帝的玺绶,以此象征曹丕接受了皇帝的权力。
“燎祭天地、五岳、四渎”以此方式将曹魏受禅之事告知上苍。“燎”就是通过焚烧薪柴、祭品来祭祀天地。祭祀时,曹丕还亲自向上苍诵读祭文:“皇帝臣丕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汉历世二十有四,践年四百二十有六,四海困穷,三纲不立……唯尔有神,尚飨永吉,兆民之望,祚于有魏世享”。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坛受禅称帝,立国号为大魏,史称曹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魏文帝曹丕的年号是“黄初”,东吴孙权的年号是“黄龙”,都表示自己是土德,可以代汉称帝。
曹丕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曹丕封祖父曹嵩为太皇帝。尊卞夫人为皇太后,居住永寿宫。倡家出身的卞淑曼,在她六十花甲之年,成为天下第一贵妇人:皇太后。以永寿宫相称。她头戴翡翠毛羽的凤冠,上穿三重低领九花深衣,下着紫红绫裤。卞皇太后看看自己的服饰,感觉无论怎样都没有原来当皇后时美丽漂亮。她感觉自己已垂垂老矣。
曹丕封儿子曹睿为武德侯。同时分封了诸位大臣,分封了自己的兄弟及起其他亲人。
曹丕根据卞皇太后懿旨,下诏书将仍住在邺城的甄宓立为皇后。甄宓来函辞让,说自己病了一段时间,又不够贤良淑德,决意不接受册封。
卞太后去信严厉地责备了她:“你仁慈孝顺,皇后之位非你莫属,为何推辞不受?”
甄夫人来信向太后谢恩:“我怕处事不周,有辱皇太后推重。”卞皇太后对甄宓的行为很是不瞒,埋怨她道:“只怕过了此村,难寻彼店,后悔晚矣!”
对前朝汉献帝,新帝曹丕仍然优待礼遇。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领河内之山阳邑万户,位在诸侯王之上。给汉献帝以国宾的待遇,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允许他行使汉朝正朔和使用天子礼乐。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效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城山阳浊鹿城。封公之四子为列侯。这是曹魏政权合法化的重要善后工作,以尧舜旧例,通过“禅让”得天下,必然要像舜礼待尧一样优遇汉室。
刘协离开都城前去山阳的时候,曹丕送至城门,道:“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公共之。”
其实所谓汉家天下,早在汉少帝那会儿就只剩下洛阳这么个空壳子了,出了洛阳城,东汉天下早已经处于军阀割据的状态。
而汉献帝在位这么多年,所谓汉家天子的诏令,只在曹操实际控制区有效,而曹操的地盘,都是曹操这么多年真刀真枪打下来的。
汉献帝所禅让给曹丕的,还真不是江山,而是一个名正言顺的招牌:有汉献帝的禅让诏书,曹丕称帝才顺理成章,否则就是不讲规矩、正儿八经的乱臣贼子了。至此,历时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正式结束,三国时代的魏朝正式建立。
刘协的山阳浊鹿城在今的焦作市区,居住的浊鹿城在修武县李固村。
曹丕为什么把刘协贬到山阳,一则这儿离曹魏的首都不远,便于监视;二则刘协有个皇子曾被封为“山阳王”。
十四年后,山阳公病死,获得了“孝献皇帝”的谥号,以天子礼仪安葬。这个山阳国传了三代,共七十五年,西晋时依然沿袭,一直持续到永嘉之乱。
曹丕威风凛凛地坐在洛阳宫殿下诏,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魏国玺绶,并赐青盖车、乘舆等。陈矫转吏部任职,封高陵亭侯,升任尚书令……被封者叩头谢恩。
曹丕两道倒立的剑眉混如黑漆,细眼睛里射出寒星般的光泽,望着下面跪倒的文武百官,想着自己三十三年走过的路,可谓千沟万壑、崎岖难行。他受了多少委屈,吃了多少苦,忍了多少常人忍受不了的屈辱,才有了今天,容易吗?即魏王以前,他整日提心掉胆,继魏王以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掌握着“生、杀、予、夺、富、贫、贵、贱”至高无上的权力。从魏王到皇上,他感觉自己就是腾着一片祥云,没费吹灰之力,就飞到了天空,登上了金龙宝座。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绝不是最后的驿站,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他要治理好内部,还要继承父王遗志,消灭刘备孙权,完成统一大业,让华夏都飘扬起曹魏的旗帜……
路坎坷难行,他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