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曹丕传>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八章

曹丕登基后,祭祀天地,派遣使者去谯县祭祀祖父曹嵩太皇帝,邺城祭祀父亲武皇帝,自己亲到洛阳东郊祭祀日月。

初登帝位手掌生杀大权的曹丕,面对自己登上了最高的帝位,心理上难免有些激动和志得意满。但他静心细品起来,感觉当皇帝与当魏王好像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是现在称陛下,以前叫大王或者称王爷罢了。面对从父王手中接管下来的国家,他深感完成父王复兴国力实现统一的遗志,将是自己今后的人生中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魏文帝曹丕从东汉末年纲纪紊乱的历史中吸取教训,迅速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很快稳定了政治局势。他在黄初元年设立中书省,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他深知只有加强巩固自己的集权,才能巩固自己的皇位宝座,首要的是从内部权利制衡着手。他重新分配权利,笼络和扶植自己的政治势力,打击排除异己势力。

曹操在位时已经逐渐对官职有所改革,改革主要体现在设置新职位,更改职位内容,职位虚实变动等方面。曹丕称帝后在原基础上,也开始了自己的改革。曹丕把相国变为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司空,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光禄勋,大理为廷尉,大农为大司农。或者是将魏官平行转移职能,或者将职能分割整合,

保留一些旧朝老臣,把封国打乱,把汉朝其他诸侯王降为侯,把汉室封的列侯降为关中侯,这样有利于防止串通造反,同时也给予受封者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全面掌控了整个朝廷。

曹丕的成功,被他称为“四友”的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等人居功至伟。曹丕登基,立即进行了报答。

陈群是名门之后,正统儒家弟子,本人是正人君子,也是不可多得的治世之才。曹丕在与曹植等人夺嫡时,陈群从正统“立长”角度出发,虽然出于真心,毕竟帮了曹丕很大的忙。曹丕即位后,相信依靠陈群,封陈群为侍中、兼任丞相东西曹掾——尚书。他采取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缓和了曹魏内部的矛盾。

原来争储时,吴质替曹丕出了很大力,但是官职却很低。曹丕对吴质说:“当年你与曹休、曹真游于南皮,如今他们有的封侯、有的拜将,只有你还身居下僚。你我休戚与共,我岂能不心怀惭愧?”封吴质为北中郎将,封列侯,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治所在信都。

朱铄名气不大,原来朱铄在外镇守的时间比较多,与曹丕的关系非常好,因他的关系,曹丕在军中有不少的支持者。曹丕封朱铄为非常关键的中领军一职。朱铄担任中领军,执掌禁军,受信任程度可想而知。

曹丕登基后,对于他信任依靠的人,大加封赏。

封陈矫为尚书,封辛毗、刘晔为侍中。封华歆,御史大夫,相国。封贾诩为太中大夫,太尉。封董昭为军师祭酒,将作大匠。封夏侯尚为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封贾逵为谏议大夫,邺令。封王朗为司空。

魏文帝曹丕感觉邯郸淳是个人才,把他拉到自己身边,任他博士给事中。邯郸淳为报知遇献《投壶赋》:“古者诸侯间于天子之事,则相朝也。以正班爵,讲礼献功。于是乃崇其威仪,恪其容貌……”洋洋洒洒千余言。曹丕认为写得很好,赏赐帛千匹以嘉奖,

因为司马懿与鲍勋劝他进帝位较晚,曹丕故意冷淡一下司马懿与鲍勋。司马懿原来在丞相府属掾,后做太子中庶子,最后封司马懿为司马——长史,封鲍勋为御史。

武官方面,封曹仁为征南将军,准其使用持节行使都督督军车骑将军的权力。封夏侯惇为前将军,不久升为大将军。封曹真为征蜀护军,准其使用持节行使都督督军镇西将军的权力。封曹休为中领军,领军将军。封张辽征东将军,前将军。封张郃,荡寇将军,左将军。封徐晃为平寇将军,右将军。封曹洪为都护将军,准其自行征用战马、粮草、帑赋……

曹丕对厌恶的曹洪决定采用捧杀的办法,先封他为都护将军,派人盯着他,随时准备将他撤职查办。

曹丕遵照父王思想控的原则,他意识到了儒学的指导性作用,下诏,在诏书中认为孔子是大圣之才,列举孔子是传播正确文化的先锋,充分肯定了孔子的《春秋》和风雅颂,表示要传播孔子思想一直到永远的意思。将孔子的子嗣,当时的议郎孔羡封为宗圣侯,食邑百户,专门用于祭祀孔子。昭令孔子的老家鲁郡为孔子重修庙宇,在庙宇附近要求有百户职位的军官日夜看守,在庙宇外建造很多的房屋以供学者们学习居住。

曹丕喜爱文学,身边聚集了一大批的饱学之士,在选择政策的时候都是以“礼”“仁”为主的。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政权并不断地扩大实力,曹丕对外关系和睦,对内改革制度,大力发展经济。虽然曹丕执政时间并不长,但是在曹丕任内,曹魏政治稳固,经济发展得非常快。

曹丕采纳陈群九品中正制的内容:①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官。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任中正者本人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或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设有属员。提拔一般官职可由属员评议,提拔重要官职则由中正亲自评议。②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实行九品中正制,成功地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

魏文帝曹丕采取“九品中正制”,缓和了因其父魏武帝曹操重视庶族,打压士族而引发的巨大的社会矛盾,是曹魏统治较顺利的一个最重要的新政。曹丕还通过延续其父的诸多经济、军事政策,打击宦官势力,排除亲戚中的威胁来稳定自己统治

他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削夺藩王权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藩王没有治权和兵权,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严格监视。

魏文帝曹丕整肃朝纲,于黄初二年(220年)颁布《日食勿劾太尉诏》,以革除无辜归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222年)颁发《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以改变相互诬告与朝臣颐指的世风。

曹丕即皇位后,反而忧愁不安起来。这时的忧愁与原来的忧愁完全不是一回事。父王在世时的忧愁,整天忧愁如何得到父亲与众大臣的信任,如何不被自己的兄弟压住,好顺利登上王位。如今他继承了王位,还登上了皇帝的位子,可仍然忧愁不安。他晚上总爱做被群狼围攻的恶梦,醒后常常出一身冷汗。他告诫自己,坐在皇位上,每天都有许多双毒辣辣觊觎的目光在盯着自己,他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他无意伤害任何人,但也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特别是危及到他皇权的事情他都不允许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