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曾国藩传>第四节 到北京去

第四节 到北京去

曾国藩中举之后,便在这年十一月中到京都(北京)去。那时的交 通不像现在便利,从湖南湘乡到北京京),最快也需二十天,有时甚 至要走一个多月。

曾国藩到了北京后,住在长沙郡馆,准备着考进士,第二年考试失 败,便留在北京读书。黎庶昌等编的年谱中说:

……会试不售,留京师读书,研穷经史,尤好昌黎韩氏之文,慨然思蹑而从之。治古文词自此始。(道光十五年)

次年考试又不利,总觉得心中有些气闷,因此便想回湖南,并且绕 道江南一游。那时曾国藩有一位同乡,姓易名作梅,在江苏徐州府的睢 宁县做知县。曾国藩和他熟识,因此,便去访问他。从清江浦到扬州再 到南京,一路游览而来,再从长江水道回到湖南湘乡。

曾国藩在京都住了将近两年,窘困得很,因此在经过睢宁时,向易作梅借了一百块钱。作梅以为他有急用,当然随便地借给他了。谁知 曾国藩路过南京,把这笔款子完全买了书。还不够,便把衣服送进质当 店,换出钱来买书。大凡有大学问的人,都不免干这种呆事。记得中山 曾 先生在伦敦的时候,穷困不堪,许多青年留学生筹了一笔款子,大约是国 三十金镑,给中山先生换面包吃的,谁知中山先生宁愿挨饿,却把这笔藩钱去买了书,把青年留学生气恼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读传书癖。

曾国藩回到家里,把所买的廿三史取出来给他的父亲竹亭看。竹亭 才知道这事的原委,他说:“你借钱买书,我绝不吝惜,但望你能细心 阅读!”在这一年中,曾国藩在家里尽心读书。

曾国藩不独有读书癖,并且求知欲也很强。他听说浏阳孔庙祭祀 时,奏的是古乐,引起他考证音律的兴趣,因此便到浏阳县去,和浏阳 举人贺以南等研究声音律吕的源流,住了两个月,归家时经过长沙,遇 到刘蓉、郭嵩泰等;年轻而有才气的人遇见了,免不了纵谈古今,讨论 学问,因此曾国藩在长沙又住了一个多月,才分别回家。

这年(道光十七年)曾国藩年二十七岁,做了父亲。这年十月间, 他生了第一个儿子,取名桢第,但这孩子活不多久,在十五个月后便 染天花荡亡了。曾国藩因为在家已近两年,想到科名一事,禁不住跃 跃欲试,因此在这年十二月间,预备进京赴考。可是家里一时筹不出 这笔款子,只得向同族戚友家借了三十二缗钱,动身赴京,到京都时身 边只剩着三缗钱了。那时生活程度虽低,可是像曾国藩这样苦的赴考者 却不多。

曾国藩在十二月间从湖南动身,在路上过了年,第二年的(道光 十八年)正月进了京都,住在内城西登墀堂。这一年他的考运大佳,看 下面一段记载: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会试,中 试第三十八名贡士。正大光明殿 覆试一等。殿试三甲第四十二 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进呈, 拟一等第三名,宣宗拔置第二名, 改翰林院庶吉士。(《曾文正公大 事记》)

曾国藩在道光十七年十二月入 京时还不过是一个举人,到十八年五 月便做了翰林院庶吉士,真合上俗话 “青云直上” 了。

和曾国藩同时考取进士的同乡, 有梅钟潢、陈源兖,都是他的好朋友。 曾国藩从小对于读书便有卓见,不随 流俗。进了翰林院之后,便自立课程, 并且把自己的研究著述工作分为五 门:茶余偶谈,过隙影,馈贫粮,诗 文钞和诗文草。曾氏本名子城,在中 进士后,更名曾国藩,表示其有国家 大志的意思。

道光十八年八月,曾国藩请假出 都,和凌玉垣、郭嵩養同行。走到 湖北,船遇大风,十二月到家。那 时曾国藩的祖父星冈还健在,见他 做了翰林回来,置酒称庆,并且对他的父亲说:

吾家以农为业,虽富贵,毋失其旧;彼为翰林,事业方长,吾 家中食用无使关问,以累其心。

所以:

自是以后,公官京师,十余年未尝知有家累。

(《曾文正公年谱》)

读书人所认为重要的事,不外乎游谒贤祠和修理族谱了。家累既 用不着曾国藩去管,所以在次年(道光十九年)五月,曾国藩从家乡经 衡阳到耒阳县,谒杜工部(甫)的祠堂,六月间回家后,从事“议修谱 牒,清查源流”的工作。从这一年起,他开始写日记,每天把所做的事 和所读的书都记下,名叫“过隙影”。他用着非常的毅力去写日记,直 到他病殁的前一天,他的日记册上还遗留着新鲜的笔迹。

这年十一月间他做了第二个儿子的爸爸,这孩子就是后来在外交界 上大露头角的曾纪泽。同时他动身上北京,父亲竹亭和叔父高轩送他到 长沙。十二月底经过汉口,路经罗山县遇到大雪,便留在罗山度岁。到 第二年正月,才换车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