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玄霜>6.贾谊——那个“洛阳少年”

6.贾谊——那个“洛阳少年”

明代周朝俊写过一本传奇, 名叫《红梅记》,书中记载着这样 一段故事:南宋权相贾似道在西湖泛舟,侍妾李慧娘偶然遇到裴 禹,那是一位俊秀风流的书生,是她生命中从来没有遇见过的那 种美男子,她幽闭的心房像被一阵春风吹入,干枯的灵魂似见雨 露来临, 不禁眼前一亮, 初开情窦, 脱口说: “美哉一少年也! 真 是个洛阳年少, 西蜀词人, 卫玠潘安貌。”这一句随心而出的赞美, 正巧被贾似道听到,恁时醋意大发,拔剑杀死了李慧娘。

裴禹是怎样的风度翩翩,竟让李慧娘用这么多历史中的美男 子去形容他,洛阳年少的气度,西蜀词人的才华,卫玠潘安的容 颜集于一身, 竟让芳龄少女一眼被勾去了魂魄, 一见倾醉了心神? 吸引李慧娘的地方有很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腹有 诗书气自华”,也是她最直观的印象“洛阳年少”。作为十三朝古 都,自古以来,洛阳的才子何其多,可是偏偏这个词却只用来形 容也只配用来形容西汉时期的“天才少年”贾谊。

人生有两种卓越比较受人关注,一种是少年早慧,一种是大 器晚成。相比之下,少年早慧则如初升朝阳,带着蓬勃朝气,年 岁正好、风华正茂,更容易激发人内心的触动。贾谊就是这样一 个典型的少年早慧的人。贾谊年少时就很有才名,他的老师是荀 子的学生张苍, 贾谊年纪轻轻就被河南郡守吴公看中并招至门下,吴公惜才爱才,对他十分器重,贾谊感念知遇之恩,也怀着满腔情意,倾尽所学,尽心辅佐吴公,为其出谋划策,河南郡很快就 从全国各郡中脱颖而出,时评“天下第一”。

汉文帝即位以后,因为河南郡治理有方,就把吴公提拔为廷 尉,吴公十分爱惜贾谊,也不愿埋没他的才华,将他举荐给了朝 廷。初见皇帝的贾谊对于国家治理之策应该是对答如流、语出惊 人的,他的才华一定深深地打动了汉文帝,不然不会年仅二十一 岁就被任为博士,一年之内便升迁为太中大夫。他与皇帝的言谈 早已飘散如烟,但是他留下的政论文,每一篇都是震古烁今的绝 世佳作。 《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针砭时弊,酣畅淋 漓,连鲁迅也称之为“西汉鸿文”。

贾谊的优秀是不可复制的,所以整个西汉王朝再也没有出现 过这样的天才,不仅西汉,整个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年纪 这么小便能对国家政治有如此影响的人。如此看来, 能当得起“洛 阳年少”这四个字的,非贾谊莫属。人生有一种遗憾就是在年轻 风华正茂的时候一无所有,而有一种幸运则是在最美好的年纪依 靠自己的实力拥有与之相匹配的平台、资源、财富与地位,少年 早慧实际上是多种美好的集合,人在年轻血气方刚的时候,就获 得了别人艳羡的一切, 就达到了别人终其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这样的年轻不会因为权势而卑躬屈膝, 不会因为物质而折节理想, 不会因为追名逐利而放弃兴趣、变味婚姻,更不会因为人情世故 而改变初心。贾谊的卓越成全了他的幸运,使他可以保持内心的 本真和人格的纯粹,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净的人、脱离了低级 趣味的人。

贾谊一直有一双仰望星空的眼睛, “一片冰心在玉壶”,他始 终保持着赤子之心和对社会的真诚,所以他永远年轻单纯,正如 时语所说“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是少年”,大概说的就是贾谊这 样的人物吧。

得到了荀子的真传,再加上个人的聪慧,贾谊是有真才实学 的。在治国理政、在出谋划策上,无人可及。但是人生是极为复 杂的过程,甚至有时候远远比单纯的出谋划策更难以经营。经营 好人生,并不是单纯有学习、有知识就可以,而是人生须在事上 磨,需要的是千锤百炼,百折不挠。贾谊的优秀并不是罪过,罪 过在于他太优秀响亮,他在太过于年轻的时候得到了别人终其一 生也无法达到的高度和荣耀,这便是世俗之恶、怀璧之罪。因为 优秀,他没有必要去讨好任何权贵,他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得到 他想要的,自然疏于人情世故的周全。于是《史记》记载: “绛、 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 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朝臣开始慢慢地看不惯贾谊, 后来连周勃、 灌婴这样的朝廷功勋也开始对贾谊不满并说他的坏话,最终因为 元老重臣的非议,贾谊逐渐被皇帝疏远,离开国都,做了长沙王 的太傅。宋代苏轼在《贾谊论》中曾经专门做过论述,认为对于 周勃、灌婴这样的元老,年轻的贾谊应当“优游浸渍而深交之”, 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这样不过十年,可以得志。但年轻 的贾谊,只有一腔报国之心,不会这样地老于世故,他是那么年 轻和单纯,他相信凭借个人的一腔赤诚之心、为国之情,自然会 得到天子的信任,群臣的认可。不可否认,推崇“黄老之治”的 西汉政坛相对纯粹简单,比起后代那些司空见惯的波谲云诡的朝 堂、风云动荡的时局,文帝时期的朝堂相对显得平静而安详,但 是政治有政治的规则,朝堂有朝堂的规矩,年轻稚嫩的贾谊注定 要身在其中多受洗礼和磨砺。

贾谊对于国家谋划如鱼得水,对于朝堂生存却并不是游刃有 余。一千多年后, 苏轼在《贾谊论》里面的评论很有见地: “得君 如汉文, 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 终不可有所为耶?”

是啊,汉文帝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处在这样的君主统治时期,尚且抑郁而终,那么只有碰到尧舜那样的君主,才能够 有所作为吗?当然,贾谊并不是没有受到重用,他还那么年轻, 人生的路还很长,他有的是东山再起的机会,而且那么年轻就当 了梁怀王的太傅,汉文帝待他是不薄的。他的死亡也和不受重用 没有关系,而只是对自己要求过高,因为梁怀王坠马,自己深感 内疚,最终郁郁而终。

苏轼对贾谊是感到遗憾的,也是为那个时代感到遗憾。像贾 谊这样的天纵之才,应该由才子而成为名臣的,大汉王朝应该因 为有这样的天之骄子而弥补缺漏的。在汉文帝那样一个国运正隆 的时代,贾谊完全可以大有所为,也确实应该如此。可是贾谊在 时代的绽放像闪电和烟花倏然划过夜空,而非星辰和月亮,持久 稳定地照亮夜空。他是幸运的,也是让人叹息的。更多时候,洗 礼和磨砺并不仅仅局限于政治,人生也是如此。贾谊被任命为长 沙王太傅的时候,就已经十分抑郁。后来做了梁王太傅,梁怀王 又不幸坠亡,贾谊内心深感愧疚,经常痛哭,竟然因此而亡故。 贾谊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苛的人,严苛到接近于完美主义的程 度, “一分辛苦一分才”,可以想象,他的求学之路注定要付出比 别人多的辛苦,经受比别人多的磨难,但是他的人生之路,因为 他卓越的才华而少了太多障碍, “未受清贫难成人, 不经打击总天 真”,走得太平缓顺畅, 反而少了很多砥砺磨炼。他的内心太过于 纯净柔软,经不起太多风吹雨打。他的高标准与完美主义,常常 让那些小事萦绕心中,难以释怀,很容易为挫折所苦恼。

毛泽东一生戎马,博览群书,熟谙中国典籍,阅遍“二十四 史”,他专门写过一首诗, 名叫《贾谊》,其中一句便是: “梁王堕 马寻常事, 何用哀伤付一生。”这大概是对梁怀王坠马一事做出的 最客观中肯的评价。道路从来都不是一马平川的,时有荆棘和泥 泞, 更有曲折与坎坷, 人生在世是需要有一些百折不挠的精神的,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也”。而其实, 孟子这 话也不全对,并非是天降大任才会降临磨难,而是经受住了磨难 才能承接得住天降之任。贾谊因为这样的“寻常事”付出了生命 的代价,去世时年仅三十三岁。

一代才子就此陨落,但是千古鸿文却于后世永久流传,他的 辉煌人生故事至今让人不禁感慨,也无限痛惋。叹息才子夭寿,也叹息这样的才华烟消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