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沐雪>4.岁暮天欲雪 郊原风色饶

4.岁暮天欲雪 郊原风色饶

都说诗人的画,是画中有诗;那么画家的诗,是诗中有画。 读文徵明的诗,一遍吟罢,已有三分入画图。

行书五言律诗

明 ·文徵明

岁暮天欲雪,郊原风色饶 。山寒增突兀,树暝入萧条。

野水照茅屋,归人争断桥 。窗前有新句,欲觅已寥寥。

写这首诗之前,文徵明写了一段话,“欲雪天,画画 。张明 远索画久而未成,岁暮阴寒,雪霰将集,斋居无聊,为写溪山欲 雪图并赋短句。”在一个雪霰将降的岁暮时分,作者斋居家中无 所事事,突然想到别人求画很久尚未答复,于是画图一张并赋 诗一首 。可以说,文徵明是带着绘画的思维来写这首诗的,所 以诗中全是画家的眼光,落下的全是画家的笔触 。文徵明也是 在绘画之后带着酣畅淋漓的余兴写这首诗的,所以格外地兴致 勃发,余韵悠长。

这是一场对大自然的描摹,可是一旦进入画家笔下,便经过了文学化、哲学化、艺术化的加工, 中国山水画大抵如此 。 中国山水向 来是以“意”取胜的,以手中之笔写胸 中之丘壑,文人画尤其如此,只需水 墨,便可写出无边宇宙 。苏轼是文人 画的开创者,《木石图》是文人画的代 表和先锋,但更重要的,是对于画的 鉴赏和理解,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 画折枝二首》其一中写道:“论画以形 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 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 幅,疏澹含精匀 。谁占一点红,解寄 无边春。”这首诗虽然短,但是却道出 中国画审美的关键:在于写意而不在 于写形 。正如这首诗中提到的绘画 十分逼真的边鸾、赵昌一样,中国绘 画是有过写实的探索的,五代时期西 蜀画家黄筌已经在写生上达到了极 高的造诣,其流传至今的《写生珍禽 图》,纤毫必构,毛发尽显,让人叹为 观止 。只是中国画并不把写实作为 最高价值和主流审美 。而是把“谁占 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这样以一点红 来代表无边春色的写意作为画作的艺术追求。

这一点在宋代朝廷画院考试画家时便很容易看出来,“踏 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这样的考题,并不是考验一 个画家写实功底的高低,而在于立意水平的高下,最终第一个 考题获胜的画面是“一位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 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而第二个考题获胜的画 家是“小桥流水、竹林茂密,在绿叶掩映的林梢远处露出古时候 的一个常用酒帘子,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酒’字。”中国是有诗 教的传统的,诗礼传家也是公认的家训 。 中国诗讲求“只可意 会,不可言传”,同样,中国画作讲求旨外之趣、韵外之致 。宋代 以来,江南历来是经济富庶、文化繁盛之地 。吴门很好继承了 这样的审美理念和文化传统 。作为吴门四家之首的文徵明,更 是很好地将这种传统和审美发挥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

这是一场即将降临江南的雪,这也是吴门的雪,文人的雪, 画家的雪,艺术的雪 。寒山、暝树、野水、茅屋、归人、断桥,不必 见画,在诗中已经有了完整的画面,不必采风,在文徵明的胸 中,这些元素也早已做好了排列组合 。时至今日,文徵明的这 幅画已不知所踪,而因此画写的书法《行书五言律诗》却被台北 故宫博物院珍藏,看诗知画,见字如面,依稀能看到此画的几分 真意。

最后是那句“窗前有新句,欲觅已寥寥”尤为有趣,明明已 经写了此诗,怎么就欲觅寥寥了呢? 我贸然猜测,大概是两个 意思,一则此诗非诗,只是对画的描述,在作者心中,前面数句 只是作画,只是摹写画的内容而不是写诗 。另一层意思大概有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觉,古来写吴门之雪的佳句太多,一时之间,自己竟有些语塞,“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吴门将雪,这么美好的画面,竟让作者一时搁笔,不知道如何写 作才好 。不管如何,这是江南文人在一个欲雪之天的优雅情 趣,剪辑一段时光,也是诗意生活的美好画面 。无端弄笔,不可 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