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回到司令部,杨继恩才知道,原来是从党中央来的特派员到军区了,带来了重要指示,要求军区在第一时间贯彻落实。于是,军区司令部立即决定召集全军区高级干部和地方上很多重要领导前来开会,由特派员向与会同志传达党中央精神,然后召开动员大会,立即予以落实。

整个太行军区的领导齐集小小的庄窝镇,这可是庄窝镇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这样一来,安全保卫工作也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了,而这正是杨继恩所在的警卫连的本职所在。所以,军区的焦参谋派小孟飞马奔赴枣林凹村,通知杨继恩指导员迅速返回,与警卫连的郭连长一起,立即制定一份保卫全军区领导干部安全的周密计划,从而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

几天后,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大量军政干部齐聚庄窝镇,会议如期召开。

在会上,首先由特派员向与会干部传达了中央文件,文件的题目是:《利用当前有利形势,放手发动群众,迅速将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

特派员将中央精神报告完毕后,司令员作了动员讲话:“同志们,抗日战争爆发以前,我党就提出了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决策,抗战全面爆发后,党中央又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要求深入发动群众,展开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只要抗日,什么样的人我们都要团结,将他们都吸引到我们的部队中来,一步步地改造他们,比如,前一段时间,我们就做过马头山土匪头目二枣木的工作,能看得出,他是赞成抗日的;还有枣林凹村的大财主郝德敬这样的开明士绅,也是可以团结的,而且必须加以团结……除正规军外,我们一定不要放松对地方武装的培养,游击队、青抗先、妇救会、儿童团……都要尽快地发展起来,敌后战场是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毛主席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是共产党的法宝”;“要让日寇陷入我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会议过后不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大规模地发动群众,壮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运动便在胭脂河、马头山一带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那天,从枣林凹慌里慌张地回到司令部之后,杨继恩与郭连长就立即投入到对与会人员保卫工作的筹划之中了,直到会议开完,各地领导离开庄窝镇后,他才想起了枣叶送给他的那个红布包。

晚上,在连部昏黄的煤油灯下,杨继恩从挎包里取出那个红布包。将层层包裹的红布包打开后,继恩发现原来是一个荷包。

他打开荷包,发现里面是一个用青丝发串起来的两个个头儿非常大的红枣。继恩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大的红枣,这是整个太行山区极为罕见的满膛红红枣,如两颗透亮的红心。

枣叶真是一个心细如发的女子,文文静静的,真的令人疼爱,然而,心直口快的枣花也非常令自己喜欢,而且,那天晚上……继恩知道,自己陷入一场情感旋涡之中了。

枣叶与枣花这姐妹两个,一个内敛,一个外向;一个沉稳细腻,一个热情泼辣;说实话,两个女孩子,他都非常喜欢,但是,比较而言,如果必须二选一的话,他最终会选择枣花,尽管他知道,这样做会深深地伤害枣叶的感情。

杨继恩来到马头山一带已经几年时间了,他对这一带乡亲的风俗习惯早已有所耳闻。马头山一带民风淳朴,根据当地风俗,到了婚嫁年龄的女孩子,如果看上了哪位小伙儿,是可以主却追求的,并不会被视为伤风败俗。女方可以送一个精心制作的物品给男方,以此作为试探。常见的如一双千层底布鞋,一副鞋垫,一双手套。由于马头山地区盛产红枣,而且红枣色彩热情喜庆,所以,女孩子们在制作这些送给心上人的礼物的时候,总会将红枣绣上去,以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炽烈的感情,以及对美好爱情的热烈渴望。

在所有定情物中,最受女孩子们重视,也最让小伙子们喜欢的就是装有用青丝联结着两个大红枣的荷包,马头山区有句俗语:一颗红枣儿一颗心。用自己的青丝发串联在一起的两颗红枣儿,表明了姑娘对男方以心相许,渴望生生世世与对方永结同心。

不过,当姑娘将这荷包送给小伙子时,小伙子一定要谨慎,要考虑好了,不可贸然接受,因为根据马头山里的风俗,接受了姑娘的这一定情物品,就意味着答应了姑娘的求婚,这与双方家长为儿女举办定婚宴有相似的约束力,是不能随随便便反悔的。如果反悔,那就与退婚相似,那女方一家人就是受了奇耻大辱,女孩子本人更会觉得颜面丧尽,从此难以在村里抬头,特别看重脸面的姑娘由于羞愧难当以及对爱情的绝望,甚至还会自杀,在马头山区,这样的极端事件不是没有发生过。男方呢,自然会受到乡亲们一致谴责,不但这位小伙子会遭受乡邻的唾骂,男方一家人从此也难容于乡里。

杨继恩知道,自己如果不同枣叶完婚,就将面临整个马头山地区群众的强烈谴责,自己在镇上当了数年的教书先生,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可越是有头有脸的人,越怕大众的唾沫星子;现在自己又是八路军干部,是主抓一个连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员,居然做出了“背信弃义”的事件,自己从此就无法在马头山一带立足了,更不用说在这里发动群众、有效地开展工作了。

可继恩知道,其实自己着实有些冤枉,当时由于急着回司令部,飞身上马,即将要离开了,突然枣叶塞给自己一个红布包,自己根本没有打开看,就塞到挎包里,然后打马回来了,当时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更想不到会是枣叶送给自己的定情之物。因为早就同枣根一家人混得很熟了,以前每次去枣根家,临走的时候,枣叶几乎每次都会给自己带一些东西,一般都是一些吃的,如两张烙饼、几个枣饼子、几斤枣面,或者是一罐腌咸菜,等等。所以这一次也就没有太多想,大致也无非是以前的这类东西吧!

现在,继恩面对眼前的这个装有两个大红枣和枣叶青丝发的荷包,陷入了困境。

继恩知道,枣叶已经足足二十岁了。二十岁的姑娘,无论是在马头山的十八个山峁,还是方圆上千里的太行山,实在已经算得上老姑娘了,这在村里,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枣叶又没有娘了,如果有娘的话,情况会好得多,娘方便同女儿沟通,可以四处求媒婆给女儿张罗,实在没办法了还可以逼着女儿答应络绎不绝的求亲者。

枣叶时常流露出来的沉默而又哀怨的神情,枣根叔偶尔发出的长叹,继恩以前总有些不解,现在他终于完全明白了过来。

继恩进一步反思,与枣叶的关系走到今天这个尴尬境地,自己实在难脱干系,自从在镇上中学当了老师,教上了三枣木,自己就同枣根一家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后来,领导马头山地区的抗枣捐运动,更是经常到枣林凹来。一晃快三年的时间了,那时,枣叶才十七八岁。继恩知道,枣叶从见到自己第一面起,就开始叫自己继恩哥,就开始喜欢上了自己。而自己呢,既然知道这一点,既然并没有下定决心要娶她为妻,就应该让她斩断情丝,让她断了对自己的念头,可自己呢,却一直没有这样做,一直同她不远不近地来往着。枣叶呢,一定觉得她的痴情会收获美好的结果,一直都将一颗心完全放在了自己身上。可眨眼间,三年的时光转瞬而过,枣叶已经成老姑娘了,上门提亲的人家越来越稀少了,枣叶越发把一腔深情寄托到自己身上了。

自己真是做孽啊!

如果这件定情物是枣花送给自己的,那就好了,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想到这里,继恩心中更加烦乱了起来,即使自己能够违心地答应枣叶,枣花怎么办?继恩知道,枣花正以更加炽热的感情爱着自己,自己同枣叶结婚,无异于是要枣花的命!

杨继恩陷入了极端痛苦之中了。

“怎么办?从此不再踏入枣花家,也许是一个办法?时间会冲淡一切。她以后再也见不到自己,也许慢慢地对自己的感情就会变淡,遇到合适的对象,也许她就会结婚。但是,枣花呢,自己能忘记枣花吗?不能娶枣花为妻,自己这一辈子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再说了,依照枣花的性格,即使自己不去枣林凹,她也会到镇上来找自己的,她仍然会要求与自己结婚的,到那时,枣叶送给自己的定情之物,还得退还!那枣叶及枣根一家受到的羞辱……问题就又回到了开头,绞尽脑汁地思考了半天,最终还是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啊!

最终,继恩还是决定先不去枣林凹,先躲一躲再说,即使因为工作上的原因,去了枣林凹,也尽可能不再与枣根一家人打交道,只有先这样了,以后再说以后吧。

继恩做出这个决定后,终于暂时松了一口气,于是他将枣叶送给自己的荷包放回到挎包,吹熄油灯,开始睡觉。

第二天,焦参谋召集司令部直属机关的干部,开了一个会议。在会上,焦参谋说,为了响应党中央发出的大规模发动群众迅速扩大抗日根据地的号召,司令部直属机关要做好表率,所以,机关的干部,近期要迅速深入各地乡村,向群众宣传我党的抗日思想,然后尽快在各村建立抗日组织和抗日政权。由于杨继恩对枣林凹一带非常熟悉,在当地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所以,上级就将他的下乡地点定在了那里。

会议结束的时候,焦参谋特别强调,每个干部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决定,立即行动起来,进入村里蹲点,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思想和纲领,使广大人民群众觉悟,有效地将他们组织起来,使他们踊跃参加到抗战中来。

听到这个决定,杨继恩不由暗暗叫苦,但内心深处却又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欣喜与兴奋。

“既然是党的决定,自己作为一个党员,而且还是一位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干部,只有无条件的服从了,今天做一些准备,明天一大早,就立即奔赴枣林凹,坚决完成党交给自己的任务。”杨继恩暗暗地下定了决心。

第二天,天儿才朦朦亮,杨继恩就起了床,洗漱一番,又换了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军装,将被包打好了,才到隔壁房间叫醒了还在酣睡的连部通讯员小孟。小孟连忙起床,洗了一把脸,三下五除二地打好被包,然后到马厩里牵出两匹战马。两人牵马走出司令部,跨上马,向枣林凹飞奔而去。

战马轻车熟路地一直跑到了枣根大叔家的院子里才停了下来。听到马蹄声,枣根家的门帘撩开了,正在屋里做针线活的枣叶枣花姐妹俩从屋里飞跑了出来……

枣林凹村各种抗日组织很快就建立了起来,首先,党支部成立了,大枣木、枣叶、枣花、枣针,是继恩在枣林凹发展起来的第一批共产党员,枣根家几乎成了党员家庭;由于还没有培养起合适的人选,所以,继恩亲自兼任支部书记。在枣林凹,继恩急需寻找一个有些文化的后生,帮助处理工作上的一些事情。

枣林凹村有一个十八九岁的瘦瘦弱弱的青年,名叫枣竿儿,小学毕业后,也曾经在镇上跟着继恩读过两年中学,与三枣木以及邻村狗槽村的翟静轩是同班同学,单论文化知识,似乎比三枣木还要好一些,因为枣竿是独子,他的父母特别疼爱他,不让他干家里的活儿,让他一心放在学习上。

三枣木此时在野战部队上,远水解不了近渴,整个村子,村里能读能写的只有枣竿儿了,所以继恩非常想将他发展为党员,这样一来,自己不在村的时候,上级党组织的一些文件,就可以靠他向村里其他党员传达了。

枣竿儿倒是很渴望参加到抗战活动中来,但是,枣竿是家中三代单传的独子,枣竿儿的爹娘都极不情愿儿子入党,更不愿意让宝贝儿子参加游击队。继恩已经为此做了不少工作,但仍未将他父母的工作做通。枣竿儿的父母都是一辈子精明而又胆小怕事的农民,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当年杨继恩鼓动他们的儿子参加抗枣捐活动时,就曾经遭到他他们的断然拒绝,现在,动员他的儿子参加八路军游击队,扛枪抗战,就更令他们谈虎色变了。

“入党、抗日,可不是闹着玩的,听说日本鬼子可不是好惹的,连蒋委员长的军队都顶不住呢,何况只有几杆破枪的八路军游击队!子弹可没长着眼,万一有个一好二歹,家里的香火可就断了!那样的话,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自己老了靠谁?俺们还是平平妥妥地过自己的安生日子吧。咱们老百姓世世代代当顺民,敢惹谁呢?谁来了咱听谁的话。”枣竿儿父亲枣面子经常对儿子这样说。

一段时间以来,继恩为此很是苦恼。

好在枣竿儿倒是一个明白事理的好青年,毕竟是读过一些书的,尽管也像他父亲一样软弱、胆小怕事,但是,他仍然背着父亲,积极参加村游击队的很多活动。有时正在开会时,他的父母会找来,将枣竿儿臭骂一顿,然后又对着杨继恩陪着笑脸,说家里的谷子早该锄了,便拉着儿子回家了。

“枣面子人倒是好人,就是一肚子的小心眼儿,一惯的胆小怕事,树叶儿掉下来都怕砸破了头,他怎么敢让自己这根独苗抗战打鬼子呢!唉,都说咱马头山里的男人是喝着枣杠子酒长大的,一个个刚烈剽悍,生死不怕,却出了枣面子这么个胆小鬼,为咱枣林凹丢尽了脸,真是林子大了什么样儿的鸟儿都有啊!要是都像他那样,谁去打鬼子?咱中国人只有当亡国奴了。”看到枣面子领着儿子走远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枣林凹村游击队组建起来以后,大枣木成为队长,继恩兼任游击队的政治指导员。

以枣针任主任的妇救会成立了,枣叶、枣花,还有一个叫二妮子的小女孩儿,都积极参加了妇救会,她们在杨继恩的指导下,识字,学文化,更主要的任务是做军鞋,论起做军鞋来,谁都赶不上沉默寡言的枣叶。

枣针的儿子,尚不到十岁的枣核,成了枣林凹村儿童团团长。

儿童团根本没什么武器,枣核家里有两个断了枪杆的红缨枪枪头,这是春天来镇子上卖艺的一个杂耍班丢弃的,枣核拾回来,想不到现在派上了用场。枣核砍下两个比较直溜的枣枝,做成了枪杆,将红缨枪的枪头磨得锃亮,装到了枪杆上,再将一些麻用胭脂染成红色,绑在枪头上,这样两杆崭新的红缨枪就做成了。

红缨枪枪头毕竟只有这两个,根据地的钢铁缺得很,战争急需制造枪炮,发展农业生产也需要大量农具,这些都需要钢铁,所以无法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原料制造红缨枪。枣核突发奇想,带领着自己属下的二十多个孩子,腰里掖着砍柴刀,然后钻进马头山,爬上枣树,砍下二三十根直溜溜、粗细适当的枣树枝,砍掉枣枝上的枝桠,每人扛着一两根回到了村里。

回来后,孩子们用镰刀将枣枝刮得光溜溜的,顶端削得像红缨枪的枪头,在马头山,还有什么树木的材质能比枣木更坚硬、更有韧性呢?枣木枪尖非常尖锐、锋利,几乎与铁铸的红缨枪的枪头相差无几。然后,孩子们将麻裁细,用胭脂染成红色,扎到枪尖与枪杆的相连接的地方,这样,孩子们只用了一两天时间,三几十杆土造的红缨枪就制造出来了,枣林凹村的儿童团,每个人都有了一杆甚至两杆红缨枪。孩子们手持红缨枪,在村口或者山头站岗放哨,一个个挺着胸脯,非常神气。

这种红缨枪的厉害,不久就得到了验证,一次,从马头山里跑出来了一头野猪,在村边徘徊,拱坏了村里的一些玉米。此事还没等大人们知道,在村边放哨的儿童团团员们,在枣核带领下,一齐冲了上来,将野猪包围了。尽管只是些孩子,但由于人多,野猪被吓得乱窜,最后撞到一个树桩上昏了过去。孩子们一拥而上,用手中的红缨枪,将浑身长满粗针一样鬣毛的野猪刺死了。此事在整个马头山地区广为传播,还受到了上级的热烈表扬。从此孩子们更加信心百倍了,都说:“别看我们的枪是枣木做成的,可是却厉害的很呢,野猪都能刺死,日本鬼子的身体比野猪还要硬吗?鬼子来一个,我们扎死一个,来两个,刺死一双!”

令枣核耿耿于怀的是至今还没有手枪,自己作为团长,没有手枪怎么行,也太掉价了吧,自己的部下每人一杆红缨枪,自己也是一杆红缨枪,怎么体现自己是团长呢?他太羡慕继恩叔叔了,如果自己也有这么一支手枪,别在腰里,站到自己那二十多个部下面前给他们训话,带领他们打冲锋,那该多神气啊!到了真打鬼子的时候,自己用枪瞄准鬼子,一抠扳机,“叭——”地一声,鬼子就被撂倒了,那该多过瘾!

为了手枪的事儿,枣核曾数次去磨继恩叔叔,但是,每次叔叔都是将子弹卸下来,只是让枣核将空枪拿到手里当着他的面摩挲一番,就收回去了,绝对不允许枣核带走。

为此,枣核对继恩叔叔充满了仇恨,曾经连续几天不同他说话。但是,他曾经在叔叔面前夸下海口,自己要亲自从鬼子手中缴获一支真的手枪,叔叔也答应过自己,如果自己能够获得这样一件战利品,绝对不用上缴。

“可是,鬼子什么时候才能来呢,自己何时才能从鬼子手里缴获这样一支枪呢,爹的仇何时才能报呢?”枣核等得很着急!

万般无奈之际,有一天,枣核带领两个团员在村口站岗时,看到附近有一棵半大的酸枣树,它的树干有一段长得非常像手枪,于是枣核忽发奇想,何不把这棵酸枣树砍下来,用它的这一段树干做成一把手枪呢?于是,他回家拿下一把斧子来,将这棵酸枣树砍下来,截断没用的部分,然后,枣核花了半下午的时间,将酸枣树的这段树干削成了一把小巧玲珑的“手枪”。

枣核高兴极了,这把“手枪”虽没有子弹,更不可能将鬼子“叭——”地一枪打死,但它的样子与手枪像极了,简直惟妙惟肖,甚至比继恩叔那支真手枪还像模像样呢,从此,每天,小枣核就挥舞着他的这把“手枪”,带领着手下二十多名儿童团员,忽啦啦地在村前的胭脂河畔,或者村后的马头山里,训练、喊口号,站岗、放哨。枣林凹村的儿童团,越来越像那么一回事儿了。

不只是儿童团的武器很可怜,游击队的装备也好不到哪里!除了继恩随身带着的一把手枪,十来发子弹,还有就是继恩向上级申请了很多次才发下来的二十来个手榴弹;其他武器只有靠自己想办法了。

村里的一家猎户,女人已经死了,有两个儿子,名字分别叫大虎二虎,两个儿子都没有媳妇,父子三人是筷子夹骨头,三个光棍。这一家人平时也种些地,闲时上马头山打猎,大虎还曾经跟着二枣木当过土匪,大虎下山的时候,带回了一支枪,种地之余,就打些猎物贴补家用。后来,他又给当年的上司,马头山的土匪头子二枣木送上两坛上好的枣杠子酒,从二枣木那里又讨来一支枪,为弟弟二虎用,农闲时节让二虎也跟着自己上山打猎。猎户出身,当过土匪,又是光棍三个,没有女人的拖累,所以父子三人都有一股虎里吧唧的劲头儿,听说日本人要来,满世界杀中国人,奸淫中国妇女,不用继恩多鼓动,“忽——”地就跳起来了,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村里刚刚成立起来的游击队。这样,除了继恩的一把短枪以外,枣林凹村就有了两支长枪——尽管只是两支射程很近的猎枪。

然而,这对于人数逐渐达到四五十名的游击队,毕竟只是杯水车薪。要想得到更多的武器,还需要另想办法。继恩在村里转悠了几天,最终决定将村内城隍庙里的那个巨大的香炉和钟砸了,将获得的铜和铁炼成大片刀。

在一个暴风骤雨的夜晚,他约上民兵队长大枣木,带上大虎二虎兄弟两个,还有每年冬天跟着枣根家烧酒的哑巴,一起将香炉和钟砸了。继恩挥手示意了一下,杆子气十足的大虎二虎,还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哑巴,将庙里泥塑的神像也砸了个稀巴烂。

大家正在砸,忽然,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跑来了,揪住几个人就撕打了起来,一边撕扯一边大骂着。

“是王仙姑!”不知谁喊了一声。大枣木大虎二虎还有哑巴,转身就跑。

王仙姑追赶不上,便去撕扯杨继恩。通讯员连忙扑上来,挡住了王仙姑。王仙姑便抓住通讯员,一口咬在通讯员的胳膊上,把通讯员疼得嗷嗷直叫。

“王仙姑,不要再闹下去了,再闹我毙了你!”继恩大喊一声,掏出手枪,黑洞洞的枪口指着王仙姑的脑门。

王仙姑还想继续使泼,但看了看乌黑的枪口以及继恩严厉的目光,终于怯了,身子一软,手扶着墙倒了下来,身体打着哆嗦。这时,王仙姑的男人闻讯跑了进来,把王仙姑从地上拽起来,搀着她回家去了。

第二天,继恩将罗列着城隍十大罪状的大字报贴在了城隍庙的门口。这十大罪状是: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官不全,六亲不认,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坐不动,十分无用。最后特别加了一句:砸烂庙宇,破除封建,支援抗战,谁反对谁就是反革命!

这一次,王仙姑面儿都没敢着,破除庙宇获得了胜利。

在继恩指挥下,大枣木,还有大虎二虎哑巴等民兵,将庙里的那个铁铸的三足鼎也砸了,将铁交到镇上的铁匠铺里,打出了十来把闪闪发光的大片刀,带回到村里,枣林凹游击队的武器,立即得到了一定改善。继恩本来还想将马头山山顶枣神庙里的两个香炉也砸了,但考虑到那两个香炉很小,充其量只能打一两把刀,管不了多大用,再说,这样做,一定会遭到枣根叔的极力反对,其他村民也大都不会乐意,在枣林凹,断掉其他神的供享不打紧,但是,谁要是破坏枣神爷和护枣娘娘的神位,绝大部分村民都会很有意见的。

“村民的迷信思想依然严重,看来一时半时是难以彻底改变的!”继恩思虑再三,只好作罢。

当孩子们率先制作了二三十支枣木杆子做成的红缨枪后,继恩也受到启发。

“孩子的想法虽然简单,却给我们这些大人提供了借鉴。我们还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总想让上级给我们提供足够的枪支弹药,可是,目前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看来,要想为村里的游击队弄到足够的武器,还得从马头山数不清的枣树身上想办法。

继恩沉思良久,忽然想到,古典名著《水浒传》中也有用枣木兵器的记载,书中第五十四回一开头就写道:话说高太尉问呼延灼道:“将军所保何人?可为先锋?”呼延灼禀道:“小人所保陈州团练使,姓韩,名滔,原是东京人氏,曾应过武举,使一条枣木槊,人呼为‘百胜将军’……”“当年梁山好汉曾有人用枣木制作的武器,那么我们的游击队又有什么不可以的?”继恩想。

“唉,也只有像孩子们那样,自己制作梭标吧!刚成立游击队时,大家都还觉得上级很快就给每个人发一杆锃明瓦亮的新枪呢,没准儿机关枪也会配备上,最不济手榴弹、大刀片子总会足量供应吧。想不到几乎什么都不给,完全让自己想办法!等到最后,大家还得向十岁八岁的黄毛孩子学办法!我看咱这游击队啊,也就是闹着玩儿……”大枣木颇有些失望地说。

“大枣木同志,请注意你的言论!你现在已经是一名党员了,说话不能再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随随便便,古人云:斩木为兵,揭竿而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古代农民发动起义时,开始也没有武器,将树木斩断了,就是武器,树竹竿举起来,就能进行起义,攻打官府和反动官兵,然后,随着队伍的壮大,装备自然很快就会得到改善。就这么定了,明天,咱们就带领全体民兵,上马头山砍枣木杆子,也像孩子们那样做成红缨枪。毛主席说过,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孩子们怎么了,孩子们也是群众,孩子们没有等待依赖心理,所以就做出了这样的创举!我听八路军中的老红军说过,当年在南方革命根据地的游击队,很多时候,用的就是木头削尖做成的武器,他们称之为梭标,所以游击队还有一个更加通俗的称呼——梭标队。梭标,应该类似于咱们北方的红缨枪吧。可能咱们用枣木做成的红缨枪,比南方的梭标不知锋利多少倍呢!南方的梭标队,用来打国民党反动派,咱们马头山用枣木做成的红缨枪一定能够打倒比国民党反动派更加凶恶的日本帝国主义!”继恩说。

“好!咱们听指导员的话,明天就带上镰刀、斧子,上马头山砍枣树杆子,制成红缨枪,用来打鬼子!马头山里枣树有的是,想制作多少红缨枪都行。”大枣木说。

第二天早晨,枣林凹村的游击队成员就一同进了马头山,一早晨就砍回好几大捆枣树杆子,大家将这些枣木杆子扛回到枣根家,然后,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做出了几十杆红缨枪枪,当然比孩子们做的又长又粗又锋利。

年近花甲的枣根老汉,抄起一杆刚刚做成的红缨枪,在自家庭院里耍把了几下子,连连说:“好枪,好枪啊!有了这几十杆枣木做成的红缨枪,咱们枣林凹的民兵,真的比大宋时期的杨家将、岳家军还要厉害啊!杨六郎的一杆枪,保大宋江山几十年的太平;岳鹏举的一杆枪,杀得金兵闻风丧胆,现在,咱们枣林凹的枣木杠子神枪队,更应该将日本鬼子杀他个人仰马翻,望风而逃!”老枣根耍起枪来,好像又变成了二十多岁血气方刚的小伙子。

“好!枣根大叔英雄不减当年!比廉颇、黄盖还要神勇,我们年轻人更应该向老英雄学习,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啊!”继恩大声鼓动道。

“鬼子来了,我也要将酒葫芦栓在腰里,左手拿上我那根半辈子不离身的枣木杠子,右手持枣木神枪,上战场去杀敌,保卫咱枣林凹,保卫咱马头山!……身跨枣红马,手持芦花枪,镇边关,保大宋,是我杨家六郎……”枣根老汉模仿着梆子戏中的唱段,兴奋地大声唱了起来。

“枣木杠子做成的红缨枪,厉害是厉害,但只适合近距离杀敌,真要是与鬼子干起来,劣势太大了,现在是热兵器时代,不比《水浒传》中的冷兵器时代了……”继恩好像是在自言自语。

大家一时无言。

枣根叔沉思了一番,对继恩说,“老汉有一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在枣林凹,谁能比您更有发言权!您可是我们的高参啊!”大家都说。

“听老人们说,枣林凹的先人们,曾经用枣树的树枝做成弓箭,射杀飞禽走兽,现在,也可以用枣木弓箭对付日本人啊!”枣根说。

“那明天咱们还上马头山,砍枣木,伐枣枝,做成弓箭,射日本鬼子,保家卫国!”大枣木看着继恩说。

继恩颇踌躇了一番,最后无奈地点了点头,他抬头看了看马头山,长叹一声道:“好吧,也只有这样了,用枣木做枪,做弓箭,都是无奈之举啊,兵革窳楛,没办法啊!”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枣林凹村的青年民兵们,都忙得不可开交。他们进山砍枣树枝,然后扛回村里来,在枣根叔的带领下,选择粗细适当的枣枝,再砍成一段一段的,然后放到秸杆里,点着火烧,烧得枣枝的皮发焦、发黑。看到火候差不多了,枣根用长满老茧的手将烧得焦黑的枣枝从火堆里拽出来,三下两下就将皮剥了下来,然后将这些已经烧得非常柔软的枣枝弯成弓的样子,再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用牛皮捻成的细绳扎到枣木弓上,这样,一张简易的枣木弓就做成了。

等弓冷却下来,枣木的硬度恢复了,而且经过火的枣木,更加坚硬有力,也特别富有柔韧性,牛皮弦也被撑得非常有张力。就在制作枣木弓的过程中,在枣针枣叶等的带领下,用枣树的细枝削尖做成的箭也做出来了。看到这新做出的弓和箭,大家不由赞叹起来,这样的弓,该有多大的力量呢,这样的箭,一看就非常锋利,这样的弓箭用在战场上一定非常了得,不用说是人的血肉之躯,即使是一头生着厚厚硬皮的老牛,也会被射穿身体。

民兵们都非常兴奋,然而此时继恩却颇有些忧心忡忡,他看一看这些武器,时而长叹一声,偶尔自言自语:“咱中国太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啊……这些枣木制作的武器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太行山里要是能建一座兵工厂就好了……”

不知不觉之间,继恩已经在枣林凹度过近三个月了,这段时间,他一直住在枣根大叔家,与他们一家人朝夕相处。

在这三个月里,枣叶与枣花姐妹两个,与以往的表现大不相同,枣叶就像个妻子一样,开始光明正大地照顾继恩的生活起居,尽管尚未结婚,但她已经把照顾继恩看作自己分内的事儿了。而枣花呢,却不再像以前那样说说笑笑,也不再随随便便地称他为继恩哥了,拉开与继恩的距离,与他的关系变得非常生分。然而,继恩发现,枣花却经常用冷暖交织的目光偷偷地看着他,待发现继恩意识到自己在看他时,枣花又会急忙将目光移开。继恩能感觉到枣花心底的痛苦与无奈,他总想找个时间同她谈一谈,向她解释一下,一切都是一个误会,自己并没有承诺枣叶什么,但枣花却总是不给他机会。

继恩觉得很尴尬,但又没有任何办法,好在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姐妹两人并没有因为这种感情上的冲突与纠葛而影响继恩的工作,无论枣叶还是枣花,都更加默契地配合着他,非常积极地加入他提出的任何抗战组织;继恩遇到任何困难,她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起初,当继恩提出要成立妇女救国会的时候,一开始她们并不太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到底要做些什么工作,但是,她们相信,既然是他提出来的,就一定有道理,于是她们都积极地加入了进来。

继恩在考虑妇救会主任的人选时,曾经颇费了一番踌躇,枣叶、枣花与枣针,抗日积极性都很高,都是比较适当的人选,但是,当上了妇救会主任,在村里大小也就是领导干部了,自己作为枣林凹村抗战运动实际上的最高领导者,一定会与妇救会主任产生非常频繁的联系,这样一来,难免会加剧三人之间的误会,所以,最后继恩选择了枣针。枣针年龄也比枣叶枣花大得多,思想比较成熟,遇事考虑得也比较周全,再说,枣针身负国仇家恨,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战活动中。

不觉之间,已经进入阴历八月初,马头山里的大枣已经差不多全红了,过不了多久,山里人就要收枣了,马头山里一年中最重要最美好的季节就要到来了。

在秋收开始前,枣根老汉要抓紧这一段时间,割蒿子,拧火约(火绳)。进入秋天,茵陈蒿的籽快要成熟了,这时的蒿子燃烧时散出的烟才能有效地熏蚊子,而且,这时的蒿子棵儿还没有干枯,能够很好地拧成一股绳。如果到了秋末,蒿子枯了,一拧就断,再说蒿子的籽粒也会大量脱落,熏蚊子的效果就会差一些。

马头山、胭脂河一带,茵陈蒿到处都有,枣根老汉只花了一顿饭的工夫,就割了两大筐,挑回到院子里,然后坐在当院的枣树底下编了起来。

火绳逐渐地延长,不到一袋烟的工夫,一条绿色的蟒蛇一样的火绳就完成了。枣根老汉随手将拧好后的火绳扔到院子里,火绳“膨”地一声,落在不远处,蜷曲着静静地躺在地上。

半上午的时间,枣根老汉已经编了十几条了,他又抓起一把蒿子,想继续编,却又突然停下来了,他出神着瞅着手中的这把蒿子,一双粗糙的大手下意识地捻搓着蒿子快要成熟的籽粒,然后抬头看了看头顶枣树上的红枣。一阵秋风刮过,有几颗早熟的红枣落了下来,其中一颗打到了他的头上,然后落到了他面前的蒿子堆上。他弯腰将枣子拿在手中,捏了捏,枣子已经有些发软,他将枣子塞进口中,咬了一口,好像没有尝出什么味道,将咬到口中的枣子吐了出来,同时将手中剩下的另一半枣子猛地向远处扔去。

半颗枣子向庭院外面飞去,随着枣子抛离的方向,枣根的眼睛也跟着向外面望去。枣子落到院外的草丛中去了,枣根的目光却继续向外面延伸,一直延伸到村子下面胭脂河的河谷。

秋天的胭脂河水分外的清,晶莹剔透得如一块青翠的碧玉,镶嵌在马头山下的河道里。一个夏季雨水的滋润,使河水显得很丰沛,一陈风刮过,河水荡起一阵阵波纹,如少女的步履一样洋洋洒洒地向前弥漫而去。两岸随处可见的芦苇荡,仍像盛夏一样显得郁郁葱葱,但是,如果略微留心,就会发现每一棵芦苇都在顶部暗暗地生出一簇绒毛,使本来轻飘的芦苇显得更加头重脚轻。在距离河沿稍远的地方,那珍贵的稻田,颜色黄绿相间,如一幅印象派油画一样,色彩斑斓,仅人充满遐想。

就在这时,枣根看到,枣针端着一个硕大的木盆,正从河边沿着山路向村里走来,不一会儿,她就拐过几个弯儿,来到了村内,沿着山路继续向上,很快就回到了家里,然后,开始在晒条上晾起衣服来。晾完衣服,枣针回到了屋内,很长时间没有出来,大概是在抓紧时间为八路军做军鞋吧。

这个守寡不久的女子,自从当上了枣林凹村的妇救会主任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整天风风火火的,组织全村的妇女做军衣军鞋,推碾磨面为八路军准备军粮,整日忙得不可开交。在继恩的影响下,她的思想越来越进步,经常帮助村里的妇女解决自身问题,对于买卖婚姻、虐待童养媳、丈夫打骂妻子、婆媳关系不和等,也都敢于伸张正义。枣针本来是个非常谨小慎微的女人,想不到现在变得这样泼辣能干,环境的变化居然如此大地影响一个人,看来,这世道真的要大变了!

“今天她没有出去忙,这可是个好机会,心中纠结了很长时间的那件事,早就想找她商量商量了,这一段时间,白天寻她在家可不容易……”枣根想

枣根老汉怔怔地望着枣针家空荡荡的院落,犹豫了一番,最后还是下定了决心,向枣针家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