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袁世凯传:真假袁世凯辨别>第二章 万般皆轻松,唯有读书累 (2)

第二章 万般皆轻松,唯有读书累 (2)

2.2说袁世凯不喜读书,试问哪个孩子喜读书?

我们主流史者似乎很喜欢拿袁世凯的不喜读书说事。不是说他“对读书十分缺乏兴趣”,82就是说他“读书心不在焉,经常托词逃课”83言外之意,这小子打小就不是个好东西。其实,以平常心论之,哪个正常的孩子喜欢读中国所谓的“书”?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早沦落为扼杀人性的工具了,理论上我们都承认这一点,并且实际上给予曹雪芹、蒲松龄等众多的科举失败者以理解与同情,何以到了袁世凯这里,就变得如此吝啬与苛刻?

不说明清时的科举制,就说现在的应试教育,哪个正常的孩子会表示喜欢?哪个孩子不是厌烦得头疼甚至以自杀相抗?只不过,在中国这样的地盘混,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再烦也得扛着。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写作文,都喜欢表态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实,中华没崛起,孩子们倒都先趴下了。我正读初中的儿子在自己的阅读笔记中说:“以我个人经历来讲,我从没见过一个上了初中还喜欢上学的”。下面,我们欣赏几组清末民初西方传教士眼中的中国教育吧:

镜头一:在西方,一个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成为杰出的一员或获得显赫的社会地位,如国会议员,或者在某个政府部门中担任主管,而这些职位都能使他在公众面前得以抛头露面。但在中国,这些途径狭窄得只剩下一条,即从学校教室里走出来的一条路。84

镜头二:这所学校只有一间孤零零的、毫不起眼的房子,没有丝毫美感可言。屋内地面脏乱难看,而且凸凹不平。……按照西方的卫生观念,如果考虑到健康因素,这间屋子装十个人都不行。不过,孩子们对此倒并不在乎。中国人似乎已经习惯了不安逸的生活了。那混浊的空气、污秽的环境、可怜的气味,加上硬木凳椅,构成了这个广大国土上的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孩子们在这样的屋子里学习没有什么不协调之处。当然,若对英国孩子来说,在这种环境下读书不论是谁也会生病求医的。85

镜头三:中国的课本,也许是学生手中最枯燥、最沉腐、最古怪的东西了。书的作者恐怕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书的内容因单调而显得死气沉沉,既缺幽默又少机智……可想而知,中国孩子的早期学校生活是多么的乏味单调。……中国人总是为成年人着想,两千年来没有哪位作家为孩子们写过什么,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艺术家为孩子们欢乐而拿起画笔,去描绘孩子们的生活,也没有一位学者提议编写一套易学、有趣的教科书。86

镜头四:孩子们那一张张古板没有神采的小脸总是显得严肃而镇定,仿佛笑声、嬉戏与微笑对他们而言是一种犯罪,是他们不应该有的。孩子们的眼睛都紧盯着课本,他们不能发出任何快乐的声音。87

镜头五:中国的教育方法正处于一种难堪和无聊的境地。首先是学习时间太长。早晨六点钟左右就能看见小孩子背着书包往教室走去,老师已经在那儿等他们了,他满脸严肃,好像从来就没有学过如何微笑。孩子们得学到八点钟才能回家吃早饭。一小时后,他们又必须回来,……一直念到中午才再次被放回去吃午饭,……随后他们又一次回到凳子上,继续上午的诵读过程。直到夜幕降临,……回家以后,孩子们吃过晚饭也就该睡觉了。……其次,中国人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法不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88

镜头六:中国的教师自大、傲慢,极其保守,把任何外国的东西都视为宿敌。以一个英国的观点来看,他们犯有明显的错误,且无知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他们的知识面实在是太狭窄了。那些对英国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的知识,在他们却一无所知。……每个老师在自己的学校就是皇帝,他不能容忍任何人干涉、指责他的所作所为。89

见鬼了吧?如果不告诉读者,这是清末民初中国教育的素描,大家可能以为说的是现在呢。就拿我们现在的教育来讲,三个面向呢: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云云。但我的感觉是,它就是面向科举而已。如此情况,哪个孩子会喜欢读书?你吗?

袁世凯虽然有幸生在所谓的“地主官僚军阀世家”,但是再世家,再有庇荫,也得亲自读书,因为人生得意,尽在读书中。所以袁保庆很舍得给唯一的嗣子搞教育投资,给小小子儿聘请了当地颇有名望的秀才王志清。

小小子儿也不算愚笨。据说“智慧过人,智力远超出他的年龄”。90可能愈是这样,愈是不喜欢读死书,死读书。小小子儿最喜欢的是出外游玩。老师没有扭曲他的天性,倒是经常满足他的爱好,带他游大明湖,参观铁公祠。听了铁公的事迹,小小子儿流泪了。是的,幼小的心灵载不动大明统治者的残忍——朱棣夺了侄儿朱允文的大位,兵部尚书铁弦表示反对,朱棣就把他的肉割了,烧烤一下,塞其嘴里,问他:“甘否”?铁铉回答曰:“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除此之外,小小子儿还喜欢看戏,对戏中的忠臣孝子,乐看不倦。如果是神神鬼鬼的古怪戏,他则扭头不看。看这些苗头,还真是个好小子。

也许是天性,也许是家族及环境的影响,小小子还喜欢上了拳脚功夫。看到街头卖艺的把式,就想拜人家为师。武把式逗他,拜师要十两银子,第二天他就带了银子过来。91端的是憨厚可爱。

传闻说,小小子儿有次捉了萤火虫,把它们捣烂涂抹在脸上,一到夜晚,脸上就闪烁发光,以此来恐吓他的先生。92这个倒可能是真的,我好朋友的老公,上初中的时候,找两个男生合伙,一个问老师题,一个掩护,一个就往老师被子里或者暖瓶里撒尿。这家伙长大后,做上了公安干警。

1867年(同治六年)袁保庆升为候补道员。1868年,袁保庆好友、两江总督马新贻奏调袁保庆到南京管理淮军右标营务处。袁世凯随同嗣父来到江南。路过扬州的时候,袁保庆遇见故交张亮基。估计是考虑到江苏出才子佳人,科举教育搞得好,就跟我们现在河南好多家长想办法把孩子弄到上海读书一样,袁保庆把世凯丢到了扬州,让他就读于张亮基的家馆。这个时候,袁世凯虚龄十岁,在一次作文中,他写道:“以杀止杀,杀杀人者,即止杀矣”。据说老师对此“惊诧不已”。93看来北人与南人就是不一样。也许正因为如此,袁世凯在扬州也没呆多长时间。王忠和先生猜测说:“有可能是他经常施展从济南学来的拳脚的关系。”94这样猜测,也算八九不离十吧。不过,估计袁保庆也没打算让唯一的嗣子长期在别人的家馆读书,安排好南京事宜后,自然要接走他的。

袁保庆在南京,先是任职督标营务处,后是任职江南盐法道。江南是个好地方,南京还是个烟花城。太平天国虽然把它改称天京,并且把它糟蹋成了一片废墟,但是经过短短的四年恢复,已经又是“滚滚红尘”(罗永浩语)了。袁保庆虽然给他请了有名望的老师,但是一者是嗣父嗣母的溺爱娇纵,一者是孩子的天性,再者是外面的“滚滚红尘”,都让这小子坐不住。为了督促袁世凯更好地读书,袁保庆甚至把袁世凯的两个哥哥世敦、世廉接了过来,当然,二位哥哥的劝诫也很难见效。

袁保庆为了子嗣的关系,在南京纳了一个名叫金玉的小妾。95她与袁世凯的嗣母牛氏搞不好关系,小小的袁世凯从中调节,居然能哄得两位女人都高兴,并且不约而同地为他的不好好读书而打掩护。可见小小子情商不低,打小就是个混官场的料。

小小子儿不喜欢读书,但是喜欢拳脚,还喜欢上了骑马。幸亏塾师曲沼也是文武双全,就教他些武功。袁世凯马术也不错,据他的女儿袁静雪回忆,十二三岁的时候,他就能自如地控制那些不驯服的烈马了,而且经常骑马出去游逛。96常在马上骑,哪能不跌脚呢?小子有种,根本没跟家里人说,自己弄了些药胡乱敷了,耽误了治疗,导致走路有些蹒跚。这就为后来清廷以“足疾”为由把他开缺回籍埋下了伏脚。97

1872年(同治十一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被刺之前,拟上密折保袁保庆知府。折未及发,人被刺死了。曾国藩接任两江总督。袁保庆也就成了曾氏的僚属。紧接着,曾氏也病死了。南京城里谣言四起。袁保庆与其家人闭门守户,谨慎处日。就在这当口,已是14岁小小少年的袁世凯写下一对联:“大泽龙方蜇,中原鹿正肥”。塾师大吃一惊。除此之外,小小少年还写过一首《感事诗》和一首《怀古》。前者云:“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后者云:“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大江滚滚东流去,寸心郁郁何时开;只等羽毛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98

1873年,袁保庆因操劳过度感染霍乱,走向了人生的终点。这对于少年袁世凯绝对是巨大的打击。聊感欣慰的是,嗣父的生前故交、淮军将领吴长庆前往料理后事,喜欢这个少年,认作了义子,对他备加关照。

年底,袁世凯伴随嗣母牛氏,扶柩回到项城老家。

1874年,袁保恒从左宗棠的西北兵营请假回籍探亲。发现这侄子资质不错,就是无人管教,恐荒废了学业,新年刚过,就把他和他三哥世廉弄到了北京,交由另一个堂叔父、内阁侍读袁保龄管教。此时的袁氏北京家馆,除了保恒、保龄自己的孩子和世廉、世凯兄弟,还有世凯的大姐夫杨寿岩等。聘请的家庭教师,阵容还是比较豪华的:举人周作溥教作诗,举人谢廷萱教作文,进士张星炳教写字。

世凯到北京就读后,叔父袁保龄对他作了初步观察,在致袁保中的信中概括说:“资分并不高,而浮动非常”。99一句话,不是读书的料,坐不住。

问题是哪个正常的孩子能坐住?

将心比心,或者有一点人道的同情,就不应该对袁世凯的不喜读书大加讽刺。只不过对于袁保恒那样严肃板正的传统士大夫来讲,对于科举的认识与我们现在大相径庭。面对侄儿的调皮顽劣,他制订了诸多矫正措施。白天,把袁世凯的书桌安排在老师的书案侧旁,并将世廉的书桌安排到里间,将兄弟两人隔开。晚上,安排世凯睡在老师隔壁。平时有严格的作息时间。从早上开始读书,直到晚上十点结束就寝。嗯,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国家像咱们这样,把本来很愉快的学习弄成苦差事的。科举有毛病也就罢了,没有科举的时候,苏秦同志就头悬梁锥刺骨的开场了。以至于直到今天,一般教室里还都挂有“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条幅。作孽啊。

作孽多了,自然见成效。年底,保龄给保恒汇报说:世凯可堪造就,文章尚不入门,但“竟是中上美才”了。100期间,袁世凯的亲生父亲袁保中去世,为发让他备战科考,保龄以世凯已经出嗣给保庆,不许他回家奔丧,只安排世廉回家。世凯虽没有回家,但出于父子天性,哀恸泣血,咽喉溃烂。101估计是这次哀恸留下了病根,以至于我们在他光绪三年的家书中可以看到,他给二姐汇报自己犯吐血症十余日,并嘱二姐“不可禀于母亲大人,免得老亲挂念”。102在他1882年(光绪八年)的家书中也可以看到,他要求二姐务时来信,说自己“前以盼家信呕血喉疼,今已服药数副,全愈矣”。103可见这孩子还是至纯至孝的。而且袁世凯的这个二姐虽然比袁世凯仅大了两岁,但对袁世凯管教极严。袁世凯在她眼皮底下若不学好,常被这位二姐饿肚子。直到袁世凯功成名就,这二姐的权威仍高高在上,袁世凯遇事总让着她,以至于袁家上下都知道,老爷就怕二姑奶奶。从袁世凯致二姑奶奶的家书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袁世凯的孝顺,每封信的主要内容,都是喋喋不休地问候母亲大人的精神、饮食,甚至衣服保暖等。富三代中能出这样的孩子,不错了。

1875年(光绪元年),袁保恒奉召进京,先后出任户部、吏部、刑部侍郎,也可以直接督责世凯读书了。这可苦了世凯,两个叔叔盯着,不苦读也不行。下面,就该上考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