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库>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第一章 (四)英国傻佬:高兴得过早了

第一章 (四)英国傻佬:高兴得过早了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人高兴啊。

英国首相皮尔(Sir Robert Peel,托利党领袖,1834-1835年、1841-1846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宣称:这年的好收成和中国条约的消息,把英国从困难和痛苦的可怕境遇中拯救出来。

殖民大臣史丹莱(Stanley)向维多利亚女王报告说:“把中国商务开放给英国人经营,其范围之广大,几乎不能预见。”

璞鼎查宣称: 他已为英国的纺织业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广阔,以致兰开夏全部工厂的出产,也不够供给它一省的衣料。

在公共集会上和新闻报道上,英国人也都在谈论着这个新市场的美丽远景。大家畅想,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消费一顶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么英格兰现在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英国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的资本家们更是“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象全都发了疯似的。”

发疯的结果当然是碰头。英国一个商行,向中国输出大批刀叉;另一家商行,向中国输出了大批的钢琴,结果后来所得利润,居然不够抵偿运费。至于纺织品,除了上海,其它地方也没有什么销路。

十年之后,英国人发现中国人消费的英国产品还赶不上荷兰的一半。英国七千万镑的生产总值中,中国只接受了两百万镑。他们对中国的胃口本来是两千万英镑的。中国作为英国的一个顾客,其重要性竟然比不上西印度殖民地、意大利诸国和附近的岛屿,或是一个大一点的欧洲国家。马克思甚至认为,英国1847年的经济危机都是中国的这种需求不足导致的。他说:“1842年的条约,不但没有使美国和英国的对华输出扩大,反而只是加速和加重了1847的商业危机。”

中国人为什么对英国商品需求不足,马克思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鸦片贸易的影响。马克思说:“中国人不能同时购卖商品与毒品;在现实情况下,对华贸易的扩大变成了鸦片贸易的扩大,而鸦片贸易的增大与合法贸易的发展是不能相容的。”

我觉得,老马这一点分析不是很正确。当时的鸦片贸易虽然不是合法贸易,但对中国人来讲,鸦片恰属正常的日用消费。中国人民就爱这一口,买不到鸦片,多下来的钱也不会用来买钢叉和钢琴的,更不会买睡帽和睡衣。中国人民可没有恁傻:两根棍吃饭就吃得上下翻飞,堪比功夫熊猫和他师傅了,为什么要舞叉弄刀呢?一片树叶子一个竹管子就能吹出美妙的乐曲,为什么要花钱弄家一个笨重的大怪物呢?还有,光肚肚睡觉觉,省钱又舒服,为什么要穿睡衣戴睡帽呢,那不跟脱裤子放屁一样好笑吗?

第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阻碍。马克思说:“除了鸦片贸易之外,对华进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障碍,乃是那个依靠着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马克思认为,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直接结合而造成的巨大节约,对大工业产品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

老马这一点比较正确。因为大工业产品在流通中增加了各种非生产费用,而中国农民们的劳动力与劳动时间根本不值一个钱。他们就用人的不值钱来抵抗机器工业品的廉价。你再廉价,抗不住我这边不值钱。典型的自己动手,自衣自食,外来商品无从侵入。

除此之外,一些英国人模糊地发现,中国人根本没什么需求:“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这样代代相传,以致他们穿的衣服正是他们祖先以前所穿过的,这就是说他们除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概不需要”。

我觉得,这才是接近真理的发现。一句话,你工业品再便宜,捱不住我们不需要;你鸦片再贵,捱不住我们就是需要啊!

问题是,一般的英国人,既没有马克思的头脑-有此头脑也不认此理,也不认同个别英国人的发现-有此发现也要用其它法子弥补。1847年,英国下院选出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调查中英贸易情况。调查报告承认:“贸易上困难的发生,不是由于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需要不大,也不是由于别国日益厉害的竞争……。鸦片烟款的支付……吸收了银两,这就对中国人的一般贸易大有妨碍。”他们承认,鸦片贸易损害了中国人的正常消费能力,但是这并不构成英国禁绝鸦贸易的动力,相反,政府中一直有人主张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中国学者一般的解释是,鸦片收入占英印政府收入的很大比例,所以政府不会主动断绝鸦片贸易的。此种解释并不通情达理,当时的条件下,鸦片贸易顶多会遭遇教会组织及教会人士的道义上及舆论上的谴责,政府不会、也不能运用权力进行任何干涉。正如当时的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所言:英国既不是鸦片贩运的原始根源,也没有权力能对它进行根绝。其原因在于:第一,英国当时流行自由贸易主义,政府既使有心,也没权禁止大家的贸易自由。第二,禁毒要在很久以后才会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并为各国政府所相继立法。就拿鸦片贸易来讲,美国直到1885年才立法禁止其本土的鸦片贸易,但禁令并不严密。至于英国,1868年制定了《毒品药店法案》,对英国本土的鸦片贸易给予了一般性限制,1914才真正禁止。

英国政府权力的有限与英国人心智的有限,导致他们只能滑向如下思维-既然鸦片贩运没法根绝,那么贸易的发展问题就只有从中国方面考虑了。中国方面有什么问题呢?他们认为:《南京条约》确定的范围过于狭窄,让步过于有限。还有,英国人在中国做生意,遭遇了中国的歧视和反抗,清政府鼓励他们猜忌排外,从而秘密地间接地抗拒外国制造品的推销。

某种程度上,调查委员会对于中国供求不足的研究存在盲人摸象般的偏差,没有直接摸到根儿上。也难怪洋人,咱们改革都叫摸着石头过河,人家大老远的跑过来远征,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的,更是摸着石头侵略了。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家英国方面摸的也不算太离谱:希望在中国多开几个口子,肯定有利于贸易的增加吧?清政府官吏鼓励下的排外情绪与中国士绅天然的顽固情结,肯定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吧?

不信我们先去广州看看。